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纺大校长徐卫林当选院士的思考:湖北高校如何立足自身优势做强并助推国家发展?

遗落钱塘客 荆楚连线 2023-12-21

11月18日,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各自揭晓的院士增选结果显示湖北各有4位科学家分别当选中科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入选总人数力压陕西和四川居中西部省份首位。


值得注意的是,除武大与华科及武汉理工等省内部属传统院士当选高校之外武汉纺织大学校长徐卫林本次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实现了省属高校自主培养院士的零突破。


“软科“统计显示,这十年间全国数百所双非高校共产生了44位院士,仅占期间新增院士总数的13.5%。

从上述数据看,徐卫林本次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真的是着实不易,值得庆贺与书写。


因此,在徐卫林当选院士特别是中国实施科技战略攻关与湖北勇担中部崛起战略支点重任之际,思考全省高校如何更好地立足于自身优势做大做强并融入和助推国家及地方发展,无疑是值得关注和有必要的。

 

当选院士实至名归

应该说,徐卫林本次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学界对其个人学术成就与产业贡献的认可。


公开资料显示,徐卫林始终围绕纺织领域的产业化应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新,在先进纺纱加工理论与技术和纺织清洁化生产的技术创新等领域做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

 

据了解,徐卫林发明的普适性“柔顺光洁纺纱技术”,可全面提高纱线品质并降低纱线毛羽70%左右,在棉纺、化纤纺纱以及麻纺等领域均有显著的效果。


正因成效显著,经纬织机已以500万元获得本技术专利的转让并成功开发出备受国际纺织行业认可的细纱机。

 

围绕清洁生产要求,徐卫林的相关发明实现了纤维表面改性及相应染色技术,从而可实现少用水的涂料染色且污水排放量减少90%以上,

成功解决了涂料染色染不深、染不牢、染不匀等问题,并成功的在山东和江苏的纺织企业中广泛应用。


同时,徐卫林还与武汉协和医院等医疗机构合作,推进纺织材料与加工技术用于交叉学科的研究方面,研制出了以管状织物为支撑且堪比真血管弹性的人造血管。

徐卫林出席纺大相关活动,图源“纺织之光”公众号


目前,本产品已交相关公司进行临床方面的工作,验证通过后将大规模使用。

 

而且,徐卫林团队还研制了适应太空环境中的五星红旗所用材料,解决了火星着陆器发动机喷火口的密封等技术难题。


从上述成就例举看,徐卫林在纺织材料科研与产业化创新及应用方面的贡献十分突出,本次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可谓实至名归。

 
徐卫林的成就之路

其实,徐卫林的本次当选当然离不开国家对科研的重视及所在单位的支持,但更多的还是要从本人身上重点从其成长历程中进行探究。


虽说,个人经历与状况具有独特性且无法复制,可科研人员成长的基本规律总体是适用的,理清其成就之路显然有助于培育更多的“徐卫林”。

 

简历显示,出生于1969年的徐卫林自1988年9月考入大学后,便先后在武汉纺织工学院(纺大前身)与西北纺织工学院(西安工程大学前身)和东华大学的纺织相关专业学习,并先后取得本硕博学历与相关学位。

 

从1997年6月始,博士毕业的徐卫林先后在四川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与访问学者研究,

至2000年3月结束访学后进入武汉纺织大学从事纺织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至今,并曾于2007年至2009年先后在美国德州和加州大学从事合作研究。

 

从经历上看,徐卫林始终在纺织行业耕耘,而求学期间先后在纺大和西安工程大学与东华大学学习,而工作后更是先后四川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及美国德州与加州大学交流,

可谓拥有良好的行业视野与不同类型科研平台的积淀,而这有助于奠定徐卫林广阔高远的行业格局。


同时,相关报道显示,徐卫林十分热爱自己从事领域,始终教导学生要耐得住寂寞并能执著于实践问题的解决。

因此,徐卫林经常带领学生深入企业以共同解决实践问题,并不断拓展纺织材料技术与医疗和航天等前沿领域的交叉融合。

徐卫林院士带领团队从事科研工作,其手中的五星红旗是用于月球展示研制,后成功跟随嫦娥五号登上月球,图源“纺织之光”公众号


据悉,徐卫林的双休日和节假日与寒暑假基本都交给了企业的实验室,而学校和实验室及工厂几乎成了其生活的全部。

常常,为了不耽误正常的工作和教学及科研,徐卫林出差归来便赶往教室或者会场,根本没有时间休息。

 

可见,正是在不同高校和平台学习与工作期间奠定的广阔高远视野,得益于对行(专)业的热爱与长期深入企业车间的执著和严谨

徐卫林才能不断围绕纺织材料技术产业化领域的创新与应用接连实现突破,进而对纺织行业与航天等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湖北高校积累深厚

其实,湖北素以科教资源丰富著称,而高校数量更是居全国前列。


除众所周知的武大等高校外,还有武汉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长江大学、三峡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湖北大学、武汉轻工大学等实力不俗的十余所高校,整体科研实力与潜力可谓相当广阔。


其中,武汉科技大学是冶金领域传统强校,在金属材料和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积淀深厚;

长江大学是石油等领域优势强校,在地质与石油勘探领域享誉业内;

武汉工程大学是传统化工强校,在化工与制药等相关领域曾颇有积累;等等。

 

但这十余年间,包括湖北在内的全国各地高校整体上存在不愿在特色上做优做精,而普遍追求大而全的倾向。

其中,个别明明是在相关领域优势显著积累深厚的全国知名院校,在确定简称时硬是要取个毫无特色与辨识度的名字便是明证。


如按相关高校与部分人员的执念,麻省理工学院的名字就非常不合适,不仅理工要删掉和学院改成大学,最好还得更名成麻省宇宙大学才算够味道。

创立于1861年的麻省理工,长期位居世界最顶尖高校序列,但校名依然是学院而非大学;图是网上流传的麻省理工主楼


“可惜”的是,麻省理工学院既没删掉理工并改名大学,更没有取个响彻宇宙的名字,可依然不损其在科研领域的全球性地位。

 

受上述思维影响,部分高校在扩张中客观上存在对原有优势学科重视不够等问题,特别是部分高校原主管部委撤销后更是直接失去了对应的具体应用“锚向”,相当部分的科研活动逐渐沦为应付考核而非解决实际问题的“娱乐”。

 

同时,受科研经费与资源受限于相关特定主体供应的原因,部分脑袋“活络”的专家学者(主要是社科类领域的)开始频繁在市场和相关场面活跃,

并存在游离于专业领域好为相关热点问题意见领袖的倾向,热爱所在专业并有志于在其间“立言立功立德”的人并不多。

 

因此,湖北包括武大和华科在内的各高校,如能秉承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做精做优理念,采用更多元化的评价与考核机制以营造适合各类科研人员安心学问的氛围,

并实施行之有效措施使整体科研活动更有针对性的话,湖北深厚科研积累释放出的科研潜力与产业效应必将十分惊人。


科研潜力或正释放

应该说,对于湖北特别是武汉拥有的深厚科教底蕴与广阔科研潜力亟待释放的状况,省委省政府是有充分认识的。


媒体报道显示,省委主要领导曾数次调研并专门部署湖北科技创新工作,全力推进科研要素与产业需求间的有效融通,尽可能实现更多的“纸变钱”。

 

而且,省委书记应勇日前专程与部分省属高校新任主要负责人(这是前所未有的)集体谈话,以推动相关高校实现更好地发展。

11月17日,省委书记应勇专程与部分省属高校新任负责人座谈,图源“湖北发布”公众号

应勇在谈话中提出,省属高校要促进学科建设与产业布局相衔接,打造出服务湖北产业发展与企业需求的优势专业和特色“拳头”品牌。

 

应勇要求各高校,要实现科研与创新发展的相互促进,主动对接企业求、主动服务企业生产、主动解决企业“卡脖子”难题,倡导科研奔着转化和市场与效益进行,包容“十年不鸣”并静“一鸣惊人”,以让更多的科研工作者“名利双收”。

 

从应勇讲话看,湖北已高度重视市场对科研活动牵引作用,全省(主要是武汉)科教资源潜力加速释放的状况应可预见。


但基于相关了解,我们还想提醒相关方面要重点建立“对事负责”的机制,尽可能放弃基于各类身份的“门户之见”,杜绝基于专业评价之外的操作空间。


如此,相信湖北各高校在充分依托各自优势领域,受益于“对事负责“等机制营造出的良好氛围浸润,

重点围绕产业主体真实需求进行精准有效的科研活动并获得相应市场反哺后,更多的“徐卫林”在湖北双非高校中产生或将不再遥远!


关联阅读:

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实现对湖北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引领,武汉何以为之?

上海财经大学田国强:湖北营商环境改善任重道远,政府要处理好与社会及市场的边界!

王忠林履新省政府党组书记后,新任武汉市委书记肩负的重任


欢迎转发、点赞及点在看,入群及合作请按提示操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