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中美股市共振下行几时休?(东吴宏观陶川、段萌)
文:陶川、段萌 配图:陶川
中美股市2022年以来均遭遇连续的回调,截至本周五,上证综指和标普500年初至今的跌幅分别达到了8%和9%。从历史来看,中美股市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如此快速下跌并不多见,虽然两国股市下跌因素有所不同,但作为市值在全球股市中排名前二的市场,中美股市共振下跌难免会加重投资者的悲观预期,因此,谁能率先打破这种共振下行的局面,对于市场预期的逆转就显得尤为重要。
金融危机后除去2020年3月新冠疫情爆发,中美股市只出现过如下6次共振下跌:
2010年1月-2月(图2):中美股市这波开年下跌持续了23天,上证综指和标普500跌幅分别为7%和8%,起因是1月18日中国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在全球率先结束了超宽松的货币政策,A股由此在下跌后震荡;同期美股的下跌则叠加了欧债危机和金融监管新规的影响,但随着欧盟承诺救助希腊和强劲的美国财报数据公布,美股率先反弹。
2010年4月-7月(图2):这波持续了74天的共振下跌源于国内外政策面利空的叠加,上证综指和标普500跌幅分别为21%和16%,同期中国“国十条”地产调控政策出台,而欧债危机则因希腊和葡萄牙评级遭下调再度发酵。三季度随着中美经济数据的走弱,A股因紧缩政策告一段落而超跌反弹,美股则因宽松预期未兑现而继续震荡。
2011年7月-9月(图2):这波共振下跌持续了64天,上证综指和标普500跌幅分别为11%和13%。A股的下跌源于国内滞胀担忧的升温,亦叠加了地产调控的不放松,而同期美股的走弱则因美债违约风险的加大,尤其是8月美债评级的下调。此后美股因经济数据的持续改善迎来超跌后反弹,但A股则延续弱势震荡。
2015年8月-9月(图3):中美股市的下跌共持续了12天,上证综指和标普500跌幅分别为26%和7%。导火索为我国“811”汇改,人民币的大幅贬值打乱了其自2005年以来稳步升值步伐,对全球股市形成冲击。8月26日中国央行宣布降准降息,A股才逐步回暖。而美股方面,消化了利空因素后,强劲的基本面带动美股反弹。
2016年1月(图3):这波开年开始的共振下跌共持续11天,上证综指和标普500跌幅分别为18%和8%,起因是我国2016年初生效的熔断机制,造成A股在1月4日和7日各熔断两次,外溢性波及美股,1月7日晚我国证监会决定取消熔断机制,市场情绪逐渐稳定下中美股市企稳。
2018年9月-12月(图4):中美股市的下跌共持续了70天,上证综指和标普500跌幅分别为7%和10%。9月18日,中美贸易战升级,美方宣布对来自中国进口的约2,000 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中美股市应声下挫。12 月1日双方同意停止加征关税90 天,中美股市才逐渐企稳。
在上述中美股市共振下行时期,债券和黄金多为上涨,基本金属普遍下跌(表1)。
综合上述复盘可以看出,政策的收紧或事件的冲击往往是中美股市共振下行的触发因素。因此,扭转这一局面的最有效方式便是政策的纠偏或事件冲击的消退,但如果这两个条件尚不具备,则只能期待经济基本面的持续改善。
我们再来看2022年以来的这波中美股市共振下行,市场对美联储货币紧缩的担忧的回落无疑是一个主导因素,而A股的下跌也叠加了国内稳增长政策出台的缓不济急。因此,要结束当前的局面,无非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美联储重回鸽派,二是中国的稳增长政策开始见效。就第一条件而言,我们认为美股的调整尚未结束。这是美联储已经一致表达了遏制通胀的决心,除非金融条件大幅收紧,否则美联储短期内很难转鸽。就第二个条件而言,我们认为A股有望在节后迎来反弹。市场可能会担心1月金融数据不及预期,但即便出现这样的结果,我们认为货币宽松和财政发力的空间将进一步打开,而房地产销售大幅下滑会加速放松政策在节后的出台。因此,2022年一季度的宽信用虽然可能迟到,但不会缺席。
风险提示:疫情扩散超预期,政策对冲经济下行力度不及预期
相关阅读:
东吴宏观
免责声明
本公众订阅号(微信号:川阅全球宏观)由东吴证券研究所宏观团队设立,系本研究团队研究成果发布的唯一订阅号。
本公众号所载的信息仅面向专业投资机构,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
本订阅号不是东吴证券研究所宏观团队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载内容均来自于东吴证券研究所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对已发布报告进行的跟踪与解读,如需了解详细的报告内容或研究信息,请具体参见东吴证券研究所已发布的完整报告。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供参考之用,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东吴证券研究所及本研究团队不对任何因使用本订阅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引致或可能引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对所载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订阅人对本订阅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影像等)未经书面许可,禁止复制、转载;经授权进行复制、转载的,需注明出处为“东吴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本订阅号所截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