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圣依:真是被扬子耽误了吗?
《乘风破浪的姐姐》衍生访谈节目《定义》推出了最新一期人物采访——黄圣依,我看得是背脊发凉,叹息连连。
记者易立竞的提问,犀利如手术刀,“解剖”开被采访者的同时,也给观众顺手递去了一面面“镜子”——探照人性、探照世界、探照自我。
作者/非非马
1.
看黄圣依的访谈,最最让我后背发凉的,是黄圣依公开承认自己对杨子的——崇拜。
这个问题,核心甚至不在于杨子本身是否是一个优质的、值得崇拜的“偶像”,更在于“偶像崇拜”这个行为本身。
偶像崇拜与独立思考,素来背道而驰。但凡对他人产生了偶像崇拜的情结,就很难在人格上保持独立。不论,你口头上如何标榜自己是独立的、完全自主的。
2.
在我们的个人词典中,“崇拜”、“臣服”这样的语词,是最需警惕的。
当黄圣依脱口而出“崇拜”这个词时,她对语词的轻率使用,会影响到行为和心理上的轻率。
语言“结构”人的思维。词语的使用习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思考习惯。
对于我们自己,不妨,先从谨慎用词开始。至少,不轻易对任何人用“崇拜”、“臣服”这样的词汇。
3.
在这个访谈中,黄圣依亲口承认,的确说过“杨子是她看世界的眼睛”。她认为自己找到了一个能够带领她的老师。
怎么说呢,任何人学习和成长的路上都无疑需要导师的,也需要引导与助力,但同时,正如那句名言——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对老师的态度,也同理。
尽信师,不如无师。
尊重老师与崇拜老师,是有区别的,也应该清晰划出界限。
可惜,这一点,很多学生意识不到;很多老师也不会提醒——有的师是意识不到,有的师是刻意不。
黄圣依的颈后,纹着杨子的名字。
4.
一直以为,三流老师教授知识,二流老师教授方法,一流老师培养的是独立精神与独立思考。至于那些教授劣等“知识”与“技巧”的,则根本“不入流”,或可谓“下流”。
按照这个标准,我会认为,被黄圣依奉为人生导师的杨子,至少算不得“好老师”。
杨子以“养成”为乐,他需要的是黄圣依的绝对服从。
他曾说:“我说的话就是命令”,“太阳系只能有一个太阳核心,如果我们俩双核心一定会撞。”
这种霸道总裁式的指点、引领,无论披着怎样的“金光”,都值得女性严防警守。哪怕是,附带上了爱情、婚姻,被打包成了一个看似极其诱人的“糖水套餐”。
5.
正因为好老师并不常有,独立思考也不易得,所以,人在防止自己对他人产生崇拜、臣服心理的同时,更要提防那些刻意鼓动或诱导他人对自己产生“崇拜”、“臣服”心理的人——那叫PUA。
为什么说“更要提防”?
因为,对于缺乏独立思考意识、尚未形成独立思考习惯,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而言,遇上PUA高手,不啻一场灾难。因为,那些导师会想尽办法,彻底断掉学生成为独立个体的可能。
如果学生自己缺乏检省与反思能力,或者是拒绝反思,又缺乏其他“高人指点”,学生大体就会彻底沦为老师的附属品,沦为一件工具——一件不知道“质疑”的工具。
6.
采访中,黄圣依说,她每次都是团队里最后一个知道工作内容的人。作为演员,她的一切工作、日程,都是被经纪人提前规划、安排好的。
杨子,就是她口中的经纪人。
她曾经一度忙到哭着砸墙砸门,想要请三天假去三亚晒晒太阳,也被杨子拒绝了。因为,工作都被安排满了。
她承认,高峰时期,她一年要拍六部戏,参加上百场商演,基本天天都在空中飞。
甚至,生完第一个孩子刚三四个月,她就被安排复工了。
易立竞问她:你这样,杨子心疼吗?
黄圣依愣了一下,答:应该也心疼吧。不过,我们从来没说过这个。
黄圣依在自己参与填词创作的歌曲《黄圣依》中,曾经这样唱:
从办公室到外景地我一路忙忙忙不停,
工作是我随身携带的重要行李。
7.
与坊间流传的“杨子每年给两亿零花钱”不同,我看了这个采访才知道,原来黄圣依和杨子在2015年前后是非常“窘迫”的。
更让我吃惊的,是这句:“我们之间很长时间,都是以我赚钱为主。”黄圣依如此形容她和杨子之间的“事业伙伴关系”。
易立竞问她,那杨子做什么?
“他也出演角色,还做一些运营什么的。”
一声叹息。
8.
我最感惋惜、也尤其意外的是什么呢?
易立竞在采访中,几次三番通过提问的方式,试图给黄圣依递“镜子”,但大部分都不幸落地,碎成了渣;有的,则干脆被拒接。
这(么密集的商演与高密度接戏)和作品还有关系吗?
质变需要量变的积累。无论是财富的积累,还是经历、经验的积累。这些都是必须的。
你觉得你作为演员的代表作品是什么?
《功夫》,《天仙配》吧。
你觉得《天仙配》是你的代表作品?
有些人是从这个角色知道我的。
如果人生是个剧本,可以重写故事的话,你会想要修正什么吗?
我不会修正。我不喜欢后悔,也不会在写的时候涂涂改改。我不会去否定我人生的哪一个阶段。
9.
黄圣依的人生“选项卡”里,没有“复盘”与“后悔”这两项。
她说自己一旦决定了什么,就会坚定走下去。
反反复复地讨论,在她看来属于浪费时间。
她是那种,做了决定,就会选择相信自己的决定。
所以,过去走的路是否有问题,自己选的“师”、“夫”、“经纪人”到底怎么样,她拒绝复盘,拒绝检视。
有自信、有个性,是好事。但通过关闭自省来保护和建设的“自信”,是盲目的,也是脆弱的。关闭了自省,无异于关闭自我优化的可能性。
自信和个性的获得,并不需要,也不应该以关闭自省为前提。代价太大了。
作为歌手的黄圣依,曾经唱过一曲《今年我最红》。作词文雅,和她合作过多部作品。
10.
现在正式分析这个问题,黄圣依,真是被杨子耽误了吗?
我的观点是,和杨子的确有很大关系,但也不尽然。
首先,杨子无疑是对黄圣依的事业与人生产生最大影响的人。
2005年,黄圣依和周星驰的星辉公司打起解约官司,最后杨子掏出600万帮黄圣依支付了违约金,从此两人开始长达十几载的捆绑式合作,从事业到人生。
作为黄圣依的经纪人,杨子帮她规划塑造了整个演艺之路。在这个于艺人而言最至关重要的决策链条上,黄圣依不知出于何原因,扮演“被通知的人”。
不论这百分之百的“交付”,是出于百分之百的信任,又或是百分之百的崇拜,我们可以说,黄圣依的演艺生涯与人生,在很大程度上,是被杨子安排的。
杨子的天花板,就是黄圣依的天花板。
11.
但我同时想说的另一点是,当我们让另一个人来做自己人生的主操盘手时,归根结底,还是我们自己把这独立自主的权力让渡了出去。
这种“让渡”,是多方合力的结果。
杨子、黄圣依、黄圣依的原生家庭、乃至社会环境的影响等等,都是“合力”的一部分。
当然,最终这所有因素,还是合力内化到了黄圣依身上,让她自己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12.
黄圣依其实曾经是个十分有主见,而且也敢于反抗不公的姑娘。
在她和星辉公司解约这件事儿上,我是站她的。
现在,很多自媒体为了片面塑造依的负面形象,突出她的“忘恩负义”与“愚蠢”——比如居然在周星驰和杨子之间选择了后者,于是纷纷刻意“回避”或者“遗漏”了一个重要事实:
黄圣依提出解约的一个重要原因,源于星辉公司“欺诈艺人”的行为。
双方当时的合约一签8年。关于是否给艺人安排了足量的工作、公司给艺人的定位是否被艺人接纳,这些也许都很难清晰界定是非,但下面这点,却是事关原则的问题。
根据2007年1月10日《北京娱乐信报》的报道:
“星辉公司为黄圣依接拍南京浪淘沙影业公司的电视剧《功夫状元》时,浪淘沙方面同星辉公司签订的演员薪酬合同为76.9万元,但星辉胁迫黄圣依只以6万元的价格接拍该戏。
价格相差近12倍。
香港法院有关人员亲赴南京浪淘沙公司取证。证据表明,星辉公司这种行为已经属于欺诈艺人,违反艺人代理经纪约的根本原则问题。
因此判星辉败诉。”
知遇之恩是一回事儿,但违背公平、原则乃至法律,这是另一件事儿了。文明的商业社会,本不应允许这样欺诈的事发生。
一个新入行的女艺人敢于反抗不公,在我看,是有主见,也是勇敢的。至于说她后续的选择是否足够明智,那是另外一件事情。
黄圣依在因《功夫》爆红之后,未经过公司允许,私自为《男人装》拍摄了一组性感写真,与星辉公司为其制定的清纯玉女路线大相径庭,公司对此勃然大怒。
13.
一个值得问的问题是,那个曾经有主见、敢反抗的姑娘为什么在遇到杨子之后,就放弃了主见,甘心成为一个“被安排”、“被通知”的人?而且,还公然表达自己的“崇拜”之情?
如前分析,杨子本身,当然是重要原因。但归根结底,我们会选择“谁”,其实还是因为“我们是谁”。
黄圣依遇到杨子时,刚刚22岁,而那时候的杨子,是以“高富帅”的霸道总裁形象高调出场的,他也的确掏出了真金白银来救美。
尽管网络上一直对杨子的高调炫富多有嘲讽,但黄圣依与她背后的家庭,还是选择和他站在了一起。
14.
黄圣依选择杨子,是比较好理解的。
杨子当时所展现出的财富实力给她安全感。
杨子完全以她为中心成立的影视公司,是众星捧月式的(当然,也顺带捧了杨子自己,让他实现了演员梦),不管最后作品是否成功。
这与签约一家有众多艺人的大经纪公司,需要和众多女星争抢好项目、好资源,“体验”和“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哪怕是又忙又累又苦,黄圣依还是会觉得“安全”,因为她知道,这方舞台之上,她永远都会是那个“中心点”。
15.
但是,黄圣依,包括杨子,都看不到的一点是,一个演员,或者是一个明星,终究都是要靠过硬的作品说话的。
好演员靠好戏、好角色;就算是流量明星,那也得靠好的流量爆款节目加持,无论是爆款影剧还是综艺。
打造爆款,本质上是个专业技术活儿。
刚入行的黄圣依,影视圈的新人杨子,显然都不具备这个专业素质。
作为经纪人,杨子也是半路出家。他并不具备这个行业所必须的“辨别力”。
他们,都低估了这行的专业性。也或许,是他们误会了这行的“专业性”。热搜体质,话题度,并不必然赢得观众的好感与认可度。
看不到这些、也拒绝复盘的黄圣依,坚定地选择了和杨子站在一起,走他安排好的路。
16.
从22岁开始就被杨子“接手”的黄圣依,生命里的“高人”至此只有一个。
尽管大众都在嘲讽杨子身上极度夸张高调的炫富,不合宜的自负,对自身绯闻与婚姻的无休止炒作,但在崇拜者黄圣依的眼里,杨子是“有人格魅力的”。虽然看着很强势、很有“煽动性”,但这也被她理解为,“是一种领导力”。
细数杨子“著名”的炫富梗,包括但不限于:号称拥有全亚洲第一辆加长悍马,手上的祖母绿46亿年才出一颗,用的手机是22万美元的VERTU,甚至给出去的名片,都价值45美元一张。这些,都是他凸显身价的“装饰品”。
不得不说,“情感滤镜”真是有杀伤力啊。
而比这个更有杀伤性的,是那种眼界的狭窄。你的眼里,只有他。
你看不到真正的高人是什么样的。你也不愿意去看看,这世界还有什么样的高人。
而这种把人生往“狭窄”里过的“特质”,与其说是成年之后习得的,不如说,是一种从小养成的“思维习惯”。
17.
该说说黄圣依的原生家庭了。
我曾经一直都有个疑惑,黄圣依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毕业于清华,是上海一所大学的教授,母亲是《新民晚报》的编辑。按理,三岁看老,黄圣依出生于这样的家庭,我想象她应该自小就养成了独立、求知、探索的好习惯。我还想像她,会非常有文艺气质,热爱读书与思考。
可事实证明,我真是想多了。
看了《定义》对黄圣依的采访,我明白了一点: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并不必然代表他们有超越世俗的眼界和远见。
所以,他们也没有成为黄圣依生命中的“高人”。
18.
在采访中,黄圣依否认了父母期待她成为文化人的说法,事实上,在她很小的时候,她就被母亲期待要走那种很常规的道路,进世界500强企业工作,努力做到高管。
黄圣依说,整个上海当时都是这样的氛围,在她就读的交大附中,同学们都是这样的想法。所以,她学的是理科。
怎么说呢,不是说“进500强当高管”这种现实、稳妥的选择,是一个不好的,或者说不应该的选择,但这种“主流式的选择”,的确不算一个开放性的,具有人生探索精神的选择,也不是那种“文化意义”和“审美意义”上的人生选择。
如此,我就能理解为什么黄圣依的知识分子父母,当年没有反对她选择杨子这个“霸道总裁”。或许,他们也认为这算是“良配”。
至于后来他们隐婚那么多年,黄圣依承负了诸多“甘心做妾”的争议与嘲笑,大约做父母的也并不想见到,只是却无能为力了。
19
独立思考、探索精神、开放式思维、不被主流所裹挟,其实,在我们的社会中从来都不常见,是真正的“稀缺品”。
黄圣依式的家庭培养,不过是社会的一个小缩影。
而我们自小的应试教育,也在告诉我们,什么都有标准答案,它并不鼓励学生们探索“标准答案以外”。
我们的视线和思维方式,在整个系统的合力作用下,被限制在“标准答案以内”。
有些人,经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突破了这个框架。但更多的人,没有做到。其中,也包括黄圣依。
黄圣依的经历,当然有她的个性之处,但追根朔源,她身上所反映出的“共性”,也许更强。
20
所以,黄圣依,真是被杨子耽误的吗?
不尽然。
非非马写在后面
上篇写伊能静时,读者朋友小曼私下给我留言:看这种节目,其实也像照镜子,让我们同时有机会审视自己。看着一些嘉宾有自己不认同的言行举止,恰恰是对自己的提醒。因为,他们犯的错,也可能是我们会犯的。我不欣赏伊能静,但我反对网暴她。
我想,基于不同心态所作出的评价,会区分出“正常批评”和“嘲讽攻击”间的界限。
写今天这篇文章,我也完全无意去嘲讽、批判黄圣依,毕竟那是她自己的人生——怎么谱写剧本,终究是她自己的事情,而她,也有她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但这,不妨碍我们就事论事,以人为镜,反观检省。
非非马
定居伦敦。写女性,写电影,写生活。个人微信号:feifeima778。
往期文章
欢迎关注非非马F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