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抗击新冠病毒疫情的大好消息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北美新药科普历史网 Author 项西行
星期六
陌上美国
开分子诊断先河的PCR技术,专利被罗氏买断;
新一代的深度DNA测序技术被称之为454的,专利被罗氏买断;
堪称制药史上第一个精准针对特定人群的个性化乳腺癌疗法赫赛汀及其诊断,专利属罗氏所有。
根据国内外目前的疫情数据,这个病毒的致死率大致为1% ~ 3%,但是对老年人却致命得多,可能达到20%,也就是说,即使不给药或者药物无效,一个老年感染者依然有80%的存活率甚至自愈率。根据最简单的概率原则,两个老年患者都碰巧自愈的几率就是0.8 X 0.8 = 64%, 那么14个老人都在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存活甚至自我好转的几率呢?那就是80%乘以80%乘以80%......连乘14次,80%的14次方,结果为4%。
这就是说,14位老人在瑞德西韦无效的情况下出现如此好结果的几率仅为4%,小于0.05。换句话说,瑞德西韦具有某些疗效(且不说它是神药吧)的概率是96%,这仅仅是依据现有的小样本就能得出的结论。
在临床试药的试验设计中,0.05是一个神奇的数字。每当一项万众瞩目的临床试验结果揭晓的时候,药物疗效和安全性数字的旁边,总会伴随一个叫做p值的神秘角色,p代表probability, 就是英文概率的意思。p值所代表的是:这个观测到的良好疗效,它有多大可能是碰运气碰上的呢?如果这个可能小于0.05,那么恭喜大家,恭喜药厂,这个临床试验的主要指标就可以自我宣布成功了(当然,药监部门,FDA是不是认可,还涉及很多其他的因素)。这个阈值,是多年来统计实践中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定。
目前日本这14个病人的数据,已经过了p值小于0.05的门槛
目前的结果虽然不错,但是离FDA的点头还尚遥远,所以周四收盘,瑞德西韦的开发厂商吉利德科学公司,股票上涨了3%,比占据新闻头条的罗氏差得远。
在这个有些长的等待过程中,周五又增加了一道好消息,来自康奈尔医学院、写过医学畅销书的名医Matt McCarthy通过推特发喜讯,又有新的数据显示Remdesivir对于治疗重症患者确实有效果。并且医生们相信,之前怀疑对于肝损伤的重症患者副作用太大的问题,也有所排除了。
对这两大好消息最高兴的,可能莫过于一个叫Daniel O’Day的人,就是吉利德现任总裁。而就在他两年前接过吉利德帅印之前,刚好是罗氏制药的CEO。
罗氏集团下属,有诊断和制药两大并列分支,诊断部门虽然在技术和市场上常年雄踞世界第一,但是不如制药卖药的挣钱,所以诊断部门在罗氏集团的地位,永远低于制药。O’Day执掌罗氏诊断6年之后,按部就班地实现了他的下一个目标,拿下罗氏制药的掌门人宝座,成为万人之上,一人之下。他的这个唯一的顶头上司,就是罗氏集团的总舵主,已经任职CEO12年之久的Severin Schwan,一个奥地利人......
在这个情况下,O’Day这个美国人若要最后登顶就太难了,因为,呃,一个老牌欧洲公司上层里,欧洲人和美国人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和文化的冲突,就是用一本书的篇幅也写不完......
但是这挡不住一个有目标的人,又过了6年,O’Day按部就班地在另一个大东家登顶了,那就是吉利德,也结束了他在罗氏30多年辉煌的职场生涯。
说到罗氏诊断刚刚在美国拿下大单,实力同样雄厚的罗氏制药也没闲着。刚在一个星期前,中国药监局批准了罗氏制药的抗发炎药物雅美罗(Actemra)用于危重新冠病人。这是一种白介素6受体的阻断剂,可用于压制病毒和机体免疫交战造成的炎症风暴。
雅美罗于2010得到FDA批准,我记得当年公司为此犒赏三军大宴宾客,重金聘请高端厨师乐队和喜剧小丑变戏法的,到公司园区开派对大家吃喝玩乐。那是一个欢乐的时刻,直到两年后园区被关,人员遣散。那片曾经忙碌而生机勃勃的土地,荒芜了整整6年,现在成了一个医学院。
看到当年曾为之耗费心血脑力的药物,在抗新冠的战役中有所表现,我很欣慰。
图片来自罗氏诊断的产品介绍
参考资料:
1. Experimental Drug Helps Some Americans Ride Out Coronavirus, NIH Doctor Says
https://www.wsj.com/articles/experimental-drug-helps-some-americans-ride-out-coronavirus-nih-doctor-says-11584094955
2. Generating timely molecular diagnostic test results: workflow comparison of the cobas® 6800/8800 to Panther. Aretzweiler G, Leuchter S, Simon CO, Marins E, Frontzek A. Expert Rev Mol Diagn. 2019 Oct;19(10):951-957
作者文章
请扫码加作者公号“北美新药科普历史网”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