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视界 | 对话谭展鹏:沉浮广绣一针间

新闻学生 新闻学生 2021-09-26

早在2006年,广绣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单,与潮绣一起并称“粤绣”,粤绣则是“四大名绣”(粤绣、蜀绣、湘绣、苏绣)之一。

十多年过去了,被誉为“广东省工艺美术一级大师”的陈少芳老师渐渐退出广绣舞台,其他工艺大师也渐渐老去,广绣背后的故事待谁来讲述?广绣大师谭展鹏接过了母亲陈少芳递过来的一棒,下一棒,还能递给谁?

谭展鹏的工作室位于广州越秀区,不大,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室内的墙壁都挂满了刺绣作品,工作室的装修也是古色古香。

/谭展鹏及其工作室/

谭展鹏是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绣高级技师、广绣的非遗传承人。他的母亲陈少芳是广绣名人,以技法灵活,设计精巧著称,有着自成一派的现代广绣演绎风格。谭展鹏之妻黄敏健也是一名广绣大师。因此,他们一家又被称作“一门三杰”


初见谭展鹏,他便如数家珍地介绍起了墙上几幅具有代表性的刺绣作品:《荔枝》由谭展鹏之母陈少芳所作,曾被习主席摸过;工作室墙上挂着的《孔雀》,则曾在人民大会堂上展出过;谭展鹏自己所作的《晨曦》,曾被评为四大刺绣的主力……这些既代表了谭展鹏所在工作室的巅峰,又成为他们焦虑的来源:曾经的辉煌时至今日依然闪闪发光,如何重攀另一座高峰,超越经典,让谭展鹏及其团队发愁

/《荔枝》——陈少芳/

/工作室其他作品/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广绣在清代中叶极其繁盛,一面给宫廷供货,一面走海上贸易,把大批精美的绣品输送到中东地区,可谓是供不应求。但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因为耗工大、成本高,一大批手工艺人转行谋生,广绣遭遇重创,几成绝艺,没于苏绣等其他三大名绣之中。所幸千禧年间,市场化的广绣厂商裹着资金与技术,将手工制作与市场化相结合,带来了广绣的“回潮”,这也是谭展鹏工作室存在的根基。


然而后来广绣却难以再攀高峰,2006年广绣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单,陈少芳与谭展鹏都是广绣的传承人,“传承人”这三字分量可轻可重:它既代表了非遗最活跃的载体,也代表了受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强烈影响。陈少芳逐渐退隐幕后,压在谭展鹏身上的担子更重,让工作室重回巅峰、让广绣更好地传播,是谭展鹏的使命。

/杨澜曾到工作室采访 图源网络/

/手工刺绣的钱包/

作为手工艺品,广绣作品“工”与“艺”之间的平衡点在哪里,一度备受探讨。谭展鹏认为,广绣是工艺美术,拆开来看即是“工”、“艺”和“美术”。谭展鹏重“艺”,对成品精益求精。但“美”需要耗费大量功夫,生产周期长、生产成本高、价值与价格不对等等因素,都有可能成为压死广绣的最后一根稻草。

/工作室的一些生产工具/

/谭展鹏为我们讲解一幅作品/

谭展鹏曾经想过“机绣”:他为工作室购置了绣花机,请了工人,他认为“机绣”很有出路,但结果证明,“机绣”不仅要养机器,还要养人,他花掉了许多积蓄购置设备,最后的结果却是转卖机器、解散工人。用他的话说,则是“压缩工作室规模,等着退休”。

/工作室门口/

如今,谭展鹏将精力更多地放在广绣概念的“传播”而非产品的“生产”上。他活跃于大大小小的活动,刚从第三届全球旗袍女王争霸赛赶回来,他马上又要到永庆坊给领导们介绍广绣,回到工作室又要协助拍摄广绣的纪录片。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到学校、少年宫等场所公益讲课,目的就是让广绣这一非遗走进青年人的心,以期广绣传承得更好。


如果说广绣是一堆沙,谭展鹏则是让广绣吹得更广更远的风,他就像是广绣的符号,传播的同时也承载了许多期盼,至于广绣的下一棒应该传递给谁,谭展鹏也不得而知。

王亚鑫 罗天恩 杜妍 | 采访

谭海燕 | 撰文

杜妍 | 图片

金雅如 | 责编

黄凯欣 | 排版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17新闻关星杨同学对此文亦有贡献)





-点击下方图片,阅读更多精彩-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