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泥育新蕊,沃土载英华 !环境学院曹心德教授获上海交通大学 “教书育人奖”一等奖
9月15日,上海交通大学2021年“教书育人 科研创新”表彰大会暨秋季学期干部大会在闵行校区举行。大会隆重表彰了上海交通大学首届“教学名师”奖、2021年“教书育人”奖和“科研成果”奖获得者。环境学院曹心德教授获“教书育人奖”一等奖。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校长林忠钦为获奖教师颁奖。
曹心德
曹心德,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中国高被引学者,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国际SCI期刊Chemosphere副主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部、地学部基金会评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项目编制专家;国家环境基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生态学会污染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
曹老师一直教导我们,做科研要耐得住寂寞,不要浮躁,最主要的是把自己做好做强。
——团队博士生 任哲凡
曹老师事必躬亲,指导我们改文章时,斟字酌句。我们年轻人应当认真学习这种严谨的科研态度。
——团队博士生 梁峻
曹老师经常说研究必须引领学科发展,这激励我在科研道路上攻坚克难,开拓创新。
——团队博士后 魏亚强
学高求真止至善 惟实笃行益教学
“我们的土壤环境研究领域可能做不出惊天动地大科学,但我们的研究必须引领学科发展。”
开辟环境学院土壤学科新方向,在土壤重金属稳定化界面过程、土壤生物炭固碳协同污染控制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自主研发土壤污染表征新方法、修复新材料及新技术,并成功应用于射击场、电镀厂、化工厂等多项复杂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程。在环境领域顶级及权威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30余篇, 引用率因子h=65,其中15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集。自2014起连续七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2018年起连续三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科研反哺,助力教学。基于多年研究硕果,建立了环境学院土壤方向课程体系,逐步引导学生“入门了解”、“打好基础”、“深入学习”。牵头建设“土壤环境方向”系列基础课程3门,主讲研究生致远荣誉课程1门。
教研相长,推动改革。主持学校教学改革项目2项,以第一完成人获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以及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培养本科生获全国高校环境类优秀本科毕业论文1篇、学校1%优异学士毕业论文2篇。
春风化雨育桃李 润物无声更护花
“无论是学生或是青年教师,在羽翼未丰之时,需潜心耕耘,厚积而薄发,不要浮躁,要耐得住寂寞,把自己做好做强。”
创建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修复研究团队,包括全球高被引科学家1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上海市浦江人才1名及上海市启明星1名。担任国际SCI期刊Chemosphere副主编,国家环境基准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编制专家。强调团队协作,带领团队并肩前行,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实现学院土壤环境方向国家重大项目的突破。
培养博士后3名,硕士、博士研究生20多名。1名研究生获上海市优秀毕业生、4名研究生获学校优秀毕业生。所有已毕业的博士生都进入高校和科研院所继续从事科研教学工作,且第一年都申请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多位获得省市人才奖励。培养的本科生中有上海市优秀毕业生2人、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毕业生5名,1名获得全国高校环境类优秀本科毕业论文,2名获得学校1%优异学士毕业论文,2名被美国斯坦福大学录取为硕士研究生,2名被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录取为博士研究生。
心系学院谋创新 高瞻远瞩促发展
“环境学院学生培养体系需要与时俱进,与国家需求对接,这才体现环境学科的特色。”
担任环境学院教学副院长期间,强调学科发展,改革本科培养体系,注重夯实学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齐头并进。
主持完成了两轮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计划修订,特别是构建了本科生按学院五大研究方向模块化培养体系,夯实环境科学基础、强化环境工程应用,以更好地满足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培养的要求,入选第一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组织申请并获得国家改善基础教学条件项目2项,用于实验室的改建和仪器设备的更新维护;参与生命与环境平台、自然科学实验班前期的筹建和后期平台运行管理工作;参与了国家大学生双创计划(Eco-Tech)的组织和实施工作;牵头组织学院每年举办一次“研究生学术论坛”、“卓越工程师论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促进学科“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