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荐读】彭程|莫斯科和声学派及其传承关系(上)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俄罗斯音乐研究 Author 彭教授

来源:俄罗斯音乐研究

原文载《中国音乐学》2014年2期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

“利可共而不可独”(曾国藩)。

知识共享,

欢迎邀请好友入群学习交流。




12



作者:彭   程

 

俄罗斯下诺夫格罗德国立格林卡音乐学院博士,上海音乐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音乐名师大讲堂主讲名师。2001年起从事高校教学工作,发表中外文学术论文、译文数十篇,出版学术著作2部(2006、2013),在国内出版《七杯茶让您成为优秀的琴童家长》(2013)《在钢琴边听故事》(2018)等音乐教育畅销书及《钢琴初级演奏与弹唱》(2018)等多部高校教材。


摘要:莫斯科和声学派原称“柴可夫斯基学派”,起源自柴可夫斯基的和声学研究与教学,19 世纪末形成于莫斯科音乐学院并在20 世纪初获得极大繁荣。该学派注重对本民族音乐的探索、强调和声学的民族化,对俄罗斯(前苏联)专业作曲技术理论教学影响很大。苏联时期,因教学思想的不同,学派又分化为新莫斯科学派(“斯波索宾-霍洛波夫分支”)与传统莫斯科学派(“塔拉奴欣科-米亚斯也多夫分支”)。前一学派对我国和声学研究与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苏联解体后,两个分支学派又在俄罗斯呈现出融合的趋势。



关键词:莫斯科;和声学;柴可夫斯基;斯波索宾;霍洛波夫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是19世纪俄罗斯杰出的作曲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作曲与作曲理论教育家。他是如今已举世闻名的莫斯科音乐学院最早的教师之一,对俄罗斯作曲与作曲理论教学的发展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一般认为,柴可夫斯基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开创了“柴可夫斯基和声学派”。该学派源自柴可夫斯基以西欧传统为基础、在理论研究与教学过程中强调俄罗斯音乐特征的创造性发展,于19世纪末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教师集体的研究与教学中初步形成,故也称“莫斯科学派”。该学派注重民族性,强调在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直接实践的教学法对后世俄罗斯和声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影响很大,为我国所熟悉的“斯波索宾-霍洛波夫体系”是其分支之一。相较后者,学界对莫斯科学派的整体研究较少,本文尝试对其源流及特征进行初步梳理与阐述。


 老柴





一、学派建立前的俄罗斯专业和声学教学(19世纪60年代)




1862年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成立,意味着俄罗斯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始,也意味着俄罗斯专业和声学课程的出现。在这一时期,俄罗斯专业和声学教学明显受到西欧、特别是德国传统的影响。该院最早的和声学教师是曾在柏林随马尔克斯(A. Marx)学习的扎列姆巴(Н. Заремба)[①]。扎列姆巴被称为第一位使用俄语教授和声学的教师,柴可夫斯基在该院就读时便随其学习和声学。后来曾在莱比锡音乐学院随门德尔松(F. Mendelssohn)与李赫特(E. Richter)学习的约翰森(Ю. Иогансен)也来到圣彼得堡教学,在教学中主要使用李赫特的德文教材。该教材1868年曾由法明岑(А.Фаминцын)译为俄文并在圣彼得堡出版。可以认为,扎列姆巴与约翰森是俄罗斯最早的专业和声学教师。1865年柴可夫斯基以“大银质奖章”的优异成绩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第二年莫斯科音乐学院成立,他被邀请担任自由写作、和声学、理论与配器等多门课程的教师。有理由相信,柴可夫斯基的和声学理论与技能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实践与自学,甚至从李赫特教材中的受益要超过当年扎列姆巴的和声课:在柴可夫斯基教学的早期一直使用这本教材,并对这本教材的评价很高,他认为这“大概是该领域最好、最先进的著作”[30, P.44]。 



二、柴可夫斯基的教材及学派的起源(19世纪70年代)




柴可夫斯基通常被认为是俄罗斯同时代作曲家中民族风格较淡的作曲家,但他在和声学教学中却开创了“俄罗斯风格”。为解决西欧和声学教材中的理论、技术与俄罗斯民族风格音乐创作的不协调,柴可夫斯基开始了和声学新教科书的编写。1872年他的《实用和声学学习指导》(下称《指导》)的石蜡版在莫斯科出版,第二年出版排字版。《指导》很快在教学中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应用,成为俄罗斯最流行的和声学教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专业和声学教学中使用的也是《指导》[②]。


《指导》是一本典型的实用和声学教材,结构上仍然可以看出李赫特教材的影响。全书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三章,分别研究协和和弦(三和弦及其转位)、不协和和弦(七和弦、九和弦等)与各种形式的转调;下部两章,首先讲解和弦外音,然后是“声部的旋律化发展”(Мелодическое развитие голосов)。但其中的理论与教学法已经从西欧教材基本思路中脱离了出来。比如在《指导》开始的部分,柴可夫斯基并不像西欧教材那样首先强调主、属、下属三种功能的矛盾统一关系,而是同时给出调式所有音级上的和弦。无疑,这种正三和弦功能被削弱并分散到其它和弦的理论思维符合俄罗斯民族音乐特点并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实际创作中的民族特征性音响心理与观念。再如《指导》中的功能组理论、有俄罗斯特征的平行大小调和声等理论与相关教学法等,针对俄罗斯音乐特点的创造性内容比比皆是。


1875年,柴可夫斯基的另一本教材《简明和声学教程》出版。结构与《指导》相同,但这是一本和声学理论教材,因此编写思路与内容并不一致。其中提出了一些新的俄文术语,如“平行亲属”(параллельное родство)的调性关系,同时也明确了一些概念,如终止(каденция)等。


这些两本教材中的创新标志着俄罗斯民族作曲技术理论研究与教学具有了不同于西欧的特点。这些特点便是柴可夫斯基和声学派形成的基础。

阿连斯基





三、学派的形成与繁荣(19世纪末 – 20世纪初)




到1878年辞职,柴可夫斯基在音乐学院大约工作了12年。作曲家离开教学岗位时,他的学生塔涅耶夫(С. Танеев, 1856 – 1915)等人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从事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教学,因此柴可夫斯基的教材与和声学教学思想完全被保留了下来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879年,塔涅耶夫与科钮斯(Г. Конюс, 1862 – 1933)共同撰写了和声学教学大纲[24 , P.51],其基本思路与教学顺序与《指导》基本相符,但在教学法上有明确的发展。比如大纲规定的作业中除书面与钢琴的和声作业外,还有不同曲式结构的乐曲写作。


一些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后来莫斯科的作曲家也均接受《指导》中俄罗斯化的思想。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阿连斯基(А. Аренский, 1861 – 1906)、依颇里托夫-伊万诺夫(М.М. Ипполитов-Иванов, 1859 – 1935)等[③]。由于《指导》内容相对比较简略,阿连斯基根据其中理论与教学思想专门编写了和声习题集。习题集1890年出版,即著名的《实用和声学学习习题集(1000道)》(下称《习题集》)[5]。


在19世纪的最后20年,《指导》多次再版并得到阿连斯基《习题集》的帮助。随着莫斯科音乐学院课程教学的逐步改进,柴可夫斯基的和声学教学体系得到完善。由于柴可夫斯基、塔涅耶夫、阿连斯基、科钮斯、依颇里托夫-伊万诺夫主要的教学活动均以莫斯科音乐学院为中心,所以在一般情况下,该教学体系被冠以“莫斯科”的称谓,与稍晚些建立的“彼得堡”学派相呼应。


到了20世纪初,该体系不仅在莫斯科得到繁荣,且逐渐被推广,被越来越多地带到了其它城市的专业音乐教学机构中。这一方面得益于教师的流动与教学机构间的交流,另一方面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毕业生对学派影响力的扩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比如著名作曲家与教育家格里埃尔(Р. Глиэр,1875 – 1956)自莫斯科音乐学院毕业后曾回到家乡,在基辅音乐学院教授作曲与和声等课程(1913 – 1920)[④]。据其学生里亚托申斯基(Лятошинский)回忆,格里埃尔当时“使用莫斯科的方法教授较深的和声理论与技能”[23, P.123]。


【未完待续】



[①]根据一些回忆文献记载,扎列姆巴并不是个非常出色的和声学教师。他曾把巴赫的圣咏误以为是学生的和声作业并批得一钱不值,被传为笑谈。详见[23], P.92。


[②]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于1884与1886年出版两本自己编写的和声学教材,后开创“圣彼得堡学派”。


[③]均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学生,分别于1882年(阿连斯基)、1893年(依颇里托夫-伊万诺夫)到莫斯科音乐学院工作。众所周知,阿连斯基在音乐创作风格上更接近柴可夫斯基而非自己的老师,在和声学教学上也是如此。


[④]格里埃尔1900年毕业,和声教师为阿连斯基、科钮斯,复调教师为塔涅耶夫,作曲教师为依颇里托夫-伊万诺夫。1920年后回到莫斯科从事教学。

扫码回复“论文”

邀您加入“音乐论文写作交流群”

分享网络时代红利

与音乐名师“面对面”



更多精彩


分享

点赞

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