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最优秀的学生喜欢去读医学院吗?

雅美之途 陌上美国 2022-03-16

陌上美国Telegram channel,欢迎订阅(下载app修改privacy设置;拷贝地址用浏览器打开(微信打开无效);点击“join/进入”):

https://t.me/MoshangUS

陌上美国YouTube频道(email登录YouTube,订阅):

https://bit.ly/2Xg3NNF

陌上美国推特 

https://twitter.com/MoshangUsa






最近在群里有个机会讨论美国的医学院教育,特别涉及到的一个问题是:在美国最优秀的学生是否热衷去学医?我也参加了发言,回答上面的问题需要有些时代感,但是现在的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虽然美国现在从高中生直接入读本医连读的医学院越来越多,但是美国医学教育的主体还是学完本科后才能读医学院,所以我们应该考察顶级大学本科生的志向和职业追求。

我在业余时间咨询学生和家长这么多年,学生中入读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和麻省理工学院(HYPSM) 这五大超级名牌的都全了,很多极为出色的孩子,但是他们却令他们的父母失望:那就是几乎全不学医。

诸位朋友的孩子在华大医学院连续完成了几个暑期的科学研究,他们的课题分别赢得过像英特尔或西门子等科学竞赛的全国性大奖,还有那些我们地区产生的美国奥赛队成员,他们在小时候都表现出对生命科学的兴趣,但是现在回想起来,他们几位没有人是学医的。

与普林斯顿的一位招生办的人聊天时,她脱口说出,她们会自动把申请材料中表现出要学医的学生以高标准来要求,还可能标以materialistic(趋利)的嫌疑,所以申请时反而应该回避学医的倾向。

当然我们可以质问为什么学金融或法学院的轨道就没有趋利的可能?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因为普大的本科没有纯粹的金融主修,读法学院之前学任何专业都行没有课程限制,医预科在申请材料里有时可以表现得非常明显。

美国最出色的学生走自己感兴趣的路,钱途也是个很大的考量因素,美国医生的那份相对高但是缩水不少的收入,现在越来越不能满足最为出色的学生的野心。

其实在医生挣很多的年代,不感兴趣的美国青年才俊照样不学医,何况现在时代变了。哈佛的本科毕业生大约50%去华尔街或咨询业挣大钱,或者去硅谷的新型企业,小扎带不少哈佛同学去了脸书。

可能令你吃惊的是,哈佛耶鲁的计算机专业在硅谷同样受欢迎。儿子的耶鲁室友读了斯坦福医学院,然后跑去麦肯锡做咨询了,完全不做医生。那些有志做人文与科学学者的名校学生,那些追求intellectual贡献的深邃思考者们,他们才叫真是聪明与自信,耶鲁和普林斯顿都有,他们没有相当的才华根本没法生存,哪里有小诊所的大夫那么容易挣钱。

斯坦福则是30%以上的学生学计算机等工程类专业,邻居的那位初衷想去那学医的男孩,也在斯坦福的熔炉里变成想开公司去改变世界,加上MIT的理工才俊,这些名牌大学的医预科都很小,与圣路易斯华大的规模比较,那是小巫见大巫了。

医生是崇高的职业,这无需质疑,只是从我的观察以及美国顶尖大学本科生呈现的职业取向,我很难像某些华裔医生在感觉好后得出美国最聪明的学生喜欢学医的结论。

作为整体美国医学生的素质比较高,定位中上等比较恰当,但是美国绝顶优秀的学生在各行各业里追梦。那些语速跟不上脑子运转速度的聪明学生,我们有时需要耐心等他们把意思说清楚,他们学医的真不多。

我陪学生父母劝学医失败后,倒是很欣慰地被我那位哈佛学生家长告之:她孩子准备主修历史,将来的目标是去法学院。她孩子摇摆几次才慢慢明朗,美国灵活的教育体系太适合杰出人才的培养了

医生地位在美国比世界其他地方高的原因应该有这么三个:最重要的是工资高;第二是职业稳定;第三是美国对生命的普遍尊重。

第一条工资高现在受到新兴机会的冲击,优秀本科生四年出来每年挣15万美元与读医学院每年付学费和生活费近9万的反差巨大,年轻时赚得多余的钱去早期投资与读医学院背负30多万美元加利息的债务,你让他们怎么选择?成功中国医生的收入现在都挑战美国医生。

关于第二条,美国人本身就是喜欢冒险的民族,他们对换工作并不在意。

第三条才是他们始终尊重医生的重要原因。我刚来美国时告诉教我英语的美国老太太,中国医生的收入与其他职业沒有太大的区别。她反问我:手术刀划在人或动物身上应该不同吧?我也可以理解,为什么美国小镇的普通人家出个医生是多么令他们骄傲的事情。

这是美国医生职业现在不太吃香后的择业表现。以前的情况则不同,确实很多相当出色的人随潮水去了美国医学院,包括一些进去后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做医生的人。

重复的事务性诊疗工作往往令富有想像的创造性人才厌烦,但是他们可以凭借良好的天资改行做医学研究,一些人也变成了大科学家。但是他们很多人拥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愿意做临床医生,有些人甚至连每年一个月的临床责任都是被动去做的,嘴里还说没有办法需要赚钱养家。

诺贝尔奖得主Richard Axel说他读医学院时分不清心脏的杂音、看不到视网膜并且在手术台上窘态百出,他仅痴迷做实验的科学研究。霍普金斯医学院马上发现问题的严重性,要求他承诺永不涉及临床的活病人才肯授予他MD学位,美国医学院惜人才而网开一面由此可见一斑。

他毕业后履行诺言去病理科当做尸检的医生,后来上级发现死人的标本在他手上也太危险。他还是应该去克隆基因,那是他的专长,他在三十多岁就因将基因片段导入细胞的专利而成为百万富翁,哥大最高峰的一年可以从他的专利获利一亿美元。

我认识的一位台湾裔美国临床Fellow,四兄妹全在儿科医生父亲的压力下学医。她的小妹妹犹豫和抗争不过,还是去了医学院,结果只能选择精神医生为职业。她自己也对临床无兴趣,现在药厂工作。哥哥斯坦福毕业后学医,后来更多的是经营生意。她把这个现象归于第一代移民对美国这个异乡的不自信或恐慌。

现在这类故事在大陆人身上还在继续:华裔学生在父母督促学医后,很少人有野心走探索未知的职业医生科学家(MD PhD)的道路,反而实验室里有不少印度裔专科医生受训后梦想成为顶天立地的科学家,他们追求的是一些华裔家长在内的人担心或看不起的既少挣钱又淘汰率高的职业,而他们恰恰可能成为推动医学发展的人物。华裔第一代穷怕了可以理解,第二代学医的也这么趋利,实在令人失望。

所以还是应该回到原始的东西,那就是应该鼓励孩子们去追寻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只有这样才能拥有激情而做出成就来。你如果不信这些,那是因为你沒有见过70多岁的杰出美国人眼里仍然很浓的好奇与兴奋,那份创造性是自由选择而不是父母劝说的结果。至于说做医生高尚,哪个职业不是因对社会贡献而富有成就感?

发现嗅觉受体的诺贝尔医学奖得主Richard Axel,长期的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他有太多贡献和传奇,他还发现了艾滋病毒的受体,所以与他分享嗅觉受体诺贝尔奖的博后Linda Buck以前在西南医学中心是做免疫的。


(雅美之途,写于2017-06-16 13:32:51)

作者吴晓波,请只有留学咨询需求的才联系作者,方式:
电子邮箱:wu_xiaobo@hotmail.com
微信:XiaoboWu554


喜欢这篇?请给予作者鼓励


陌上美国联系方式:

电报频道: https://t.me/MoshangUS

电报教育生活群:https://bit.ly/3fs7FFR

(电报需下载app修改privacy设置;拷贝地址用浏览器打开(微信打开无效);点击“join/进入”)

YouTube:https://bit.ly/3pKShXu




前文导读美国华裔家长没有必要逼孩子读医学院mRNA疫苗的保护力可以长达几年?一文颠覆对印度的认知失业救济影响美国人出来找工作?一张小卡片造成亚马逊平台百亿元惨案?现在美国几乎所有新冠死亡是可避免的我“活色生香”的芳邻美青少年接种疫苗风险比感染病毒高?耶鲁留美幼童在美国和中国都找不到家美国就基建问题达成1万亿美元跨党派协议杨安泽用两次失败警醒了看脸参政的人

 陌上美国 客观快捷的时评,和美国生活资讯。欢迎扫码或者点击开头蓝字关注。如何联系我们?

工作号微信ID: moshangUS

Email:hiusnews@gmail.com

【陌上美国】电报频道: 

https://t.me/MoshangUS

陌上美国推特 

https://twitter.com/MoshangUsa

Telegram加群(下载app修改privacy设置;拷贝群地址用浏览器打开(微信打开无效);点击“join/进入”)

https://bit.ly/35Jtpak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