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学习中,什么才是“真实”的问题?
如果要界定什么是具有“真实性”的任务和项目,我们不妨先从“不真实”的任务和项目开始排除。
一个“不真实”的项目通常会包括学生们在学校里完成的这样一些作业:撰写一篇文章,创建一个海报或模型,撰写并提交一本书报告,或者就他们研究的主题做一个PPT演示。除了他们的老师,也许还有他们的同学,他们的作品没有任何其他公众观众,没有人真正使用他们创造的东西,他们所做的工作并不是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所做的。
如此看来,我们的许多教学和作业其实都是“不真实”的任务,它们是为了传授知识而人造出来,既不存在真实被解决的需要,也不能产生任何真实的影响。
若所有的任务都是这样,只是被生硬制造出来,作为学生在校园围墙内反复练习特定知识和技能的工具,那么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必然最终与现实的需求脱节。
相比于“不真实”,老师们常常还会困惑于一些看起来好像“真实”的任务。
小明一家(爸爸、妈妈、小明、妹妹)来到披萨餐厅点了1个9寸的披萨,小明的爸爸和妈妈平时饭量差不多,是小明的2倍,小明和妹妹的饭量差不多,请问按照平时的饭量,每个人可以分到大约多少面积的披萨?
看到这样的问题,老师们可能会问,明明有“分披萨”这样一个现实元素了,怎么还能说这样不是真实的呢?
试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谁在吃披萨的时候会纠结分到了多大面积呢?如果剥掉“分披萨”这个看起来是“现实”的元素,这个任务本质上依然是圆的面积和计算的练习罢了。
那么,“真实的”项目任务必须方方面面都和现实相符吗?并不是的。
项目式学习的“真实性”(authenticity)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看。满足真实性的项目可以是:
1. 为了满足真实世界的需求,学生创造的产品真的会被人们使用的项目
例如:
为学校设计并搭建一个屋顶花园。一所小学为学生设置的游学任务:在参访游览名胜古迹之后,学生需要编写一本旅游手账/指南,优秀的作品将真的作为旅游指南发放给游人阅读。高中生们研究生活中的各种化学知识,进到社区,为老年人进行“生活中的化学”科普活动。
例如:
生活在海边的孩子们能够最直接地看到海洋污染的现状,学生通过研究如何保护海洋生物,改善居住社区周围的自然环境。
以“春节期间,大家怎样才能健康过年?”为项目主题,从身心健康、环境保护等方面生成“健康过年”指南。
“即将在某中学读六年书,该在中学附近租房还是买房?”这样的话题连成年人都会十分感兴趣。
例如:
假如你在冬奥会组委会赛程组工作,要怎么安排比赛时间,能使全世界的更多人方便收看直播?请想象一种鸟类,它具备特定的特征,能够适应在某种环境中生存。
例如:
学生像历史学家一样探讨帝国的兴衰,像工程师一样研究机械装置的设计与制作。
学生为农村居民设计净水装置,他们像NGO工作人员一样,先采集水样,分析水质,再结合当地物料,设计最具性价比的净水器。
开设“披萨餐厅”,学生们要探究现实中的餐厅是怎么运作的,学习制作披萨面团,了解不同食谱和口味怎样搭配,餐厅要在什么时候打广告,计算成本和收益等等。
在美国,致力于推广项目式学习30余年的研究机构PBLWorks(原巴克教育研究所,BIE)曾给出高质量的项目式学习设计标准:
不管是在项目式学习的定义还是黄金标准中,“真实性”都是一大重要特征。不过,许多刚刚接触项目式学习的教育者往往会被“真实”困扰。
怎样界定项目式学习中的“真实性”呢?项目式学习一定要有一个“现实可见”的问题吗?所有“虚拟”的问题都不能成为项目的驱动问题吗?
- E N D -
分享这篇文章,让更多的孩子受益
目前20000+科学教师关注我们哟
优秀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