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裔青少年面对的挑战

Yaling Hou 陌上美国 2019-05-19

2019年3月27日,星期三

陌上美国  欢迎关注


移民研究中有一个话题叫做移民悖论,说移民们期待给后代带来更好的发展,然而大多数研究发现第二代不如第一代。这个悖论不仅发生在其他族裔上,也发生在非常努力奋斗的亚裔/华裔身上。这是总体的结果,而不是个案。


在多元社会成长下的华裔孩子,他们的发展面临哪些关键问题,需要如何解决才能有效帮助孩子更好地发展?



讲座人苏少冰受CALex邀请在莱镇图书馆开办讲座

 

麻省CALex (莱镇华盟) 近日邀请研究青少年学习与人类发展的苏少冰博士,举办公益讲座,主题是“华裔孩子发展常被忽略的核心问题”。 


了解“地势”——双元/多元文化环境


对于华裔子女来说,尤其是华裔二代,要为他们打好发展的地基,需要了解他们所处的双元/多元文化环境。


中美文化的差异、差异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主流价值观的培养,外貌特征与原生(heritage)文化影响等因素,使得华裔子女培养教育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尤其是他们面临的境遇与疑惑,可能是家长们意想不到的。


我们需要看到里面的挑战和机会,预备资源帮助他们克服挑战,利用机会。


接纳原生文化,让它成为骄傲

“我没有强烈的归属感”


一位华裔三代女孩Weici说,有些后悔小的时候没有好好学中文了。“因为我父母小时候在学校里遭受过欺负和歧视,他们把被歧视归结于自己的亚裔口音和不够了解美国主流文化。父母不让我学中文,不想让我重走他们的老路。”然而Weici吐槽她经常被问到“你是中国人吗?那你怎么不会说中文?”

 

她这些年来不得其解的困惑:为什么有美国人不把华裔当美国人?“我觉得我没有很强的归属感,”Weici说,“我回过中国,他们不觉的我是中国人,觉得我跟他们不一样,但是在美国我又常被问到各种莫名其妙的问题,也不认为我是美国人。”


有些父母为了孩子可以更好融入美国文化,让孩子只讲英文不学中文;有的父母要求孩子学习中文,效果却不如所愿,甚至让孩子更排斥中国文化。但是,天生的亚裔外貌又给这些出生成长在美国的华裔孩子贴上了无形的标签——“你不是‘我们’圈子里的人” ,以及超额的期望——“你肯定了解至少一种东方语言和文化”。很多孩子挣扎在这种矛盾的状况里,对中国文化又爱又恨。

 

少冰在对许多个例访谈的过程中了解到,一些人经过很多时间的困扰后才能正视自己的华裔身份,但大多数都曾经沮丧悲观难受过,其中不乏高学历者 。他们虽说拥有完美文凭,但生活中却并不开心。有人问,让孩子好好享受多元文化不好吗?为什么要专门讲族裔身份?


不是我们要讲,而是孩子避不开,我们不得不讲。哪怕孩子觉得自己就是美国人,他们身边的人,也很可能有人不接纳他这个身份,这个不接纳往往也是困扰孩子的部分。

        

如果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是孩子的左手和右手的话,这只左手不是我们想甩就甩得掉的,我们不像欧洲移民,孩子的亚洲脸孔是显而易见的,他们不可能去得掉这身份特征。去不掉,那就需要帮助孩子接纳、认可、甚至欣赏。


假如孩子不喜欢他们的左手,孩子可能会在人前把手藏起来,不敢去表现,甚至在别人恶意评价这只手的时候,他们会觉得是它不好。从而影响他们的自信。许多研究结果显示对自身的族裔身份有积极认同的孩子自信/自尊更高,幸福感更强。

 

因此,父母在参与子女的教育中不应忽视孩子与东方文化的联结。外在特征无法改变, “我们应该建立起孩子对东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让他们觉得双文化身份可以成为他们独特的发展资源。如果他们整合两个文化的资源,他们将比别人更有优势。


如果孩子接纳和认可身上的文化,在面临歧视或者不公的时候,他们不会内化歧视(自己跟着歧视厌恶自己),不会觉得自己不好,而是认为对方不对,自己可以如何应对,是否选择宽恕。所以,这个积极的族裔认同可能可以达到对歧视免疫的效果。遭遇歧视本身不那么可怕,但是内化歧视影响很大,等于否定自己。”

“其实我想学中文”

“我想学中文,我更想多用中文和你聊天,”Weici用带点美国口音的中文说。那天她拿着单反来给舞狮队做摄影志愿者,她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更多一些。她认同她的美国身份,而原生文化的魅力使她想做出改变。



美国教育看重什么


美国主流教育认可什么,如何针对华裔因材施教?


如何通过研究为华裔青少年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支持,让他们抓住重点的去学习,去发展?


这不是要迫使华裔融入,而是让他们在无法避免歧视和劣势的情况下活得自在,活出价值。


(在导师的五C理论基础上,假设华裔积极发展可能包括六个C:能力,自信,性格,关怀,联结,与文化)


少冰分享了PYD理论结构(Five Cs Model of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其中“联结”与“关怀”给人的触动最深。这也是在传统的中国教育下,缺失的两个地方。

 

首先对于“联结”问题,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什么是领导力(leadership)?


在美国leadership是不论义务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非常重视的核心能力。除了我们的教育缺乏对leadership的探讨和培养外,中美如何去理解leadership也有不同。


有人提到美国所说的leadership是指一种服务力。作为leader,你是如何服务于这个团体的,而不是说如何支配、控制、领导他人的。“有leadership的能力是能够协调人员,沟通并处理问题的,而不是对事情的决断采取霸权。”一位家长说。


建议让孩子在一个群体里多做贡献,因为服务既参与,参与既归属。




使人醍醐灌顶的是贡献参与过程中“学”与“做”结合的一种思维。参与者也可以是建议者既领导者。参与一个活动,不是结束了就完了。“哪里可以更好?”并进一步去推动进程:“要不要去跟老师提提意见,让活动下次可以更好 ?”(这是个例的情况,不代表中国教育背景下的所有孩子。)


而“关怀”(caring)是一种平和有温度的态度。就是同理心,美国社会很看重那些帮助弱势群体的人。



了解PYD、了解美国主流社会认可重视青少年哪些品质,同时知道华裔孩子需要处理的避免不了的成长挑战,可能可以帮助华裔孩子更容易被接纳被肯定,更好地全面发展。

 

那要是不想融入呢?就在华裔的小圈子里过活,痛苦不就没有了吗?或者我只融入美国文化,不管中国部分,不是也可以适应吗?然而事实可能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完美。


现实是,能够完全融入美国文化且被完全接纳的华裔孩子并不多,哪怕在一个地方被接纳,到另一个地方可能就有受挫的时候。人性还是让我们渴望得到更多的认可与接纳。想要用“不融入不就完了吗”的思路解决问题,非长久之计。



如何克服无力感


专门针对华裔青少年全面发展及教育研究在美国屈指可数。很多资料和研究报告,比起其他族裔,华裔这方面的研究很多还是空白的未知领域。


在申请资金上,此类研究也容易遇到困难,“主流社会对亚裔研究支持非常少。” 好不容易得到学校的少量研究经费,在实际开展研究时却遭遇较大的质疑声,有人怀疑我们是带着不好的目的来研究的。所以华裔或者亚裔研究者有些做着做着去研究别的族裔了。“有时候真的是有一种无力感”,但是需要有人去做。


在美国,作为少数族裔的华裔在“家庭教育”资源上甚至少于国内的家庭,比如亲子教育、家庭沟通等教育资源非常有限。需要更多人参与探讨具体的华裔教育问题,让华裔社区更有效地支持孩子的成长,并呼吁更多有影响力的华人机构和个人参与进来。


讲座视频可长按下方复制Youtube链接,搜索观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4qIjM_cCWY&feature=youtu.be



【行动起来,支持少冰博士的研究,帮助华裔青少年】


如今因为华裔数据收集困难重重,希望华裔家长和孩子们能够支持苏少冰博士的项目,让她能够顺利完成这个项目,期待她的研究结果能够更好反馈给我们的家庭和社区教育。

 

如果您家里有在美国出生的12-18岁的华裔孩子(父母一方或者双方在中国文化背景出生),期待您和孩子支持她的项目。具体参与方式请将页面下拉至文末,点击【阅读原文】。


转载自【亚裔草根联盟】,有删改


前文导读

棋后诸宸招谁惹谁了?

谁在毒害美国人

美国老人晚年过得多艰难?连诺贝尔奖得主也不例外

在美国失踪的儿童,还能找回来吗?

2019年最佳膳食计划

羊妈静待花开:如何摘取青少年金钥匙奖

 陌上美国 客观快捷的时评,和美国生活资讯。欢迎扫码或者点击开头蓝字关注。请加我们的转发工作号,微信ID: moshangU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