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一波疫情的蔓延加剧了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使得市场对财政在2021年下半年的发力有了更多期待。继2021年7月政治局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政策效能”后,8月地方债的发行开始放量提速,发改委亦下发通知要求地方须在10月前上报2022年首批专项债项目。如何看待下半年财政发力的空间?鉴于今年经济复苏“前高后低”的特征,我们不妨来考察下历史上在类似的年份下,下半年财政政策是如何发力的?
自2015年地方专项债开始发行以来,中国经济在2018年就经历过“前高后低”,对财政在下半年发力的诉求也似曾相识。如图1所示,2018年下半年关于财政发力的部署始于7月下旬的国常会,在7月底的政治局会议上更是把财政发力的重要性置于货币宽松之上,随后便在8月中旬发文要求全年剩余的专项债额度在8-10月集中发完,并在10月底进一步强调加大对基建设施领域的支持。事后来看,这三个月内新增专项债发行达到了1.15万亿元,占当年1.35万亿新增专项债限额的85%。如此密集的专项债发行对于2018年下半年基建投资拉动如何呢?如图2-图3所示,基建投资增速从2018年四季度开始反弹并持续到2019年一季度,但这种反弹在力度上比较温和,四季度当季的基建投资增速仅在5%附近,并且是这轮反弹的高点。究其原因,是对于地方政府债务的严控减少了专项债之外的融资来源,比如2018年3月财政部发布的23号文规定国有企业不得提供债务性资金作为地方建设项目、政府投资基金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资本金;而2018年8月关于地方隐性债务的27号文、46号文的先后下发则遏制了城投平台的融资。
当稳增长诉求遭遇监管约束,2019年是另一个典型的例子。2019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基建稳增长的需求上升。国务院在6月初发文明确要求做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及项目配套融资工作;9月底基本完成当年2.15万亿专项债发行额度,并在11月提前下达2020年新增专项债额度(限额1万亿元)。但监管对于隐性债务的态度坚决——遏制增量,仅允许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置换融资平台到期隐性地方政府债务(图6)。从结果看,2019年下半年基建投资增速后劲不足(第三季度的加速主要是因为2018年第三季度的低基数)(图4)。趋严的监管对基建投资的负面影响也可以在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领域得到印证,2019年6月财政部要求将增加地方隐性债务的项目清理出项目库,直接导致第三季度入库投资额度出现明显下跌(图5)。
以史为鉴,我们认为不应高估今年下半年财政发力的空间,尤其是对于基建投资的拉动:
一是财政发力空间可能受到项目数量的制约。2021年发改委审批核准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一直低于往年同期(图7),我们认为这反映了项目储备的有限,尤其是“十四五”重大项目的上报需要综合评估、有序推进。
二在“跨周期调节”的思路下,财政的发力会统筹今明两年。这从近期监管要求地方预留部分专项债额度在今年12月发行,在明年初支出形成实物工作量可见一斑。而相比下半年,明年一季度可能更需要稳增长。
三需要重视隐性债务监管的约束作用。今年政府对于地方隐性债务的定调是“压降”,比2019年的遏制增量更加严厉。资管新规过渡期临近结束,表外非标融资压力不减(信托资金是基建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图8),考虑到今年专项债政策不如2019年积极,我们预计2021年基建投资两年平均增速可能在4%左右,对应基建投资下半年两年平均增速约为5.9%。
风险提示:新一轮病毒变异造成经济二次衰退,政府加大财政刺激,货币政策重回宽松。
相关报告:
重提“跨周期调节”,7月政治局会议有何深意?(东吴宏观陶川)
财政后置?别太想,还得货币先行(东吴宏观陶川)
免责声明
本公众订阅号(微信号:川阅全球宏观)由东吴证券研究所宏观团队设立,系本研究团队研究成果发布的唯一订阅号。
本公众号所载的信息仅面向专业投资机构,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
本订阅号不是东吴证券研究所宏观团队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载内容均来自于东吴证券研究所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对已发布报告进行的跟踪与解读,如需了解详细的报告内容或研究信息,请具体参见东吴证券研究所已发布的完整报告。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供参考之用,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东吴证券研究所及本研究团队不对任何因使用本订阅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引致或可能引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对所载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订阅人对本订阅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影像等)未经书面许可,禁止复制、转载;经授权进行复制、转载的,需注明出处为“东吴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本订阅号所截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