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奋人心!干细胞为帕金森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退行性疾病,以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退行性死亡为标志性病理学特征。
帕金森病( PD)是由英国医生詹姆斯•帕金森(James Parkinson)在1817年一篇关于震颤性麻痹的文章中提出的,是世界上发病率仅次于阿尔兹海默症的第二常见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中老年人,多在60岁以后发病。
帕金森患者会出现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等症状,同时伴有抑郁、便秘和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
目前我国的帕金森病人总数已经超过了200万。在中国,60 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约有1%的人患有帕金森,而70岁以上的则为3-5%,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帕金森病并不致命,但是患者到了晚期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控制不好,则会致命。比如泌尿系统感染、呼吸道感染、吸入性肺炎、心功能衰竭等是晚期常见的并发症。
帕金森病传统干预不尽人意
目前对于帕金森的治疗手段主要集中在药物和手术两种。而最广泛试用的药物就是 L-多巴,当患者处于症状较强阶段时,可以采用 L-多巴缓解症状。在特定神经元中,L-多巴会被转化为多巴胺,进而缓解患者由于多巴胺分泌不足而导致的运动异常。但L-多巴使用剂量难以把握,常会引起异动症、关节僵硬等副作用,同时具有成瘾性,大多数患者必须终生服用。
当药物也无法控制症状时,则需要考虑使用脑深层刺激手术(DBS)。通过手术向脑中植入电极,并通过脑部节律器发出规律的电信号,用以调节脑部活动信息,控制运动症状。
然而DBS手术较局限:①手术治疗费用较高;②适用范围有限,较适用于PD晚期且无痴呆症的患者;③手术副作用较大,或导致永久性认知障碍。
但很遗憾,这些方法并非对每个患者都有效,更重要的是,传统的治疗手段均无法逆转神经变性,无法增加多巴胺能神经细胞的数目。只能缓解症状,不能根治疾病。因此寻求一种从病因上提高神经系统细胞数目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干细胞技术的飞速发展,干细胞多向分化的特点逐渐应用于帕金森病的临床治疗中,是根本性治疗帕金森的新希望。
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主要作用机制是利用其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免疫调节等发挥神经保护功能,促进损伤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修复,或者将其诱导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替代体内损伤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发挥细胞替代作用。
此外,干细胞还能发挥抗炎作用以改善损伤部位,减少脑内神经元的继续性损伤,促进脑内组织修复。
临床试验证实干细胞疗法安全有效
干细胞治疗帕金森,在全世界已经有多个临床级试验, 从ClinicalTrials.gov上查询可知,目前全球已经注册的关于干细胞在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共有22项。
其中在2018年7月,日本政府批准京都大学使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治疗帕金森的临床试验。11月9日,日本京都大学宣布将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神经祖细胞注射到一位50多岁帕金森病人的大脑中,这是全球首个iPS细胞治疗帕金森的临床试验,目前这名患者恢复情况良好,手术效果和安全性还需长期观察。
国内对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的研究同样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早在2011年9月,杂志《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刊登了一篇研究报告,题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8例》。
案例一:对20例帕金森受试者进行干细胞移植(鞘内注射),在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发现UPDRS总分(帕金森评价表,分数越低表示病情程度越轻)都均有下降,失眠、焦虑等情绪有所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改善运动障碍更为明显。
案例二:兰州军区总医院干细胞治疗中心收治的19例帕金森患者接受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其中男8例,女11例,中位年龄64岁,患病时间平均为4.5 年,多数患者经过左旋多巴、美多巴等药物治疗或继续药物治疗,症状持续加重。
行腰穿鞘内注射了间充质干细胞0.5×107个,治疗后多数患者的部分症状得到改善,尤其以肌张力增高引起的异常症状改善明显,敏感的患者治疗后即有肌肉僵硬减轻,其中强直、姿势、步态、震颤、面容改善较明显。
未来期望
干细胞疗法为不可逆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提供大量细胞来源,使帕金森病治疗研究更具意义,相信不久将来,干细胞疗法将为更多帕金森病患者解除痛苦,有效提升其生存质量。未来,有理由相信干细胞疗法将会造福更多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患者。
视频:干细胞治疗帕金森,告别抖动的生活
点「在看」分享给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