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秘闻,一场被禁止的狂欢!
最近几年,音乐选秀类节目是层出不穷。也多亏这些节目,让以前很多小众的东西能被更多人知道。比如民谣火了,比如说唱火了,可有一种音乐,好像怎么都“火”不到那种程度。因为它在骨子里,就充满了反叛的精神,这就是摇滚。
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前苏联,摇滚的声音更是格外的锋利。因为彼时彼景,正是人们面临“精神高压”的年代。很多的年轻人不堪重负,就拿起了麦克风开始呐喊,渴求撕开让人透不过气的樊笼,迎来生命中的——《盛夏》。
《盛夏》入围了第71借戛纳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它的导演是俄罗斯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而在电影的全球首映礼上,导演却没有和一众主创一起出现在观众面前。
因为在这之前,他就因为欺诈罪名而被俄罗斯政府限制了自由行动的权利,原因是他被指控假借公益演出团体的名义,贪污了政府拨给他所执掌的非营利性戏剧团体的1.33亿卢布津贴。
其实谢列布连尼科夫经常惹上官司,他在生活中参与LGBT群体维权运动,在作品中质疑宗教存在的合理性,得罪了不少当权者。《盛夏》同样极具谢列布连尼科夫气质,具有反叛性和无因性。
《盛夏》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在八十年代的列宁格勒,是一段只能在林莽的水洼中鼓浪的岁月,然而有黑暗需要冲破的地方就有摇滚,它随时随地都可以伴随着一声嘶吼或者一段solo而落地生根,即便在那时那刻,这格外需要勇气。
听一场摇滚音乐会,只得委身于一个小剧场“乖乖地”随着节奏摇摆,就算导演不想对政治进行过多着墨,但与歌词审查的周旋等细节足以看出那个年代对个体意志的围剿。
于是,随之而来的是地下摇滚乐的迅速崛起。《盛夏》讲述的就是维克多·崔在成为真正的摇滚领袖前的一段故事。当然,他在电影中被化名为“维克多·欧烈格维奇”。
在维克多籍籍无名的时候遇上了已经小有名气的摇滚乐手麦克,麦克是Zoopark乐队的吉他手兼主唱。麦克很欣赏维克多的才华,于是竭尽全力的帮助他写歌、改歌、办演出、出专辑。
两人成为了挚友,然而原本崇拜丈夫麦克才华的妻子娜塔莎也渐渐对维克多产生了情愫。比起与麦克的耳鬓厮磨,维克多的激情和锐气让娜塔莎萌发出了新奇的快乐。两个人见面次数虽然不多,但每次见面,都无法抑制地擦出了火花。
除了浪荡又清新的青春故事,这部片子的色调也非常有特色。通篇采用黑白滤镜,却更多了一种对于光影层次的细腻捕捉。
偶尔闪现的“MV”画风和“CD封面”质感,也让人十分惊喜。最重要的,是这部电影发出了对历史的反思,对时代的怒吼。
《盛夏》对于摇滚乐迷来说就像是游戏动漫迷看到《头号玩家》一样,有随处可见的惊喜和彩蛋。世界上80年代诞生的摇滚乐队几乎全部都是受到了披头士、性手枪、地下丝绒、大卫·鲍伊等摇滚巨匠的影响,影片中的人物也毫不掩饰的大量提及这一切。
几乎所有乐手张口必称“披头士和鲍伊”,谈论的全都是“存在是不是必要”这样的哲学命题。其中一幕是仿照《厄尔以及将死女孩》中对电影海报的致敬,维克多、麦克、娜塔莎一行人也身体力行的向摇滚经典致敬:T.Rex的经典造型;
金发女郎的专辑封面:
披头士的专属场景:
地下丝绒著名的香蕉:
约翰·列侬和大野洋子的和平运动:
这是影片中为数不多的彩色画面,只有这种类似于记录、回放的场景才采用了彩色,并且主体画面的比例都是一比一的正方形。这种画幅显得画面封闭、受限,能够凸显画面主体人物的情绪,也迫使观众必须将注意力放在画面的呈现当中。
可以说,《盛夏》中的摇滚乐本质就是反抗,反抗不合理,反抗一切禁忌和桎梏;为这个世界感到痛苦和愤怒,在一个夏天里绚烂的燃烧自己。
维克多·崔,时至今日都是俄语世界最重要的摇滚音乐人之一,他是曾经苏联青年的英雄,也是表达抗议声音的武器,他的歌声,至今激荡在那些激动人心的抗议活动里。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他只活到了28岁,他死于一场车祸,也有人说那其实是一场谋杀。
他跳脱出了摇滚乐手“27岁俱乐部”的魔咒,却跳脱不出命运。而幸好《盛夏》结束在了维克多到达顶峰之前,电影更仁慈一些,仿佛没有顶峰就没有衰落。
导演: 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编剧: 米哈伊尔·伊多夫 / 莉莉·伊多娃主演: 刘台午 / 伊琳娜·斯达申鲍姆
豆瓣 7.9 IMDb 7.3
观看完整影片↓↓
本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如涉版权,请联系删文。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