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首相安倍辞职的溃疡性结肠炎,有望用干细胞来终结
点击观看以下视频 ☟
事实上这已不是安倍晋三第一次因健康问题辞职。在2007年第一个任期时,他便曾因溃疡性结肠炎辞职。原来从17岁查出患溃疡性结肠炎至今,安倍已被该病折磨近50年,工作时不得不频繁“跑厕所”。
早在 2011 年,他与自己的主治医生公开进行过一次针对自己病情的研究性谈话,并发表在日本《消化》杂志上。
作为日本连续执政时间最长的首相,安倍竟然被一个小小的疾病打败了?
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下什么是溃疡性结肠炎,面对肠道问题,我们如何科学有效地去治疗?
01
溃疡性结肠炎到底是什么病?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主要由免疫反应介导的慢性易复发的炎症肠病。UC和克罗恩病(CD)一起被称为炎症性肠病,统称IBD,这两种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世界难治性疾病,被老百姓称为“绿色癌症”。
在过去的10-20年,这2种疾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呈逐渐增长的趋势,其中,UC明显高CD。
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区别在于炎症发生的位置和炎症本身的不同。克罗恩病可影响到消化系统的任何部分,从口腔至肛门都有可能发生跳跃性病变,多发于回肠末端。而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仅限于结肠和直肠部分。
UC最常发生于青壮年期,根据资料统计,预估目前中国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率在十万分之十一,发病高峰年龄为20~49岁,性别差异不明显(男女比约为1.0:1~1.3:1)。
UC临床症状是: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有发作期和缓解期,病程长,病情轻重不等,易反复发作,病程多在4~6周以上。
可有皮肤、黏膜、关节、眼、肝胆等肠外表现。黏液脓血便是UC最常见的症状,病变严重时可以并发中毒性结肠扩张、肠穿孔等并发症。
02
溃疡性结肠炎是否会演变为结直肠癌?
曾有调查发现,UC相关肠癌的发生率10年为1%-5% ,20年为5%-25% ,30年之后达9%-42%。而有结肠癌家族史的UC患者,发生肠癌的可能性约为无家族史者的2倍。
对溃疡性结肠炎来说,早诊早治疗尤为重要,但目前临床上约80%的结直肠癌患者发现时就是中晚期,近半数患者生存期不超过5年。肠镜检查是发现早期息肉和癌症最好的手段,而且,发现病变可以立刻取活检,或者在肠镜下切除息肉病变。
据2018年中国癌症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分别位居第3及第5位。
年龄是结直肠癌的重要危险因素,结直肠癌的发生率在40-50岁以后显著上升。因此,建议超过45岁左右的人群,都应该进行肠镜检查。
03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有关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了,一般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感染因素、免疫因素以及粘膜完整性等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肠道免疫异常相关,也就是说,免疫调节紊乱是关键的发病机制之一。
由于本病常并发类风湿性关节炎、桥本病、红斑狼疮、溶血性贫血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有一定效果。因此提示本病很可能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虽然叫“炎”但却不是细菌感染所致,而是人体的免疫细胞发生了叛变,开始暴揍自己人、攻击自身的肠道,进而导致组织或器官受损。由于溃疡性结肠炎本质不是细菌性炎症。所以在治疗方面所有抗生素是无效的。
目前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对轻度患者的治疗相对简单,服用一种名为美沙拉秦的药物或许可以控制。
对于重症患者,可能需要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或免疫抑制剂进行有效控制。
但使用一段时间后,部分患者会出现耐药,就需要注射类固醇,而这种药剂又会引发面部浮肿和抑郁症。由于重症患者往往反复发作并逐步恶化,极大增加结直肠癌等风险,通常最终被迫切除大肠。
所以医学工作者急需探求一条有效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新途径。
04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大有可为
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不仅可以修复损伤组织,而且能抑制炎症,使伤口再生,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功能。最为理想的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主要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上述特点使间充质干细胞在肠道疾病的治疗研究中很有应用前景,并且在克罗恩病中已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目前,几种治疗克罗恩病的干细胞药物已经在国际上市。因此,有专家建议,安倍晋三不妨尝试使用间充质干细胞疗法。
干细胞作为医学领域的新趋势,已经被应用到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治疗研究中。
在我国有3个与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的干细胞项目通过了备案,同时针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或炎症性肠病的干细胞新药临床试验申请获得默示许可。
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显示,一款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新药研究申请(IND)获临床默示许可(受理号:CXSL1700188),主要用于炎症性肠病,即急、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并可预防溃疡性结肠炎的复发。
05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机制
免疫调节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间充质干细胞能直接分泌抗炎因子或直接与免疫细胞接触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将炎症肠道内及周围的促炎免疫反应转化为有益的抗炎免疫反应。
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抑制能力并不是一个自然的特性。对间充质干细胞分泌活性的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需要预先被促炎因子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激活。
在炎症环境中,间充质干细胞释放一系列因子,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1、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6、前列腺素E2、白血病抑制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刺激基因6、人白细胞介素5、吲哚胺2,3-双加氧酶,从而减轻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炎症程度。
在无炎症的情况下,间充质干细胞可分泌炎性趋化因子,使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趋化,增强T细胞免疫应答。
血管生成
适当的血管生成是炎症性肠病患者受损肠道再生和修复的必需因素。
因此,损伤后肠道的修复与再生相关的血管生成取决于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
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外,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也被认为是间充质干细胞介导血管生成的主要细胞因子。
肠上皮重生
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上皮黏膜屏障受损,使肠腔内抗原转移到肠黏膜固有层,激活肠黏膜免疫系统,导致肠黏膜免疫系统功能紊乱。
同时,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通过帮助肠道上皮细胞以及肠干细胞的再生来保护分泌肠粘液的杯状细胞。
此外,间充质干细胞促进紧密连接蛋白和Claudin-2、12、15的表达,从而降低炎症诱导的上皮通透性。
所有这些间充质干细胞共同阻止腔内抗原/病原体侵入肠黏膜和黏膜下层,从而避免炎症的发生和进一步发展。
编辑:James
图片来源于网络
干细胞之父原创发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前景可期丨改善肢体功能,提高生存率,干细胞治疗渐冻症有了新突破
●抗癌再突破!1400亿个免疫细胞输入体内,她的7个肿瘤全被消灭
●半月板损伤有救了,中国首个多能干细胞注射液药物有望走入寻常百姓家
精准检测丨精准预防丨精准干预精准医疗引领健康未来想知道更多,扫码关注公众号点「在看」分享给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