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秦昊:“女王现在改朝换代了,没有人要你,只有我要你了。”

非非马 非非马FM 2020-10-30


这两天,伊能静又遭到了舆论围剿。


52岁的她,作为年龄最大的选手参与了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她一直都被称为“话题女王”,也一直都是媒体紧盯的人物。


刚靠leader风范拉了一波好感,不想却迅速遭遇“翻车”事故。她在节目的衍生访谈中,被认为发言贬损队友,推卸责任,并且拉踩了故去的梅艳芳,引发恶评一片。


今天,就来说说。




作者/非非马



1.


“女王现在改朝换代了,没有人要你,只有我要你了。”


这是秦昊扮演的男演员张毅,在2015年上映的电影《我是女王》中,对伊能静所扮演的傲娇女明星Melisa说的台词。


在此时此境一片汹涌的“讨伊”声浪中,听到这样的台词,尤觉意味深长,与现实不乏呼应。



两人在片中扮演一对结婚又离婚,最后又复合的明星夫妻。


伊能静所扮演的女明星Melisa,在一开始位居一线,外表傲娇如女王,行事骄纵又任性,然而内里虚弱,非常自卑没有安全感,怕自己来自乡下的父母被外界发现,怕跟自己结婚的“秦昊”其实贪慕的是钱财与声名。


但是,她其实刀子嘴豆腐心,虽然硬生生把来看望自己的父母送进酒店偷藏起来,但平时没少寄钱,不止照拂父母,更有一村老幼。


她以为给很多钱、让父母住房间够大的豪华酒店就是“爱”,却被“秦昊”一语击中:真正重要的,是一家人能够在一起。


利益,在感情中,从来都不是真正的核心。


影片最后,新人崛起,“伊能静”落寞泪下。已经与伊离婚了的“秦昊”,对伊说出了我写在文首的那句台词,然后,背上她一起回家。



2. 



“女王现在改朝换代了,没有人要你,只有我要你了。” 


翻译一下就是,不论你好,还是不好,不论你是否女王,不论外人怎么看你,我都和你在一起。


考虑到这么多年来,伊能静在现实中一直备受非议,始终活在一片“嘲讽”的漩涡之中,这句台词,未尝不是秦昊真实心声的吐露。


在彼时的现实生活中,秦昊与伊能静正在热恋,尚未举办婚礼。


一心只想拍“牛逼电影”的秦昊,之所以会接这部台式言情味十足的女性情感电影,大约只能解释为“表忠心”之举,是出于他对爱人的理解与支持。


不善言辞的男人,以行动表白。因为,这部《我是女王》对当时45+的伊能静,无疑意义重大:这不止是伊能静的导演处女作,也是她担任联合出品人、联合制片人、联合编剧的电影项目,总投资8000万人民币。


这无疑是伊能静付出大量心血、也予以厚望的一部作品,有网友爆料伊能静当初是奔着金马奖而去的。



影片阵容不可谓不强大,仅宋慧乔一块招牌,就够吸睛了,何况还有邬君梅、姜武这样的戏骨。幕后也不消说,都是业界的“杠把子”级人物:摄影指导是大师级的李屏宾,声音指导是拿过7座金马奖、2座戛纳最佳技术奖的杜笃之。


只可惜,它最终评价不高,目前豆瓣评分4.2。


当年,伊能静为了电影遭到诸多负面评论,不惜与网友“骂战”,甚至扬言要将对方告上法庭。


但是,正如那句台词里所隐藏的态度——哪怕全世界都站到你的反面,我也站在你这边——秦昊还是与伊能静走进了那桩本不被世人看好的婚姻,并且,还在婚礼上做了如下告白:“我绝对不会有小三,有小三我就自己杀了自己。”



3.



其实我此前曾一直有个疑惑,就是:为什么低调内敛、一心执着于做个影史上“牛逼演员”的秦昊,会选择表达欲如此之旺盛、关键是表达如此“琼瑶化”的伊能静,而她身上呈现出的“综艺感”,也早已强到几乎要掩盖她的演员、歌手、作家身份。


秦昊和伊能静,在我心里就像演艺圈里两条永远不可能相交的平行线。但其实,这不过是我作为一个“外人”的想象罢了。


这两天看了不少关于伊能静和秦昊的文章,才知道原来秦昊9岁时就开始喜欢伊能静了。他9岁第一次买卡带一共买了两盒,一张是张国荣的《拒绝再玩》,另一张就是伊能静《十九岁的最后一天》。


1987年,对于一个普通的大陆小男孩而言,台湾来的伊能静,代表的是一种前所未见的青春文化与都市时尚感,可以想见那种“美的冲击波”该有多强。


是啊,回想我们的少女时代,谁的房间里还没贴过一张伊伊子的海报呢——我记得那时候大嘴猴的房间里,贴的是这张:



不得不说,即便是放到今日看,这张海报中的伊能静,也毫不过时。不止是时尚,还有她特殊的气质。


所以,秦昊在微博上把伊能静称为“我的儿时偶像”,并非虚言吧。



那么,成年之后呢?


不论伊能静后来演了什么,别忘了,她到底曾是侯孝贤的缪斯,和他合作了三部电影。


向上滑动 阅览使用体验


毕业于中戏、次次考第一、一心要走文艺片路线的“学霸”秦昊,做梦都想和侯孝贤这样的大师级导演合作,而伊早已和侯导一起走过戛纳的红地毯。


旁人看伊是没有滤镜的,但秦昊有,而且还很深。


果然,昨天我带着好奇翻看秦昊与伊能静在微博上的互动,找到了印证。伊能静感谢秦昊对她重回表演舞台的理解与支持,提到了秦昊对她的鼓励:“你可是演过侯孝贤导演三部戏的女一号”,“不要浪费你身上的演员天赋。”


旁人所看不到的伊的好,秦昊能看到。包括,那种情感上的义气与恩情。“我是幸运的,即便我曾默默无闻,你也总是在背后支持着我!”




4. 



夫妻之间的点滴日常,必然有一地鸡毛的时刻,伊能静身上的“drama”与“作”,也不是没让秦昊一针见血地批评过:“你有病,得治!”


但是,经年的情感沉积,以及柴米油盐一粥一饭的B面——恩情,也如滴水一般,有穿石之力。何况,还有那些旁人并不知晓、只有距离最近的秦昊才看得到的“好”。


这些,会带来爱的包容与理解。



可纵然秦昊再能接纳伊能静,围观的群众不会。因为,缺乏足够的情感基础。于是,我们看到了一篇篇语词尖锐的批判文章,一段段犀利的恶评,口吻里不乏嘲笑、奚落与不屑。


如今,42岁的秦昊刚因为《隐秘的角落》终于爆红出圈,52岁的伊能静却再次成为“给秦昊招黑的老婆”,“作的要死的公主”,“矫情的长文女”——这是她自己曾经在微博中的自嘲,还打着#伊能静小作文#的hashtag。


坦率讲,伊能静的确不算我很喜欢、欣赏的那种女艺人,无论是其演、唱实力,还是其言行的drama风格;她显然也谈不上出色的导演,对于作品的把控力还停留在堆砌所谓金句式的台词阶段;她的小作文,无论是其内容还是行文风格,也不是我个人偏好的趣味。


这次她在《定义》中的发言——因为已经下线,我没有看到片子,仅仅就那些被截屏的字幕来看,的确显得情商不够,社会成熟度不够。


但是,如果就事论事来讲,她这次其实并没有犯什么原则性的错误。她所犯的那些毛病,未必我们自己身上就没有。


不得不说,满屏的攻击与奚落,是“观众”对伊能静常年来积聚下来的负面印象与不认可。


这固然有伊能静自身的原因,但我也不禁在想,作为旁观者,我们就真如我们自以为的那样,天然就具备“居高临下评判他人”的立场吗?



5. 



伊能静这次被舆论围剿,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她在自己的团落败之后,丝毫没有检讨自己,而将全部的责任推给了两位队友王智与王丽坤。


暂且不去细究这点——观众目前所看到的节目,都是经过剪辑后的呈现,也许还有我们不知道的片段被剪掉了,但即便是伊能静的确完完全全地将责任都甩锅给了队友,这其实,是不是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犯的一个错误?


就说我自己的一个亲身经历吧。在我还没有自己创业的时候,我曾是一个著名文化国企英国子公司的一把手,在这期间发生过一起严重的纰漏,差一点就要导致严重后果。


当时,记者出身的我,还并没有很丰富的管理经验,那么,我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我当时从心底里认为,这不是我的错,是当时负责这个环节的同事没有做好工作,出了纰漏。一个公司大大小小那么多事,我作为公司总经理怎么可能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我不止这么想,还这么和我们集团总部的分管领导如此解释了,他勃然大怒。


那个时候的我,十分委屈,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做法叫“甩锅”,而作为公司的一把手,所有的错误和责任,本该都是我来扛。所有员工身上的问题,那也是你没有带好团队、管理好团队;所有项目上的疏漏,是你没有监督好执行、做好品控。


等我真正从心里明白这个道理,已经是我自己开公司创业之后。因为,我终于不再需要对任何人汇报工作,也不能再向任何人去解释成败的原因,我必须独自对所有的结果负责。


任何人的成长都是需要时间和“机会”的。


平时,有不少读者会私下里和我交流,这类问题并不少,因为,人的天性,其实就是会把错误与责任“推给”别人,这是基于人的自我保护本能。把责任归结到自己身上,是需要后天教育、对抗天性的。


扪心自问,在这一点上,我们每个人真都做得足够好吗?我们在工作中就从没推卸过责任?在与爱人、父母家人发生冲突时,就没说过“都是ta不好”?


说别人总是很容易的。


所有这些,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可能都是需要用一生去对抗、修行的,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在内。


所以,不要说她伊能静伊伊子都52岁了,难道还没成熟吗?每个人的原生家庭、个人经历、教育背景、知识结构、天赋悟性等等都不同,反省我们自己,看看我们的父母、周遭,我们可能不得不承认这一点:并非一个人在到达一定年纪之后,就必然通达、成熟。




6. 



想起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写的: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的人,并不是人人都有你拥有过的那些条件。


我不想再一一例举、论述伊能静所犯的错误,其实也是我们大多数平常人都很容易犯的错,比如那些傲娇与虚荣、比如急于向世界和他人证明自我、比如把责任推给同伴、比如爱攀比,总想找那种“我就是过得比别人好”的优越感……


猛烈抨击嘲讽她的人,未必自己就能做得很好;而真正做得很好的人,恐怕反倒会多一些人情通达,多一些慈悲怜悯之心,并不至于如此尖刻。


茨维格说:理解别人,远比审判别人更为快乐。


纵然我们做不到像秦昊那般去理解、接纳伊能静,但也其实不必如此言论“围剿”她。毕竟,她这回“犯”的,并不是什么多邪恶的、不可原谅的错误。




7.



在《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三期的加长版花絮中,首轮被淘汰的歌手许飞,说了一段让我特别感动也心酸的话。


“成年人的温暖是很宝贵的。


别人对你不好,冷言冷语,我们都是习惯并可以很好处理的,可是当别人真的向你完全释放出善意,给你温暖的时候,至少我,会很慌张,我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不辜负他们的善意。”


这段话中,我读到了几层意思:


一、她这回在节目里感受到了非常真挚、温暖的善意。


二、但这其实不是常态,大部分时候,成年人之间是冷言冷语、缺乏善意的。至少,那是她所感受到、习惯了的成人世界。


三、这种反差,带给了她不适应与慌张,但她还是希望自己能不辜负这善意。


走出《乘风破浪的姐姐》节目组的许飞,不再是从前那个许飞。有一些很柔软的变化,已经发生了。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所谓人性善恶,其实大多是人在与他人、与世界的交流中“碰撞”出来的。


我们每个人的人性质地,都会受到他人言行的影响,我们也同时影响着他人呈现出怎样的人性质地。而很多时候,我们的所谓善恶选择,往往取决于激烈“碰撞”之后的“一念之间”。到底蹦出哪一面,全看被情势逼出的是哪面。


前些天重看了张元导演1995年的片子《过年回家》,当年曾拿下威尼斯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


片中,一对离异父母各自带着女儿重组家庭,因为各有私心与偏爱,因为都逞强好面子,最终,因为5元钱导致了无可挽回的家庭悲剧。


偷拿5元钱并在事发后嫁祸给他人的女孩,固然是不道德,可如果不是那个家庭原先就矛盾重重,她也过得压抑不满,未必她就会拿这5块钱。如果不是父母之间总是比着两个女儿、处处争锋,她也未必会为了逃避责任、嫁祸于人。


结果,激愤之下,被冤枉的另一个,拿起扁担砸了过去。一个命毙,一个因为过失杀人罪整整入狱17年。


活着的三个人,各怀忏悔度过了那晦暗苦涩的17年。最终,让他们真正成为一家人的,是彼此终于谅解,付之以包容和接纳。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在情感与能量的交换中“碰撞”出来的。


他们中有绝对的坏人吗?我认为没有。但每个人都曾不同程度地激起过他人心中的“恶念”,也曾被对方激怒过。可彼此恶念相向的时候,那难道不是一种相互的化学作用生成?


从伊能静事件说回我们的日常,我想说,真正智慧的人,不会去激起他人心中的恶念,并且还让这个恶念最终向我们而来。最终,其实伤人伤己。


感触太多,文章又写了很长,谢谢你的阅读。




非非马

定居伦敦。写女性,写电影,写生活。个人微信号:feifeima778。


  • 往期推荐




欢迎关注非非马FM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