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世简述李蕴芳,字湘洲,号溉愚堂,又号醉雪庵。康熙三十六(1717年),李蕴芳出生在武威城中的一户儒商家庭。父亲被凉州人称呼为“万宝全书”,是当地有名的大学者,许多有钱人家都延请他为孩子们教书。良好的家学环境,使李蕴芳在年幼时即接触经史,学业“洽称”。后来入武威儒学读书,至雍正末或乾隆初,李蕴芳考取了武威县生员,不久转为廪生。李蕴芳勤奋好学,攻习经籍,尤于史、诗见长,成为当时武威众多士子中的俊彦。史载,他“寝馈载籍,所知益宏,而文章遂为诸生冠”。李蕴芳育有一子,字学山,名文曾,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举人,和父亲一样是“出类之才”,但却“屡困场屋”,再加上父亲因“文字狱”而被杀害,后抑郁成疾,英年早逝。二连捷中式乾隆七年(1742年),25岁的李蕴芳第一次出远门,到西安参加陕甘两省生员合试,以一篇《黄河赋》为陕西学政胡中藻所大赏,考取两省第二名,一时名动西北。胡中藻在引见李蕴芳时称他的文章“宏远”,有西晋木华、郭璞之才质,还以“经生家之所稀、著述家之所宝”的评语向上推荐他的赋文。次年,胡中藻到凉州府视学,再次合试凉州府各县生员。李蕴芳拔取头筹,经胡中藻核定,选为当年凉州府的优贡生,推荐入京赴国子监进修。乾隆十二年(1747年),而立之年的李蕴芳以优等成绩肆业,寓居京城。两年后,选为八旗教习。在任教习期间,李蕴芳一边教学,一边备考顺天乡试,“客京师八载,屡困场屋”。屡考不第,加之卷入鄂张党争,遭到当时得势的张党排挤,虽然“或赋、或诗、或古今文日成。一艺成,则人争取去”,但他的才名在京城并不为朝廷显达所知,倒是在江南地区“名誉甚盛”。乾隆十七年(1752年),好运眷顾了李蕴芳,他在这年春季壬申乡试中考取举人,秋季连捷,考取壬申会试贡士,历殿试,成为二甲三十三名进士。在选翰林时,李蕴芳尽管名列优等,但在张党的干扰下,乾隆皇帝以“教习期未满”为由,不予选馆,这对年轻的李蕴芳打击极大。乾隆十八年(1753年)春,李蕴芳结束了八旗教习生活,朝廷“即用”他为江西石城知县。李蕴芳通过在京友人们的斡旋,希望在国时馆任职,但乾隆不予。李蕴芳怀着沉郁的心情,离京踏上了漫长的南下之路。
三任职石城李蕴芳在南下途中,路过河北任丘,寄诗远在武威的妻子:“暗数南天路,高堂恐易惊。”过黄河时,又作“吾生殊艰难,念此付委蜕”表达自己悲观的心情。从乾隆十八年(1753年)夏末至深秋,李蕴芳借上任之机,一路游历江北、江南,写下了大量优秀的诗歌作品。初秋,他自淮水一带乘舟南下,历高邮、淮阴,抵达长江边,折向东行,赴宝山、苏州、杭州、扬州,还游览富春江,折向西行,进入江西,到达南昌。在石城任职期间,李蕴芳关注民生,“有吏才,民称其断,久之,湘洲且以知县为足乐也”。这年春季遭遇大旱,李蕴芳到边远山区督查灌溉,曾替民鸣不平,发出警策之语:“常将辛苦供他人,粗粝犹然不给日。君不见,江南自古财赋地,寸寸黄金无遗利”,“簿书之暇,犹著述不辍,且喜言诗,诗名复噪。”当时的南昌官僚层结圈,多喜欢诗歌酬唱,文人很多。南昌知府朱若炳著有《火余集》《补闲词》,抚州知府朱扆著《赣州府志》等。李蕴芳平日多弹评这些上官的作品,不留情面,为上官所厌恶。据《李湘洲传》记载:“会赣州太守某癖于诗,著有诗草成卷。一日,招所属知县饮,出其诗,商刊。存竞得湘洲言以为重,而座中揄扬不已,湘洲独若罔闻。太守再三要湘洲评荐,湘洲把其卷,翻数遍,称纸佳、字亦佳,而不及其诗,太守冲之。时谋有以中伤湘洲,不得闲也。”这真实反映了李蕴芳在南昌诗歌圈中的孤傲与不为上官所喜的情形。李蕴芳任石城知县不久,他的恩师胡中藻连遭家庭不幸,先是子死,接着父丧。胡中藻丁忧在家,回到离石城不远的江西新建老家,师徒二人交往频繁,诗文唱和。同时,李蕴芳因沉湎诗文,疏于配合邻县查验案子,凡此种种,都成为李蕴芳不久后遭遇构陷的原因。四受累文字狱乾隆二十年(1755年)三月,“胡中藻文字狱”发生,胡中藻被拿办到京城,作为故旧门生的李蕴芳等人也被拘押在南昌的监狱。这年三月,乾隆帝亲自数说胡中藻新著《坚磨生诗集》中众多犯忌之句,“若胡中藻之诗措词用意,实非语言文字之罪,可比夫谤及朕躬,犹可谤及本朝,则叛逆耳”,定为斩立决。李蕴芳则经乾隆几次下旨严办,南昌办案者仅找出一句“相验乃甚苦”。乾隆即以“身为县令,乃以检验为苦,反覆嗟怨,甚属狂悖”,暗示江西官员重办。当江西官上奏:“知李蕴芳奉胡中藻为师,互相标榜,事发思销毁灭迹,现严究。”乾隆立即朱批:“此人实可恶,非范廷楷之比尚可宽也。”乾隆欲除胡中藻门人,江西官场忌讳李蕴芳诗名,就这样,李蕴芳被杀害于南昌,年仅38岁。五诗文传世李蕴芳虽短短一生,但著述甚丰。《李湘洲传》载:“湘洲著述数百卷,会中藻狱起,湘洲寄其书于同年生某某,以狱急焚之。”
乾隆二十年(1755年)三月,李蕴芳的一位姓胡的同年因江西官场彻查李蕴芳诗文,害怕遭连累,竟纵火焚烧李蕴芳十余年著作稿本。有位同僚不顾危险,从大火中抢出一册新书稿,偷偷保留下来,就是后来署名的《醉雪庵遗草》。
嘉庆、道光年间,民间流传的李蕴芳文集还有《溉愚堂遗草》二卷,是一部有别于《醉雪庵遗草》的诗歌作品,今已散佚不存。其次,李蕴芳还有在南昌狱中匆忙草就的《省非草》诗歌小辑,曾在江南被抄传,武威进士潘挹奎阅读过,评论说:“予曾诵其和阮嗣宗诗,词旨渊放,忧生虑祸之意,时时见诸言外,而于君亲,实无怨尤,尽《小雅》之余音也。”嘉庆十二年(1807年),武威名人孙揆章从民间寻到李蕴芳遗诗,并邀请进士潘挹奎作序,呼吁武威商界出资刊印。因资金久未到位,刊刻一事搁置。咸丰年间为武威史学家李铭汉获得其稿本,他奔波一生,亦未能刊印此书。光绪年间,其子李于锴继续珍藏,图谋出版,均因缺乏资金搁置。民国五年(1916年),武威进士段永恩欲刻郭楷诗歌,李于锴觉得这是个机会,急忙把李蕴芳遗诗稿寄去,请求共刻为《姑臧李郭家诗草》。段永恩最终把李蕴芳、郭楷两家诗稿合二为一刊印了出来。
民国十八年(1929年),民国前总统徐世昌编辑《晚晴诗汇》,收李蕴芳遗诗六首。
作者简介
柴多茂,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著有《张澍》《张澍咏陇诗选注》,参与撰稿《武威特色文化述要》《历代咏凉诗选析》《凉州文化概览》《中国国家人文地理·武威》《武威故事》《甘南故事》《五凉名儒》等,在《中国纪检监察报·文化周刊》《社科纵横》《文化月刊》等报刊发表学术文章多篇。
编辑、审核:贾海鹏
终审:席晓喆
◆ 清代民勤首任知县杜振宜
◆ 悦听 | 《凉州紫葡萄》许荪荃
◆ 武威汉简故事之乌独浑轶事
❖ 版权归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所有,只能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使用本品须经同意,违者必究。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凉州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号。 转载仅限全文转载并完全保留作者署名,且不修改文章标题和内容。
❖ 投稿邮箱:12406392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