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美术学院景观艺术2019毕业展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川美公共艺术学院 Author 吴思佐
○关注我们, 请点击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
文章转载自“川美公共艺术学院”,本文已获授权
2019年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
“艺术.空间.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更新”
公共艺术学院景观艺术本科毕业作品展
展览时间
2019年5月29日——6月14日
展览地点
黄桷坪102艺术基地B馆
公共艺术学院2015级景观艺术地图
前言
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景观艺术专业方向(现为城市空间设计专业方向)以跨专业融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城市空间进行文化梳理、空间重塑、功能升级、环境美化;倡导从文化与艺术视角下,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凸显本土文化特色、激活区域活力、塑造城市形象。
本届毕业设计结合重庆建设发展及城市品质提升需求,在学校“三贴近”实践项目和社会各届的支持下主题确定为“艺术·空间·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更新”。在此主题下选取了重庆解放碑至朝天门区域、九龙滨江带、鹅岭国际村社区、大渡口工业园区为设计实践对象,分别以重庆代表性的母城文化、滨水文化、社区文化、工业文化为设计研究背景,整理出“母城复兴”、“新都市公园设计”“社区更新”、“工业遗址再创”四个子课题进行研究型创作。整个课题可视作对重庆城市不同尺度和功能的再认识,以及对重庆未来多样化、人性化和高品质的城市空间的探索和展望;也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重庆城市更新和城市空间设计领域引发更多值得探讨的话题和方向。
毕设课题组设置了有限制的开放选题,首先引导学生研究关注场地的社会人文经济,尤其注重对地域文化和历史的挖掘、梳理、保护和利用,以及他们在空间上的反映;鼓励学生以不同的视角解读城市中的问题和选取代表性的城市空间和类型,自主拟定设计课题和设计任务书,展开现状调研、问题提出、策略研究与方案创作;55名学生最终完成42个设计作品。作品普遍关注建筑、景观与场地空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聚焦空间的多样性、叙事性、多元化及其艺术建构,思考与探讨如何打造一个理念有创新、区域有特色、技术可实施的未来都市环境。最终成果展现出一系列在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建筑形态、景观场所、交通组织与社区生活等方面的新城市意向和设计结构。
尘埃落定,至此结束,以此开始;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希望同学们今后在知识积累与实践历炼中保持活跃而开放的思维、坚守与创新的动力,祝愿同学们有美好的明天!
城市空间设计教研室
参展学生
(排名不分先后)
王文韬 乐永亭 李啸宇 吴雨蔓 李 默 方 立
古筱玺 吴俊怡 刘 典 赵红梅 王倩倩 崔灵文
袁亚楠 卢楚柔 刘红艳 姜 宁 张禹晴 唐宇庭
胡文灿 王 薇 宋文迪 陈斯瑀 王从越 沈柔洁
黄钰恒 熊梅兰 周玉华 王若云 谭 霞 吴皖玉
曾 萌 刘偌菱 何舒颖 李宁伟 苟雅利 叶贤伟
韩凯轩 余 婧 陶红岑 杨梁玲 刘晨凝 向 敏
邓雪银 杨 又 谢啟知 陈俊任 王 娜 曾 馨
张 银 幸云琪 彭奂瑾 刘雨畅
刘佳欣 马晨晨 周俣彤
指导老师
(排名不分先后)
郭晏麟、沈渝德、熊洁、陶涛、刘冬、秦晋川
特邀导师
(排名不分先后)
罗斌(源道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李未韬(未韬建筑设计事务所)
感谢两位青年建筑师的专业辅导与倾力付出
展览现场
课题1:母城复兴
指导老师:熊洁 刘冬
重庆母城是研究重庆城市文化和城市演变的活化石。城门九开八闭所映射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哲学思想,道路、建筑突破“规矩”“准绳”的因地制宜思想,“山”“水”共筑的空间结构,丰富多样的山地建筑形态,都是中国古代城市营建优秀的文化遗产。
将重庆的“母城复兴”作为毕业设计的课题之一,选取母城中从解放碑至朝天门的高密度区域环境为研究实践对象。参与课题的20组同学基于不同视角观察调研母城现状问题,选择了不同尺度与类型的空间展开了对其未来发展可能性的研究与设计;整个过程中同学们将文脉的梳理,空间的理解,形态的解读、 社会的认知等集为一体,试图呈现出一个结构,一个系统,一个动态的立体城市。
课题作品
(毕业展览部分作品,展示随机)
《K的遐想曲——无所不包的鸟市社区》
组员信息:吴俊怡
指导老师:熊洁 刘冬
作品简介:鸟市社区里包含的每一种声音像被一枚放大镜投射出的属于重庆的故事,生命力隐藏其中。然而二三十年后,这些老旧社区存量,渐渐不再适应需求。同时城市发展似乎与老街的烟火气也总是难以共生。简单的推倒重建,重新营造的物理空间,更多的时候我们总是在适应城市的改变,往往忘记了自己内心的需要,场所不应该只是设计师定义的,而是生活在使用它的这些人一起营造的。想象着未来的生活场景,会不会有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声音、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建筑功能的重叠,让市井,居住,商业混杂,形成一个满足多样人群需求的无所不包的社区,特有的气氛容纳多样人群的生活习惯而进行他们的自然表演。每个人依然有自己的独特方式生活,有属于自己的快乐,低利用率的房屋存量被赋予新的价值,从而价值重现的老旧社区得以在保留市井气的同时,回应城市变化。同时人际关系以建筑为媒介得以重构,这是一场释放自我的集体狂欢……
《行走渝中 — 讲述“城市的故事”——重庆市渝中区新华路段空间重塑》
组员信息:袁亚楠
指导老师:熊洁 刘冬
作品简介:渝中半岛是承载着重庆千年古城历史、且沉淀了重庆各个时期文化遗产的区域,是重庆的城市文化样本。设计选取渝中区新华路段作为切入点,以一条步行道作为主线,串联起各个节点,与道路两旁的商业和公共空间构成连续性的步行视觉体验空间,重点对其路线上每一个共享的历史公共区域进行量身定制的重塑。通过对被忽略的旧城区主街改造,重塑“母城文化”,构成一条城市叙事线,为到渝的访客展示重庆母城的历史脉络。
《四维沉浸式戏剧空间》
组员信息:宋文迪 沈柔洁
指导老师:熊洁 刘冬
作品简介:这是一个基于重庆朝天门地区的城市新型文化发展方式的探究。重庆母城故事碎片化,“网红”的标签过于单薄,这已经成为母城文化发展的一大阻力。因此,我们在城市设计中引入沉浸式戏剧的概念,以时间为主线,通过空间、功能、活动等方式串联过去、现在、未来的文化故事,参与者在体验时光穿梭的戏剧性的同时可以切身感受到城市文化的厚度。
《交织街区——朝天门二交易所建筑街道化改造》
组员信息:王从越 陈斯瑀
指导老师:熊洁 刘冬
作品简介:本次的设计对象为重庆朝天门陕西路批发市场的第二交易所,作为当地较为典型的建筑类型,它存在着功能单一、流线混乱、封闭性过强、公共空间缺失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希望通过对建筑形态的改造、流线的划分和根据人群活动类型对建筑内部的功能进行梳理、升级、整合等方法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立体街区的空间形态。从而增强其公共性、体验性,加强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联系和人群之间的交互,也为此类建筑在未来谋求新的发展方向。
《内街外巷——重庆陕西路梯坎式街巷空间改造》
组员信息:王倩倩,赵红梅
指导老师:熊洁,刘冬
作品简介:重庆的独特山地地形造就了重庆独特的风俗文化以及独特的城市风貌和空间形式。其上坡下坎的梯坎式街巷空间,是伴随着重庆漫长的历史发展及沉淀积累下形成的独特空间形态,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紧密交织。它不仅负载着交通的功用,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室外交往活动空间的公共场所。但随着重庆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传统的街巷形式因为不适应新的城市发展方式而被改造,逐渐萎缩成为纯粹的交通和售卖空间,街巷活动却逐渐变得单一,街巷空间不再具有宜人的交往作用,失去了原有活力。展望未来,随着重庆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需要对重庆城市的“毛细血管”进行改造。如何构造多样且宜人的街巷空间体验,提升街巷的使用效率及活力,以探索母城梯坎式街巷未来的使用模式和发展的可能性,是此设计探究的问题。
《水·体——码头水上功能综合体设计》
组员信息:卢楚柔
指导老师:熊洁 秦晋川 刘冬
作品简介:作品基于重庆独特的江河码头文化,现今渝中半岛内部人群活动集聚,朝天门码头沿江地段却无法使人驻足。哲学范畴中的唯物辩证法提到“运动是无时不在、无所不在的,是永恒的”。水上功能综合体就像是渝中半岛江岸边一艘永恒的“游轮”,表面看是无法移动的巨型构筑物,但是随着外界事物的变化运动也使它发生了“变化”。综合体的整体曲线形态来源于水波的动态形状,水的瞬间形态被永久定格。综合体内部置入博物馆、侯船厅、江上舞台巡演区等新功能区,使人群活动延伸至水上,从而激活老码头的空间活力。
《浮·市——长滨路滨江空间复兴》
组员信息:刘红艳
指导老师:熊洁 秦晋川 刘冬
作品简介:以码头文化作为设计背景,复兴渝中区长滨路至朝天门码头沿岸的滨江消落带空间。调整优化滨江岸线功能,搬迁置换现有的货运、客运码头,以休闲娱乐为主,提升场地活力。消落带的解决方式或许不只有生态一种,水上的漂浮空间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新的探索。空间需要结合现有的旅游资源,保留重要的码头文化,建立水上售卖集市,恢复旧时码头的热闹售卖景象。并且根据消落带现状,利用高差大的地形特征,构建连续、多层级的滨水休闲步行系统。
《Stop at city.Start at life — 光怪陆离》
(垂直空间探究与重塑)
组员信息:姜宁
指导老师:熊洁 刘冬
作品简介:本次城市空间设计基地位于重庆市解放碑朝天门地带,针对当前片区所存在的系列问题,例如 建筑密集拥挤且封闭,缺少公共空间满足人们交往的需求,城市活力丧失,人口冷漠化 等问题。综合考虑到重庆解放碑的高密度开发现状,我提出了“垂直街区空间发展”更新设计概念。
通过分析传统街区中所发生的事件以及所包含的功能,提取功能,植入到现代的建筑底层中,进行垂直化处理。开放底层空间,将半私有空间转化为公共空间,将底层归还给城市,研究探索理想化未来城市的发展模式,形成有活力的立体城市。
《关于边界——朝天门批发市场城市更新策略设计》
组员信息:唐宇庭
指导老师:熊洁 刘冬
作品简介:以“母城文化”为研究课题展开关于旧城更新边界的思考,在重庆,在渝中,特殊的自然肌理促成了特殊了城市肌理,现有的地产开发在短时间内带来城市化品质提升的同时也框定了区域的城市形态;在朝天门批发市场可以看到由于交易区属性而不断生长的外部空间肌理,地面梯坎与天桥构筑的形态关系在这里长期影响着人们日常行为,延伸出特殊的商埠风貌,随着未来朝天门的区域复兴、批发市场自身的落后营销模式,场地的未来不仅关乎经济同时也面临旧城文化的延续问题。
方案以现有场地外部构筑为主要对象展开,通过将现有的仅供各个建筑间连通的外部构筑相整合,形成公共性的基础设施边界,在为城市提供公共空间的同时限制建筑的更新规模,推动建筑的功能进行更迭,并以建筑的更新反馈地面肌理,最终达到理想的外部空间体验性;延伸-而在现有的建筑边界达到饱和后平面的边界将失去意义,此时建筑将连接上下层的外部空间,同时建筑的规模不再受限制,外部空间性质的边界成为建筑更新的参照对象。
《穿墙引线——花鸟市场社区改造》
组员信息:王文韬 乐永亭
指导老师:熊洁 刘冬
作品简介:该社区地处解放碑商业圈中心,威斯汀酒店对面,由电器市场和花鸟市场组成的市井生活浓厚的社区,针对社区周边存在的商业模式单一、建筑形态单调、街巷不够连贯等问题,采取穿墙引线和搭建悬空平台两大手段,对花鸟市场社区内的建筑、交通、商业模式等方面进行重组和改造,同时丰富游客与居民的活动体验和精神享受,重现老重庆原汁原味、富有生活气息的市井文化,使花鸟市场及周边社区重焕生机与活力。
《消极闲置街巷再利用——陕西路至新华路某街巷改造》
组员信息:崔灵文
指导老师:熊洁 刘冬
作品简介:伴随重庆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带来繁华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尚需解决,城市夹缝中的消极与闲置空间如何去重新利用并发展起来便是其中的一点。通过对旧型场地进行功能补全和布局重新分配,将闲置区域充分运用于区域改造;同时为消极型旧场地注入新的生产力,在不改变旧区域建筑大结构的前提下完成旧建筑与场地的活力化,确保改造区域的新旧场地能协调呼应又能引入外来人流。为“母城”的更新提供一种可能性。
《还城予人,始于足下》
组员信息:王薇、黄钰恒
指导老师:熊洁 刘冬
作品简介:该项目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朝天门地区,我们的设计是以步行系统为出发点的城市公共空间更新。
优质的步行系统不仅是一条可以行走的步道,它是提高城市环境与基础设施的载体;是融合办公、居住、零售、教育、休闲等功能的混合用地;是连接室内外公共空间与节点,塑造环境,吸引人流的开放公共空间。我们希望可以通过改造现有步行系统,加入新的想法,构建一条较为畅通的、便捷的、兼具功能的步道,做到“还城予人,始于足下”。
《城底曲象——陕西路片区建筑底层空间改造》
组员信息:古筱玺 张禹晴
指导老师:熊洁 刘冬
作品简介:朝天门批发市场的空间布局十分”畸形“,这里的一切功能均服务于”批发“。实际上不光空间,生活在这里的人的生活也被”批发“占满。我们从更新的角度出发, 提出开放建筑底层空间的概念,保留了大部分批发功能建筑,针对区域内五栋建筑楼底作出具体设计。同时,我们企图通过我们新置入的五块不同类型空间相互配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此地居民的思维意识,以此达到提升批发市场片区的城市生活质量。
课题2:新都市公园
指导老师:沈渝德、秦晋川
重庆——“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江岸山体互相依存,相伴而生。建筑、交通、地貌、绿地有机交织,形成城市。在山水之上筑起层次鳞比的都市,为人们提供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场所。“两江四岸”是重庆都市核心魅力之地。“新都市公园”以山水之交的滨江带为课题选址,探索在都市公园营建的新思路,即大规模和高密度建设下的城市,如何利用现有闲置空间、消极空间,通过绿地织补的方式,添加复合的城市功能,建造新的都市公园。
课题作品
(毕业展览部分作品,展示随机)
《上行•下至——九滨路高架桥下的滨江公园》
组员信息:吴皖玉 谭霞
指导老师:沈渝德、秦晋川
作品简介:重庆别称山城,特殊的地理条件让重庆立体交通十分发达,沿江修建了近180KM的高架桥,这些大型交通设施占据了滨江带,在方便交通的同时,也让城市和江水被割裂,造成大量的城市灰色空间,人们难以到达江边,这是整个重庆滨江带都面临的问题。项目地址位于重庆九滨路高架桥下,是典型的重庆山地型滨江带。主要设计目标是尊重自然地貌,保留城市地形魅力,对桥下竖向空间进行设计梳理,增强可达性,打造具有城市辨识度的桥下滨江公园。重庆发达的立体交通是“上行”,而我们要做的,则是“下至”。
《浮山 漓水》
组员信息:李宁伟,王若云
指导老师:沈渝德、秦晋川
作品简介:本案探讨的是一个未来城市结构可能发展的趋势与方向,研究如何将城市和构筑、景观公园结合,最大化使用有限的土地。设计选址于滨江大道鹅公岩立交桥下的灰色空间,方案中设计了可调节生态环境的植被建筑表皮、建筑内部热环境和光线的中庭等,改变桥上车辆尾气大量排放、空间功能单一、绿化不足等现状,符合现代发展所号召的节能减排的倡导,满足城市快速发展中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体对综合体的功能要求,调和场地与周边关系,建设多元化,用积极的方式对环境进行改变,通过设计为周边带去积极影响,提高人群生活质量。
《城市谷地——景框》
组员信息:熊梅兰
指导老师:沈渝德、秦晋川
作品简介:有千千万万的人才能有千万的建筑、绿地,才能构成与众不同的城市面貌。九滨路的谷地公园设计只是谷地公园的开始,这个设计也许是欠缺的半成品,并不能满足周边居民方方面面的需求,但是我始终相信因为需要所以存在。人们在这个谷地公园中进行良好的交流,促进周边居民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融汇,有利于城市和谐发展。这是很实际的去考虑周边的短板处,能尽可能的去完善城市生活,带给人们更好的生活感受,提升城市品质的同时也能提升人们的生活幸福指数。
《有影有迹——探索九滨路桥下垂直公园功能的多种可能性》
组员信息:叶贤伟、苟雅丽
指导老师:沈渝德、秦晋川
作品简介:以新都市公园为出发点,借助桥下空间,立足于重庆的传统与地域特色,结合现代的手法进行演绎,致力于打造一个多功能的桥下垂直公园,既是对传统要素的继承与发扬,也是对新时代背景下新理念、新需求的适应。从公园的整体布局、空间结构关系、垂直景观、竖向交通体系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将构筑、景观与公共空间等城市要素联系成为更加紧密的一体,都市公园不再是传统的景观形式,垂直公园内的垂直景观、竖向交通、空间结构等都是从空间、功能、景观等多角度重新定义都市公园的概念,为都市公园的发展提供新的方向。
《战飒——战时重庆纪念公园》
组员信息:曾萌 刘偌菱
指导老师:沈渝德、秦晋川
作品简介:项目选址在重庆九龙坡大件码头位置。设计背景来源是重庆在作为战时首都时自1938年起遭受日军长达五年多的猛烈袭击,却丝毫没有退却。通过对原场地旧厂房的外观改造和新的纪念博物馆的功能置入,以及对原场地空旷平坝上的区域规划和体验性装置置入,使进入场地的游客感受到战时重庆席来的一阵战风,忆起那段过往,不忘重庆人民坚强的精神。
《以水为媒——重庆滨水空间重塑》
组员信息:周玉华
指导老师:沈渝德、秦晋川
作品简介:与江比邻,以水为媒。用水为灵感打造一个流线型的公园。由水的形态提炼出点(水滴),线(水流),和面(水洼)三个意向。通过设计手法使三者有机融合为一体。来处理场地高差,营造公共活动空间。形成具有优美的景观和健全的生态功能,满足游人游憩观赏要求的公园。发挥其文化价值,将长江文化ip化,可围绕设计生产各种周边物料,使其不止成为一个公园,更是重庆文化象征的部分,带动周边经济产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场地的功能布局及表现形式,基本确定了公园自由生长肆意流淌的基调。这是一个个性且包容的地方,来访者可以在这里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什么也不做。望着江面静静发呆,深深得呼一口气,从自然中汲取力量,再回到钢筋水泥的世界中去。
课题3:社区更新
指导老师:郭晏麟、 陶涛
鹅岭国际村社区位于渝中区长江一路,地处两江夹持而过的陡峭、狭长的山岭上,背倚鹅岭峰,南眺长江,览尽雄险、旷奥、秀丽的自然风光。因在二战期间,这里曾经设立过美国、英国、法国、巴西、西班牙等三十多个国家的大使馆,因此得名国际村。
国际村辉煌的过去已经一去不复返,目前是一个老旧社区,人口稠密,基础设施较差,整体社区环境没有特色。但建筑布局因山就势,形成不同层级的梯台场坝,表现出良好的山地环境的归属感。选择这个场地作为研究社区更新的基地,既是训练如何结合复杂的地形营造丰富的人性化的社区公共空间,也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传承社区文化,再造社会关系的探索。
课题作品
(毕业展览部分作品,展示随机)
《不落幕的节日——国际村社区的多维度空间仪式》
组员信息:刘晨凝 向敏
指导老师:郭晏麟、 陶涛
作品简介:在城市现代化高速变化下的及国际化的影响下,我们逐渐失去本土价值观。希望以充满诗意的方式,追求两者的共存,国际和本土也许可以共生。渝中国际村社区正是受到城市现代文化和重庆本土文化冲突,渝中半岛都市化和国际村消极化冲突。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也是我们设计的关键,建筑及空间应该以传统为基础还是只是一味地面向未来。我们从主题“不落幕的节日”出发,希望重庆的地域精神和本土记忆不会落幕,而生活本身又是场“不落幕的节日”,愿生活的仪式性和丰富性也不会消失。试图利用多重空间创造有意味的场所,引起场景与回忆之间的共鸣,增补场地文化缺失引起的精神缺失,唤起传统生活中的文化本源。
《旧城心事——山地社区的重生》
组员姓名:杨梁玲
指导老师:郭晏麟、 陶涛
作品简介:“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这是李白对于重庆的描写,如今人们仍旧感叹着重庆的“行路难”。国际村修建在一片山脊之上,建筑占据了大量面积,活动空间便是余下的“夹缝空间”,上下需要翻越层层台阶,出行十分不便,同时极度缺乏举办活动的空间。出行问题是国际村居民最大的心事,是重庆的心事,也是我的心事!我的设计从始至终便是关注居民的愿望,尊重他们的想法,他们的诉求就是我的设计原则,通过设计给这个“年久失修”的社区居民予关怀,做有温度的设计。
《高密度乐活空间》
组员信息:王娜
指导老师:郭晏麟、 陶涛
作品简介:这是一种对高密度山地老旧社区的改造探索,旨在改善老旧社区的人居环境,提高居住幸福度。运用外置电梯解决老社区楼房没有电梯的问题,用人行天桥将各栋楼房之间加以连接,通过对社区内道路的在探索,将社区立体化,在解决行走问题的同时,形成了隐形的社区安全眼,增强了社区安全感。
课题4:工业遗址再创
指导老师:郭晏麟、 陶涛
艺度创文化创意产业园位于大渡口滨江片区,占地面积120亩,厂房面积5.7万平方米。艺度创的前身是原重庆石棉制品厂的老厂房,至今已有近80余年的历史。随着城市的功能结构转变,重庆工业时代崛起的遗址,演变为一座座都市中心的文化艺术瑰宝。
在设计中,如何运用有效途径对具有历史、文化、技术和审美启发的工业空间进行再创造,通过对空间的艺术处理,强化场地的历史沧桑,营建工业风的设计美学,是此次毕业设计课题同学们所要面临的主要挑战,面对这一片艺术家的桃源,创客的沃土,学生尝试了多条路线的文化之旅。
课题作品
(毕业展览部分作品,展示随机)
《艺术不止眼前的苟且——工业遗址的“文艺复兴”之路》
组员姓名:陈俊任
指导老师:郭晏麟、 陶涛
作品简介:本次研究主要围绕大渡口区艺度创工业园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进行探究。通过了解园区的前世今生可以得知,这里正从一座曾经的纯工业用地转变成由文创、广告、设计、美术等行业组成的创意园区。通过对内部建筑使用率的分析能够知道其独有的改造价值,与此同时若能将园区的改造方向与当代艺术家们的生存需求一同考虑,便可以通过艺术空间介入和艺术功能置换,把艺度创打造成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能够承办不同艺术活动的大型艺术基地,或者说是艺术家社区。唤醒这片土地的同时,也为面临着生存危机的艺术家群体提供了生活与创作的契机与平台,是一次一石二鸟的空间更新。
《城市补丁——关于趣味创意工坊模式的构想》
组员信息:谢啟知
指导老师:郭晏麟、 陶涛
作品简介:大量的遗留下来的废旧工厂犹如城市更新建设中一点一点的漏洞,它们荒废在城市的角落里。改造它们,就犹如在城市的漏洞上打补丁。该设计希望通过建立新的趣味创意工坊模式来激活现在沉闷的工厂。以体验感,趣味,互动,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从生态,创意,运动,休闲,互动等多个角度出发,重新规划场地业态与建筑外立面,建造适应创意产业领域生存的互动空间场所。观光互动的创意产业加上趣味景观更利于聚集人气,贩卖产品。
《虚拟空间电竞科技都市公园》
组员信息:幸云琪
指导老师:郭晏麟、 陶涛
作品简介:设计主题围绕电竟科技都市公园展开,建立休闲娱乐、电竟科技教育基地,作为传播工业文化的展台,生态自然都市公园。电子竟技作为文化产业升级的重要创新业态,能迅速聚拢产业链,形成产集群,用"旧”工业与“新”潮的电竟碰撞,能展现艺度创场地独特的魅力。围绕电竟部落展开设计,半开放艺术广场为中老年人群提供有氧运动场所,电竟休闲广场做为建设青年智慧社区,回应年轻创新人群的真实需求,并且根据周边环境发展为商业街。
《众创时代下的ART+4.0-大渡口工业区艺度创改造再生》
作者姓名:彭奂瑾
指导老师:郭晏麟、 陶涛
作品简介:随着的旧房改造的热潮,工业的发展和升级转型以及如何让现在空置的工业区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是时下热议的话题。本次设计旨在植入众多的艺术形式及功能,丰富的艺术活动,原有场地活化再利用,在强调艺术的基础上,保持原址工业建筑的痕迹。结合场地现状,及其空间逻辑叠加文创产业、文创商业等业态,及公共类型和服务一系列生产生活类型;结合建筑规模和尺度,置入购物、餐饮、教育、娱乐、交往和运输等功能。对旧大院和旧工作模式的社会架构、空间结构、生活模式提出批判和保留,想象一种新的时代的众创生活。
(毕设花絮)
哥伦比亚大学GSAPP建筑系2019毕业展
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2019本科生毕业展
南加州建筑学院SCI-ARC春季2019毕业展
香港中文大学CUHK建筑系2019毕业展
南加州建筑学院SCI-Arc研究生2018毕业展英国RIBA主席奖优秀建筑设计作品展
墨尔本大学MSD建筑学院2018年下半年展(上)墨尔本大学MSD建筑学院2018年下半年展(中)
墨尔本大学MSD建筑学院2018年下半年展(下)
伦敦大学学院UCL Bartlett 2018 B-Pro毕业展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建筑联盟学院2018毕业展
UDL接受各类新兴设计工作室进行推广和招聘。
有兴趣的朋友欢迎添加小编微信yzx1180进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