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培养孩子人格健全的乐观性格?

成长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

影响一个社会。



今年冬奥会上,19 岁的「全能少女」谷爱凌大放异彩。彰显出勇敢自由的女性力量的同时,也打破了人们对「奥运冠军」的传统想象:除了在雪场上驰骋自如,谷爱凌成绩优异,热爱时尚,能说会写,精通多项运动、乐器……而这一切并不是父母拿着小教鞭追在孩子身后勤勉「鸡娃」的结果,相反,能看出这些成绩皆来自于她本人强大的内驱力和清晰的目标,对于每一项挑战、每一段付出都乐在其中。


一个「内心强大自信,人格独立完整」的孩子是如何炼成的?怀着对这个养育难题的好奇,谷爱凌妈妈谷燕的家庭教育法浮出水面。


谷燕曾经说过,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自己并没有要求她一定要做到什么,而是给孩子提供一个环境,剩下就靠孩子自由发挥。



谷爱凌爱上自由式滑雪的高难度动作时,谷燕其实很担心她受伤,如果换做一个焦虑过度的家长,可能此时就会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把这个「危险爱好」扼杀在萌芽阶段;而谷燕则选择把担忧藏在心里,全力支持,并把谷爱凌送入专业的滑雪队,用科学的训练方式来减少安全隐患。


很多人将谷爱凌的成功归因于优渥的物质基础、中美交融的文化背景,以及个人的天赋异禀;但不可否认的是,家长的引导,家庭的养育理念,对孩子的成长道路产生着决定性影响。哪怕「家庭硬件」无法复制,只要尽己所能,用正确科学的理念,培养孩子乐观勇敢的内心、自信坚强的个性,便家长送给孩子无价的礼物。


不过,「好家长」并非一朝一夕就能修炼而成。养育儿女的过程,也是家长自我修炼的过程。为了帮助中国家长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理解孩子的需求,建立科学的养育观念;资深心理专家、职业亲子问题咨询师默薇撰写了这本《重新定义父母》,聚焦于 0~18 岁孩子的「心理养育」,也是一份专业性和操作性兼具的「家长修炼手册」。


01

原生家庭,究竟如何影响了我们?


近年来,「原生家庭」这个词在社会舆论中热度不减;「如何降低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如何逃离糟糕的原生家庭」等话题总能得到共鸣;而在社会事件、影视剧作品中,原生家庭似乎也成为了「心理创伤」的重要来源……不过,这引发了相应的质疑:原生家庭的影响是否被夸大?我们的性格养成,行为习惯塑造的过程中,又有多少父母的「烙印」呢?

《重新定义父母》中提出了一个观点:家,是孩子的「心理子宫」。在孩子人格发展的过程中,好的原生家庭可以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书中提到国外的一项著名实验,对 76 个婴儿从出生起进行长达 30 年的观察。研究发现,如果父母对孩子照顾得好,孩子到 30 岁时大都发展得比较好;而这些成年后发展良好的人,父母均有两个共性:第一是可以依赖的,体贴温柔;第二是自身状态好,自信快乐;即父母自身的状态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



通过这项实验,其实可以看出「重新定义父母」的两个含义:


首先,父母的身份究竟是什么?很多家长一心要把孩子「塑造」成自己理想中的人,却忽略家长和孩子其实是两个独立个体;家长真正的功能,是孩子未成年时的陪伴者和照料者,只要为孩子提供合适的土壤、空气和阳光,孩子就会像一粒种子,随着自己的发展节奏和内在节律,发芽开花。


其次,父母究竟如何影响了孩子?老话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家长的人格个性、为人处世之道、情绪处理方式、跟孩子的互动模式……都会潜移默化地投射在孩子身上。


书中有个发人深省的观点: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比教育方法更重要。「父母自身的人格稳定了,才不会被外界的压力、社会的焦虑、学校的竞争所裹挟,才有能力从孩子的外在表现识别出背后真正的心理需求,父母自己的情绪稳定,不焦虑,才有能力用恰当的方式回应和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成为孩子的『情绪垃圾桶』」。


很多父母苦于「如何教孩子」,却忽视了「如何做自己」。做好跟孩子共同成长的准备,才算真正迈出一个「称职父母」的第一步。


02

孩子的「心理垃圾」,你真的会解决吗?


父母是一个需要「上岗培训」的职业——这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家长也是第一次当家长」,但正因为「第一次」,才要学习科学系统的育儿知识,主动储备经验,以应对儿童成长过程中各式各样的「疑难杂症」。


尤其是在越来越强调「身心平衡发展」的当下,人们赫然发现,家长在关怀孩子的身体健康上基本游刃有余,却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知之甚少。知名心理学家曾奇峰指出:中国目前出现了很多厌学甚至休学的孩子,而学习障碍其实是心理发育出现问题的外在表现。


《重新定义父母》的作者默薇致力于研究 0-18 岁父母心理养育能力,特别是青春期孩子厌学及其相关问题的心理成因及改善对策。她从前来咨询的上千位父母的案例发现,令很多家长头疼的孩子学习动力缺失、沉迷电子游戏、情绪不稳定、对家长和老师逆反和对抗……等等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于孩子的心理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委屈、愤怒、难过等负面情绪堆积过多、没有及时排解。面对日渐累积的「心理垃圾」,如果一味地压抑,甚至指责批评,而非理解和疏导,孩子的心理终有一天将会如决堤的大坝,形成创伤;甚至敏感、自卑、易怒的人格,影响孩子的一生。



默薇以发展心理学、精神分析、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吸收大量本土教育学家的理念,研发出了一套适合中国父母的心理养育体系——「53321 心理养育系统」


从学习状态、手机游戏、生活习惯、性格养成、社交关系等 5 个方面入手,了解孩子在各个成长阶段,有哪些心理诉求没有得到满足;


分析如何通过心理养育的 3 类客体,即父母、重要他人及兴趣爱好,帮孩子建立一套可以终身使用的,负面情绪排泄系统与心理需求补给系统;


教会家长「放手、界限、破除限制性信念」这 3 个建立健康亲子关系的法宝,并通过「肯定认可、无条件满足」这两个技巧,塑造孩子的强大自信、自尊自爱的内心;


运用「无条件接受」这一原则,帮助孩子主动释放负面情绪,让他在未来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就算没有父母的支持和鼓励,也能及时自我调节,从内心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


作者还总结了「中国式教育」最常见的八个误区,比如认为「懂事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父亲缺位」「父母道德绑架式的自我奉献」等等,不仅列举出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没有被我们重视的对话和场景,指出这些话语有什么问题;同时提供解决办法,以期将家长和孩子浮躁的内心「拨回」正轨,建立亲子间健康正面的沟通互动模式。



03

「有界限的爱」,让孩子成为自己


谷爱凌的母亲谷燕接受采访时称,自己「从不要求孩子完美」「不纠正错别字」「只要孩子喜欢的都尽力尝试」……跟常见的「命令型父母」「讲道理型父母」相比,谷燕没有把孩子当成「自身教育目标的实现」,而是鼓励孩子成为自己——这也是《重新定义父母》一书中反复强调的重要理念。


传统的亲子关系中,孩子更像是父母的「所有物」:要听话,要将父母的建议安排甚至批评职责照单全收;但在这种教育理念下长大的孩子,不仅容易活得小心翼翼,更倾向于将对自我的认知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上,从而失去坚定的自我。这也是为什么默薇在书中提倡父母和孩子之间要渐渐「划清界限」,随着孩子的成长,将做选择的权利慢慢还给孩子,「我为我的选择努力,也为我的选择负责」。



但「有界限感」并不意味着减少对爱的表达,恰恰相反,「53321 系统」中有一个十分有趣的倡导:在能力范围内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大家看到这里,第一反应可能是:这难道不就是溺爱吗?其实不然。


一方面,当家长有能力满足孩子的需求时,痛痛快快满足,不带任何附加条件,这样才能让孩子具有十足的安全感,感受到外部世界的善意和友好;但更重要的是,当家长没有条件满足时,也要诚恳拒绝,说出自己的为难之处,但是不指责、不批评孩子的需求、不向孩子诉苦;对孩子因此产生的负面情绪照单全收。


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需求,同时也要尊重自己的意愿;大大方方满足,大大方方拒绝,用行动告诉孩子,我对你的爱,是因为你这个人,而不是你取得了成就和价值才爱你。


做父母的过程,也是不断成长、不断放手、但同时不断「练习去爱」的过程。如果说人生是未知的冒险,那么孩子的成长就是其中最曲折和精彩的一段,焦虑常有,困惑常有,但重要的是如何面对,如何跨过一道道沟沟坎坎。


用做真诚有爱的父母,科学的养育方法驱散焦虑和迷茫,相信这本书能帮助大家成为更好的父母,成为孩子的榜样和一生的朋友。


乐观是孩子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而又不断进取的个性特征。孩子对那些能够满足 自己需要的事物或对象,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而对无法满足自己需要的事物则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乐观的性格是孩子应对人生中悲伤、不幸、失败、痛苦等不良事件的有力武器。

值得庆幸的是,乐观的性格也是可以培养出来的。现代科学证明,童年期孩子的性格,还未定型,这时的性格培养格外重要。


那么作为家长,该如何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呢?

儿童教育专家塔尼可博士提出的建议。总结了一下,主要归为以下8点:

1、不要对孩子控制过严

许多孩子不快乐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自由。

父母的溺爱,往往会抑制孩子们的一些行为和举动, 或者是替孩子包办一些事情,这样,孩子什么事都不用做,也就无法从中得到乐趣。

作为家长,不妨让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拥有不同的选择权。只有从小能享受选择权的孩子,才能感到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和自在。

2、鼓励孩子多交朋友

父母要鼓励孩子多交朋友,为孩子创造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如带孩子到邻居家串门,邀请其他孩子到家里来玩。

本身性格内向、抑郁的孩子更适宜多交一些开朗乐观的朋友。

3、教会孩子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的本质,就是自我探索的过程,所有的关系都是和自己的关系。和他人融洽相处者的内心世界较为光明美好。

隐忍的父母会教会孩子学会隐忍,有情绪的时候不会正确表达,只会用转移、回避、压抑的方式处理。一个无法正确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孩子,很难和人建立稳固而持久的情感链接,他们要么用大大咧咧的伪装让别人觉得什么都伤不到他,要么孤僻冷漠让人敬而远之,要么隐忍懦弱让别人觉得老好人好欺负。

教会孩子如何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家长除了多学习非暴力沟通,更要自我提升自己内在状态,先把自己的情感坦诚的告诉孩子。另外,给孩子多创造与同龄人在一起的机会,让他们有深度沟通的可能。

4、物质生活避免奢华

物质生活的奢华会使得孩子产生一种贪得无厌心理,而对物质的追求往往又难以获得自我满足,这就是为何贪婪者大多并不快乐的根本原因。相反,那些过着简单生活的孩子,往往只要得到一件玩具,就会玩得十分高兴。

5、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

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可以使孩子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

一方面,父母要鼓励孩子广泛阅读,让孩子在阅读中增加知识,升华思想。可以选择阅读伟人的故事、童话、小说等文学作品。

6、引导孩子正确面对挫折

让孩子在困境中学会摆脱“不幸”的想法,心存乐观,引导孩子合理应对挫折,凡事都有两面性,遇到挫折时,向乐观的一方面引导孩子。

7、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惯性思维,是我们长辈教育孩子最大的一个缺点,什么事情都想替孩子做主。殊不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立思想。试着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听取并尊重他的想法,遇事试着跟孩子商量,这样的教育下,孩子的勇气和独立性都不会太差。

8、创建快乐的家庭气氛

家庭的气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研究表明,孩子在牙牙学语之前就能感觉到周围的情绪和氛围,尽管当时他还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可以想见,一个充满了敌意甚至暴力的家庭,绝对培养不出开朗乐观的孩子。

来源:家庭教育义工 孩子的成长  

编辑:成都夏虎律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