查看原文
其他

开创新的外交阵地——摩尔多瓦(下)

蒋本良 走近外交 2024-03-01

作者:蒋本良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江苏常州人;曾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中国语言文学,后派往罗马尼亚留学学习欧洲语言文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外交工作,是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的主要罗语翻译之一,多次陪同出访;曾任驻摩尔多瓦代办、使馆馆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外交史学会理事等。

译、著有《中国漫记》《骗人的早晨》《协调心理学与控制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新中国外交50年》《多瑙河之波》等。2005年,被中国翻译家协会授予长期成绩卓著的“资深翻译家”称号。


音频


前文


开创新的外交阵地——摩尔多瓦(上)

正文





开始起步

我在摩尔多瓦结交的头一个朋友是外交部礼宾司长莫索尤。我到达的第二天,他就到旅馆来拜会我。他是在国家独立的浪潮中涌现出来的新外交官,原来曾是大学的英语教授,文质彬彬,温文尔雅。他给我安排拜会了总理、外长等领导人,给我介绍结识了头一批摩尔多瓦朋友。

根据出国前外交部领导的指示,我把建馆工作和外交业务工作两手一起抓,对外联络工作头绪纷繁。为了不辜负组织的重托,我把诸多对外工作放在白天干,晚上看材料、搞调研。工作不分白天黑夜,也没有节假日。住的地方既是宿舍,也是办公室,还是会客室。电话就在床头,不分上下班,无论晚上和夜里,来事就办。特别是准备摩总统访华期间,经常一个电话来,就得跟着团团转。

好在摩尔多瓦总理、部长等领导人与我慢慢都熟了,已经成为朋友,欢迎我随时可以往他们家里打电话。甚至当他们有病住院时、遇急事也可以打电话到医院里去找他们。

生活是单调、艰苦的,每天都在旅馆餐厅吃饭,缺乏蔬菜。我们一位女同志不适应,一见到千篇一律的烤牛排就恶心,吃不下饭。我鼓励她增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和生活适应能力,她终于逐步调节过来。由于能源的匮乏,微弱的暖气等于没有。夜里加班,把毯子盖在腿上、披在身上,仍不能驱走寒冷。

长年累月忍冻熬夜,使我得了腿关节炎和肩周炎,严重时下台阶、穿衣都困难。有一次观看演出散场时,穿大衣胳臂怎么也拐不过去。摩外交部主管司一等秘书雅科塔看到我这样,忙过来帮忙,这才把大衣穿上。后来,我们在宿舍购置了电暖器,条件才有所改善。

一个没有自己馆舍的“旅馆使馆”,所遇到的困难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森林”旅馆为了安置后来的其他使馆的高级外交官,硬是限期我馆随员向书军搬家,甚至下了最后通牒,“理由”是房间里出现了蚂蚁,要彻底消毒、重新装修。使馆商务处二等秘书黄剑雄临时回国,旅馆经理也要腾房子,甚至把黄剑雄的物品强行清出房间,扔在走廊里。

我作为一馆之长,深感创业的艰辛。一下子到哪里去找房子?我几乎有一种无家可归、任人摆布的辛酸感。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我找了主管行政事务的副总理级国务部长古萨克,总算在最后通牒到期前夕获得了通融,取得了挡住旅馆经理的“上方宝剑”。

使馆从国内采购的物品到货了,又没地方放,想从旅馆再租一间房子搁东西,旅馆也挤不出房子,最后只好分散塞进每人的住房,这样,我们的宿舍又多了一项“仓库”的职能。

为了寻找租用馆舍,摩首都主管城市建设的副市长陪我几乎跑遍了全市每一个角落,甚至连昔日勃列日涅夫的旧宅也带我们看了。但由于年久失修,需要大量修整和重建,我们只能放弃。我们感谢了主人的好意,继续在全城寻找适合的房屋。

经过百般周折,我们在摩尔多瓦制定关于允许外国人购买房产的法律之前,通过总统经济顾问切斯拉夫取得总统的特批,成功地购置了一座新的小楼作临时馆舍,这才从根本上缓解了使馆用房的困境。从此,切斯拉夫顾问成了为我们使馆立下了汗马功劳的老朋友,直到后来提升为私有化部长,他一直都是我们的座上客。

最初,我们从驻罗马尼亚使馆借了一辆奔驰200轿车,后来驻罗使馆也有困难,给我们换了一辆撞车后大修过的菲亚特车,既没有空调,走起来还发出一种像飞机那样的轰鸣声。

中国驻罗马尼亚使馆


根据国内关于加强调研工作的指示,我们差不多每隔一个星期就要到驻罗马尼亚使馆去发一次电报。尽管是450公里的长途,也得自己开车,主要由一位三秘开,我也有时中途替换替换。写电报不允许预先打草稿,就得先打腹稿。路途中坐在汽车里也要争分夺秒地想稿子,一到目的地就钻进保密室,伏案直到深夜。





友谊遍天下

驻在国电视、广播和报纸成了我们广交朋友、扩大中国影响的最好媒介。摩尔多瓦电视台认为中国地位重要,中国代办的摩尔多瓦官方语言(罗马尼亚语)又讲得好,因此,我几乎成了广播电视采访的宠儿。

《中国漫记》一书作者为(罗)尼古拉·斯帕塔鲁·米列斯库。


听说我是16世纪以来第一位到摩尔多瓦的中国人、摩尔多瓦人民视做民族骄傲的古代作家米列斯库的著作《中国漫记》的中文译者,摩方更是热情有加,又是专访,又是举行出书仪式,主管文化宣传的柯什格旦副总理为首的领导人以及各国使节出席讲话,使我在摩名噪一时。

我走在街头,经常遇到不相识的人,像老熟人似的向我问好和攀谈。中国使馆的积极活动,使我们结交了愈来愈多的朋友。在一次招待会上,摩尔多瓦外交部副部长耶山努说:“各国驻摩使馆实际上在开展一场无声的竞赛。我可以告诉你,我们领导人经常议论比较各个使馆的工作,都认为中国使馆最活跃,工作最有成效。”

1992年9月30日,中国国庆前夕,我们举行了首次国庆招待会,这也是摩尔多瓦独立后在摩尔多瓦举行的头一个外国国庆招待会,在这里堪称新鲜事物,这也是我们在摩尔多瓦三个多月工作成绩的一次检阅。

我们只邀请了60多人,搞一个小型招待会。按摩外交部的意见,也礼节性地邀请了几位主要领导人,本来估计他们不会光临的,但是出乎我们的意料,受邀者几乎悉数到场。除了总统当时不在国内,议长、总理等主要领导人都出席了,有些没能请到的部长事后还给我们提意见,怪我们没有邀请他们。招待会成了显示和颂扬中摩友谊的热烈聚会。



- END -

文章来源 | 《外交纪实(二)》    作者 | 蒋本良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咖啡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3901290192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推荐阅读 /


古老的城市和古老的使馆

说说在欧洲看到的另一面(上)

说说在欧洲看到的另一面(下)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开创新的外交阵地——摩尔多瓦(下)

蒋本良 走近外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