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种药是否有效,到底谁说了算?

美女医生 阿司匹林421950m 2019-03-28

上一篇高原反应的文章之后,有同学


“上次我爬山前一天的晚上吃了银杏素,结果全程两天并且在3478米露营没有出现高反,看来银杏素是有效的”。


我们来想一想:

一,为什么一定是银杏素起作用了,为什么不是你天生就不易高反?

二,即使是银杏素在你身上起到了作用,这证明了银杏素是一个抗高反药吗?


这就牵扯到如何确定一个药物是否有效的问题。


第一点,药到底有没有效,要跟安慰剂对比。


必须核实是这个药物成分起了作用,而不是吃了药就自我感觉好多了。


安慰剂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不含要测试的药,但看上去是个外貌一样的药片或胶囊。

第二点,这个药对别人也有用吗?个人的经验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不见得就一定是你吃的那样东西造成的。


比如我爹小时候得病,去庙里烧了一柱香、喝了香灰水就好了。这是他个人亲历,100%真实,但香灰是不是一定对治这个病有效呢?这就需要在更多人身上试一下。


谢谢医学数据库,一查就会发现,银杏素是不是治高反,科学家已经做了实验。

他们在喜马拉雅山大本营测试了614名登山者。每人都吃了看上去一模一样的药片,可是其实分别吃了银杏素、丹木斯、和安慰剂,然后让他们去爬近5000米的高山。

结果发现丹木斯有明显的抗高反效果,而银杏虽然也有一点抗高反效应,但和安慰剂效果一样,所以其实没有用。


结论:银杏素不能预防高原反应。


医学上就是这样检测某种药是不是真的有作用,术语是“大样本、随机、双盲试验”。


大样本:测试人数要足够多,统计学上更可信,结论才有说服力。


随机:吃不同药的各组人(比如实验组和对照组)是随机分配的,在性别年龄等各种情况上尽量一样。


双盲:吃药的人和研究人员都被蒙在鼓里,不知道吃下的是真药还是安慰剂,这样病人没有受到心理暗示,汇报症状时会更客观。



红景天也是类似,有科学家专门研究了红景天能不能抗高反。他们做的实验和上面银杏素实验的设计类似,随机双盲。


不过更全面的是4个月后,他们让同一批人再来一次吃药爬山,但每个人吃的药和第一次相反。这个设计之下,每个人真药和安慰剂都吃过,排除了万一分组不均而造成的误差。


看看这个图,在同一次测试里,深色的柱子是红景天,浅色的是安慰剂。是不是可以看出,两个柱子差不多高?说明吃真药和安慰剂的人产生的高反一样多。


结论:红景天不能预防高原反应。



当然,只看一个研究是不够的,上面的结论也反映了综合不同研究的结果,是专家的共识。


所以,从这两个大家熟悉的”抗高反药物“可以看出,


1,医学上如何设计药物实验,有好多咱们平时没想到的讲究。


2,个例不能说明问题。


3,要想知道某种“药”是否真的管用,要看它有没有在大规模随机双盲试验中展示出效果。


参考:

1,https://www.bmj.com/content/328/7443/797.full.print

2,BMC Complement Altern Med. 2013 Oct 31;13:298

3,黑泽:谈谈现代药物研发 (一)从临床实验说起


注:笔名的由来,同学建议我的笔名是“美......女医生”



觉得文章有用?谢谢支持!

预防高反的救命药物

一个母亲和疫苗的斗争

《政府疫苗之患》一文是造谣误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