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的县,咋这么多?
|四甸为县,四县为都|
(《周礼·地官·小司徒》)
河北的县,咋这么多
文字主笔|鬼箭羽
地图制作|苏见羽
内容审校|萧璇玑
笔者家乡坐标鲁西北,经常往返于北京和鲁省之间,中间经过的大部分路程属于河北省地界。时间久了,就发现这样一种现象:火车从大兴出京向南,一路上几乎半小时就要经过一座县城。而到了山东境内,一个小时才能进入另一个县。
翻开地图才发现:在河北省,尤其是冀中南平原地区,密密麻麻的地名,就像摩肩擦踵的人群,拥挤在平阔的广场。如果将一个个县域驻地比作拥挤的人群,那他们簇拥的广场,就是坦荡的华北平原。
这项数据,河北全国第一
放眼全国,河北的县级行政区,无论数量,还是密度,都是名列前茅,密度更是首屈一指。河北的县(包括县级市)总量全国第二,第一名的四川省面积是河北的3倍,所以论密度的话,河北远远大于四川。
|全国各省县级单位(不包括市辖区)数量比较|
注:统计数据不含港澳台
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河北地区,尤其是中南部平原,县级行政区的密度在全国首屈一指。 通过地图感受一下河北的县级行政区的密度。
▼
|全国县级行政区密度地图|
制图:萧璇/大地理馆
平原地形是基础
我们首先想到的基础条件是地形——华北平原。
论耕地开发,平原垦殖难度远小山区,华北平原是我国第二大平原,而且中间几乎没有任何阻隔,河北的主要人口就分布在华北平原;论土壤肥力,华北平原是冲积平原,十分肥沃,适宜耕种的面积很大,除了河口三角洲和部分盐碱地,几乎都是中、高产耕地。
无论任何时期,要成立一个县,人口规模是最重要的指标。古代的华北平原开发早,且承载力强,人口数量远远超过西部山区和南部丘陵地区。
不过,河北、山东、河南,都有大片的平原——但河北县的密度,远超过地貌近似的两大临省。从人口上说,河南16万平方公里、山东15万平方公里,而近19万平方公里的河北,总人口只有7600多万。
|河北、山东县级地名分布比较|
注:县级数据为截至2016年底,与今相差不大
两省地图为同比例尺,山东一侧图例蓝点比河北略大
即便如此,河北中南部的县城密度远远高于山东
与人口、面积同样稠密,与河北一河之隔的山东相比,河北的县分布更加稠密。对于河北与邻省县城数量悬殊的原因,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其他地方曾经裁撤、合并部分县——这对大的格局影响不大,首先,撤县的同时,也有新的县设立,清末山东省有10府、11州(3直隶州、8州)、96个县,与今天山东的地级市、县级市、县的总量相差不多,多出来的十几个县分散在全省,而河北的县多集中在冀中南平原,密度依然遥遥领先。
所以,县的裁撤与合并,并不影响河北县城的高密度的绝对优势。那么,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
山前大道是关键
说到我国古代文明最辉煌的地区,以古都而论,首推关中渭河谷地、洛阳河洛盆地、晋西南汾河谷地;以富饶而论,江南鱼米之乡的苏杭地区(太湖平原)、西南天府之国成都平原。
除了这些明星,长期以来支撑中国基础的则是太行山东麓,这样一个长期持续辉煌但是却被忽略的文明区域——河北平原西部文明带,或曰太行东麓走廊,它的主体部分就是河北省。
这个地带的形成,有沟通南北的交通因素:先秦时期的蓟到安阳之间,就形成了这样一条大道。我们发现:从古至今,最重要的一条大道一直沿着太行山东麓分布,而不是平原的腹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黄河:黄河下游河道来回摆动改道,今河北东部平原到江苏北部一带,都是它的波及范围(详见第一条推文)。
所以,河北省太行山前这片区域,就成了早期华北平原上最安全的地带。现在地图上的聚落分布,依然是这种传统的延续。
图源:NASA 标注:大地理馆
历史文化太厚重
平原地形和交通大道,只是城镇多的客观条件,河北县城密度夺冠,最重要的原因是:三四千年间,河北人民创造的物质、文化成果形成了极其丰厚的历史积淀。
在明星级的古都上,河北或许不如河南、陕西,但河北的名城没有一两个明星,却具有数量上的“群狼优势”,尤其是郡县级别的城市。
|河北汉代之前出现的古地名分布图|
制图:大地理馆 资料: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县的建制诞生在先周就有,到了战国郡县制,县成为郡的下一级行政区——从那时起县域成为中国地方的基本行政单元。当然,战国到汉代,封国与郡县一直并行,但郡县为主流。
商周以来,河北区域,就是一个遍地古国、郡县林立的区域。
河北省文物专家张立柱先生曾写过一本书叫《古国寻踪:冀域方国、王国、诸侯国》,研究对象是河北境内曾出现过的先秦至两汉时期的古国。该书统计,从商代到东汉1800 余年间,今河北地区曾活动过110 个方国、王国、诸侯国。
我们看河北平原上的许多县的地名,如隆尧、邢台、晋州、宁晋、赵县、魏县、唐县、行唐、元氏、望都——多数都跟古国和朝代名号有关,仿佛浓缩了一部封建王朝史。
汉袭秦制,郡县区划日趋成熟,但分封诸侯并未废除。西汉自高祖至平帝十朝,先后分封诸侯王国63个,其中18个在河北地区。东汉,自光武帝到质帝的121年间,在河北封诸侯国39 个,列侯、公侯、关内侯及县乡级的侯超过100 个。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应该知道,汉代河北地区北部为幽州、南部为冀州,一省之地分属两州,而南方的荆州跨今江西、湖北、湖南,及河南、重庆、贵州、广西的部分地区,一共有9个郡,郡大体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而冀州主要精华部分在今河北,京津冀地区就有15个郡(国,分封的诸侯国)。
|盘踞河北的袁绍 图源:《新三国》电视剧|
袁绍和曹操争霸,争夺最激烈的就是河北,袁绍一方以河北为基础强大,也因丢掉河北而崩盘,而得到冀州的曹操开始了开挂模式,为三国中最强大的魏国奠定了基础。
到了今天,历史悠久、遗存丰厚的河北平原上,有这样一种现象:聚集着中国最多的袖珍县,所谓袖珍县说的是行政面积较小的县。河北管辖面积小于500平方公里的县有24个,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
盛也多县,衰也多县
如果在安史之乱之前的古代搞一个“百强县”排行榜,数量最多的很可能是河北。在那个时候,河北凭借多县的群狼优势,为各方所倚重、争夺。唐代中期藩镇割据,也以郡县为基础格局——电影《聂隐娘》中的魏博节度使,就是十分强大的存在。魏博节度使(藩镇)驻魏州(今河北大名),拥兵十万,与成德、范阳并称“河朔三镇”。所谓藩镇,在唐代中后期,几乎就割据一方的独立王国。
|《元和方镇图》公元820年的唐朝藩镇割据形势|
全国藩镇割据,最为复杂的,也是在今河北地区——其他地区往往一个藩镇就是一个或多个省份的地盘,而今河北地区就被8个藩镇所盘踞。引发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就是在范阳节度所辖的北京南郊至河北涿郡一带起兵的。这一行动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让河北地区发生了转折。
农耕时代,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下,县城数量多并不会对经济造成大碍,但是到了社会化大生产时期,县城密集、县域面积过小,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和大区域规划;多个县城就意味着多一套县级管理机构,县城多意味着官员多。
多县,让今天河北地区面临着王安石变法中提到的“冗官”。当前我国推进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中,应该会考虑到河北省的这一问题。
历代的开发和使用,也让今天的冀中南遍体鳞伤:地下水踩空区多、土壤肥力下降、空气污染增多。
华北平原地下水采空重灾区
(制图:萧璇/大地理馆)
▼
雾霾轻重与县城密度成正比
(图源:NASA发布)
▼
华北平原低产田区主要在河北
(制图:苏见羽/大地理馆)
▼
河北县城密集:这是一份厚重的历史遗产,也是一个沉甸甸的包袱。
—END—
更多推荐
▼
声明:
文章内容版权属「大地理馆」,欢迎分享、转发至朋友圈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抓取、复制,一经发现投诉、起诉到底
geo-museum
公共地理 传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