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英伦抗疫日记 || 人类文明的起点,是从懂得帮助开始的

非非马 非非马FM 2020-10-30

这是现在的上海。摄影/张秋(作家)


“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说:什么是人类文明的最初标志?是被治愈的骨折股骨化石。


在人类的早期,一个个体如果摔断腿,就一定会挨饿,甚至被野兽掠食。发现股骨骨折并愈合的化石,表明他受到了别人的照顾。


所以,米德说,人类开始懂得帮助困难中的人,这是人类文明的起点。


所以,抗疫成功,这不是文明的重点;我们的’一方有难,八方救援’才是。”


以上这段话,摘自我的大学老师杜骏飞的文章《札记(5):夜正长,路也正长》。(微信公号“杜课”,ID:Dknju2016)


这段话,最能表达我这几日来的深切感受。就用来做本篇“抗疫日记”的引吧。




作者/非非马



义诊群:又赠5位武汉医生支援



“不用说谢谢,如果我做的能帮助到大家,就是对我最好的感谢。”这是在我们“义诊群”已连续上线义诊一个礼拜的徐迪医生,昨天在群里说的。


截至今日,我们的海外抗疫义诊群,因为需求不断扩大,已经有6个了——5个英国群,1个美国群。也因为人多了,原先的5位医生已经完全忙不过来,然后,我一求援,一天之内就又有了5位新支援。感恩。


至此,共有10位来自武汉一线的医生、专家,在辛勤劳作了一天之后,又牺牲与家人团聚的时间、自己宝贵的睡眠时间,在我们的义诊群“排班”上岗,热心为留守海外的留学生、华人们问诊。这,极大地缓解了大家心中的焦虑与恐慌。




10位义诊医生名单:


    史小武:武汉中心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

    徐迪:武汉中心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

    夏琨:武汉儿童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

    张家铭:武汉中心医院甲乳外科主治医师

    游学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耳鼻喉科头颈外科主任医师

    桂峰:武汉中心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新增)

   方珣:武汉中心医院风湿肾病科副主任医师(新增)

    程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和心肺移植中心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研究生导师(新增)

    严丽: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急诊/ICU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新增)

    杨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医师、教授(新增)


把女儿照片设为头像的桂峰医生,第一天加入,看到3、4群已有接龙问题,二话没说就开始回答了。


几乎每天都要在我们群“上线”1小时的方珣医生,我后来私下从阿迪(徐迪)医生那里了解到,是一个老志愿者了。在武汉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他俩搭档,一起接运重病号、“人肉快递”药品等等,结下了深厚的战斗情谊。而我有一点意外的是什么呢,尽管工作已经很辛劳,方医生义诊下线时已经晚上十点,他还会坚持再看专业书进修。


阿迪医生,昨晚十一点多“义诊”下线,又给我用邮件传输了“穿脱防护服”的完整视频,以便发在各群里给大家做指引。晚上12点半时,因为突然来了一个疑似发烧病人,我赶紧@徐迪医生,听到召唤的他,本已准备睡觉,又“嗖嗖嗖”上线了。比“120”还快。


群里的张家铭医生(甲乳外科)、游学俊医生(耳鼻喉科)、夏琨医生(儿科)等,虽不是呼吸专科的,但也总是积极热心地与其他医生打配合,尽力所能及地提供专业意见。


史小武医生因为太忙,基本已“懒得”与我们工作人员“寒暄”,他把自己能挤出的时间都留到了群里,义诊之外,还负责给群友们鼓劲儿、打气。


在疫情爆发期间曾为无数焦虑惶恐的民众做心理疏导的杨渊教授,是神经心理方面的专家,在听说我们群里有焦虑的父母夜不能寐、有留守的实习生感到孤单无助情绪低落,她一口答应加入“义诊队”。接下来,她将会义务为需要心理疏导的群友做专业测试和心理辅导支持。


医生们的爱心故事,长卷难书。而行动本身,又胜过千言万语。所谓“白衣天使”这样的词汇,它的美,从不在修辞层面;是无数实实在在、真真切切,或宏大或细小的善举,构建出人们对这个词语的“美丽想象”。这一个星期以来,我和群友们都已真切体会到“白衣天使”之美。


摄影/张秋(作家)


备注:

1. 义诊问答干货整理大全“十三篇”,请见今日二条。

2.如你需要加入义诊群,请加我的小号feifeima778,并标注清楚自己的身份,比如留学生、家长、定居华人等。请注意,本群为义诊群,群内不允许打广告卖中药口罩等等。




华人群:爱如潮水



之前的“抗疫日记”里我就写过,人性总有明暗两面。危机时刻,的确有人会忙着赚钱发灾难财,但所幸,更多的人是在忙着捐助行善。


先说昨天下午发生在我们2群里的一个故事吧。


有一位孩子在帝国理工读书的家长心焦地加了我微信,她儿子已连续发烧多日。在群内看到她的问诊信息后,一位在伦敦定居的群友Kiki Zeng主动提出给孩子寄两盒莲花清瘟。要知道,如今的英国,药非常珍贵。因为无论是中成药还是西药,眼下运进英国都非常难。后来我们知道,Kiki手里其实一共也就6盒。


那位焦虑的妈妈,无比感动于这份“雪中送炭之情”,但她没有拿这份药,她说:儿子已经从同学处借到药了,把药留给其他需要的人。


再说一位我们的志愿者,在伦敦电影学院读书的手套君。


她主动申请做志愿者来整理我们每日的义诊问答,结果我和她单独交流时才发现,原来她是病号,而且是“疑似”,胸口痛,发低烧,身体酸痛,但不算太严重。她本是因为有症状才申请加入我们义诊群,结果看到招募自愿者,就积极报名了。


大家在今天二条看到的清晰、细致的分类整理,是我们拿了奖学金来英国读书的志愿者尖耳兔,花了一整个晚上精心做好的。她的细致梳理,得到了我们全体义诊医生的交口称赞。


这回,我一说招募志愿者协助各群工作,立刻得到诸多响应。很多人都说:非常希望能帮大家做点什么。最后,六十多人扫码进了我们的志愿者群。冗员了。


然后,我大概是在几天前被朋友拉进这个叫作“防护物资捐赠群”的华人群,它的群主叫“水”。潜水几日之后,我深深被打动。这个群从我进群时的几十人到现在两百多人,每天有人进,完成各种捐助信息的交换,完成实实在在的捐赠——我们都明白,英国的NHS医疗人员急缺防护物资,急需帮助。一如当时的武汉。


我在里面认识了群友宋理鹏。他在中国疫情爆发时曾购买1.4吨的医药物资回国,包括口罩、防护服、护目镜、消毒巾等等。如今又在想办法从国内筹措医用物资回英国。


我在群里认识了群友Simon, 他已私人购买一万镑的口罩、消毒酒精等捐赠给NHS医院。


我还在群里认识了群友Amy, 她在纽卡斯尔华人中发起募捐得到很多响应,想托我帮他们在国内购买信得过的口罩。


而我自己的朋友里,许智老师所在的瑞雅中文学校募集了近8000镑善款,且购买了一批口罩捐给一线医护人员。


白鲜平,伦敦读书会发起人,在组织华人捐出手中多余的口罩给NHS。


贝圆贤,永泰斋创始人,在组织捐款,积极做华人互助。


而我在美国的台湾朋友则告诉我,她同乡在伦敦中国城开的“好朋友鸡排店”为了支持抗疫,对英国的警察、医护人员都免费。


这样的民间爱心故事,非常非常多。今后,我将每天记录。


摄影/张秋(作家)




祖国大后方:侨办·企业·基金会联动



在上篇“抗疫日记”里我已经提到,江苏省卫生医药有限公司欲捐赠一批医护物资给英国医院,并捐赠一批药品给在英华人和留学生。


因为了解到药品大批运送非常困难,我在周一晚上联系了中国驻英使馆文化处公参于芃,看是否能得到使馆帮助。虽然已是休息时间,但事关抗疫,他当晚就帮忙联系了侨务处童学军公参。晚上十一点多,他在和童公参沟通后,给我回复了信息。


虽然大批运输药品依然是个棘手难解的问题,但两位公参在深夜关切此事积极作出回应,还是让人很宽慰、感动。


现在,这项捐赠事宜经由江苏侨办综合联络处的协调,帮助对接到了位于南京的著名慈善机构爱德基金会。江苏卫药的捐赠物资,将会通过爱德基金会,定向捐赠到英国来支持抗疫。


爱德基金会与英国颇有渊源,曾有两任坎特伯雷大主教访问参观过爱德。因此,通过爱德基金会的渠道捐助支持英国抗疫,真是再合适不过。


而我这里,这几天也一直在寻找和对接英国可以接收捐赠的医院和慈善机构。


说实话,我也是在这次协调捐赠事宜的过程中才发现,原来“国际捐赠”真不是那么容易操作的事儿。无论是“出关”还是“入关”、“清关”,还是具体“接收”,都有法规、流程等各种细节需要考虑和处理。很多人可能想想这些麻烦就放弃了,好在咱们江苏侨办、江苏卫药、爱德基金会的同志,都秉持着一种“不放弃”的态度,齐心希望快速、高效地把事情落实。


一个词,感动。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支持我们华人海外抗疫,江苏卫药还特别给我们六个海外抗疫群里的同胞提供了“抗疫团购特惠价”,用我们志愿者们的话说,“真正地板价”。不论个人或机构采买,不论量大量小,都可按照这个超低团购价来。如果你有需求,也可以联系我们,一起加入团购。


摄影/张秋(作家)




今日结语



疫情每天信息都非常多,喜忧掺杂。


暖心故事每日都有,包括像英国政府刚出文征召25万志愿者,24小时内有超过50万人报名,非常感人。


26日,由民众自发倡议而起,大家约定当晚8点在家中集体鼓掌,向冒着生命危险战斗在一线的NHS医护人员致敬。我住在郊区,这里都是分散的house,但8时整,还是听到了掌声自各家各户传出,顿觉一股雄浑正气在大地之上流淌。后来看到群友们纷纷在群里说,忍不住落泪了。


但是,说完这些,也还是想说些严峻且必须要面对的“现实”。截至26日,意大利新冠疫情病亡统计数字已过8000人,全球整体疫情形势都不容乐观。而更令人忧心的是,在非洲像津巴布韦这样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很多医生护士因缺乏口罩、防护服等必要措施而选择了罢工。


事实上,眼下除了中国之外,全球的医护物资都存在巨大缺口,也包括英国。全英国几十万医护人员,每天的口罩消耗量是惊人的。(比如一般的一次性口罩,每4个小时就得更换。)


26日,NHS供应商首席执行官直言,伦敦的医院正面临持续海啸,很快,就将有一批医院不堪重负。而由于前期缺乏医疗防护物资,英国一些医院的缺勤率甚至高达30-50%,因为这些医务人员因为疑似感染或属于易感人群正在家中隔离。尽管政府正在紧急采购,但至今仍有英国医生在自制口罩做自我保护。


也正因此,才会有那么多华人积极想办法购买口罩、防护服等捐赠给NHS医院。


我们不守护住他们,他们也将无法守护我们。


大疫当前,谁也不能侧身而过,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不分贫富。不要以为守住自己的边界之内,便是安全,疫苗出来之前,只要病毒还在,世界人口还在流动,就没有百分百的安全。


此时此刻,帮助他人亦是帮助自己。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非口号和虚言。


诚如米德所言:人类文明的起点,是从人类开始懂得帮助困难中的人开始的。


诚如我的老师杜骏飞所言:抗疫成功,不是文明的重点;我们的“一方又难,八方救援”才是。


每一个善举,不论分厘,都值得被记取,都将在人类的文明史上留下刻度。


摄影/张秋(作家)




写在后面


“海外抗疫义诊群”的问答干货综合整理“13篇”+入群方式,请阅读今日二条。


如果大家有购买医疗物资捐赠的想法,欢迎文末留言告诉我,我们一起看看怎么操作。


最近因为忙于抗疫各事,“抗疫日记”的更新屡屡拖延,希望接下来能每日或隔日坚持写点短评速评,和大家及时分享。


最后,欢迎分享转发今日文章。谢谢!




非非马

定居伦敦。写女性,写电影,写生活。个人微信号:feifeima778。



往期精选 Fei' Choice



英国抗疫日记|| 致焦虑的留学生家长,这里有些实实在在的好消息

亲历||没想到,武汉中心医院主任史小武深夜在线,为英国华人义诊两小时…

亲历 || 英国超市厕纸被抢空,这张照片看后令人心碎……

从Gina到吉娜:郎朗太太的反面社会意义

从“致命女人”到46岁诺奖女得主,中间隔着多少个阿里P8程序员?



欢迎关注非非马F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