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终末期肾病的首要病因,在我国终末期肾病患者中,15%以上为DN。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严格控制血糖、血压,限制蛋白质摄入,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其疗效多不理想,不能有效阻止患者病情的进行性恶化,直至肾衰竭。
临床上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治疗DN安全有效的新方法,因此,福州总医院干细胞治疗科采用经胰背动脉、双肾动脉介入及外周静脉移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cord mesenchymal stem ce1l,UCMSC)治疗DN患者,观察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本次研究选用经胰背动脉、双肾动脉介入移植UCMSC,考虑UCMSC在胰腺内可分化为胰岛细胞,从而提升患者胰岛细胞数量及改善胰岛细胞功能,增加胰岛素分泌量,从而缓解DN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UCMSC在肾脏可分化为多种肾脏细胞,从而改善患者肾功能。
研究通过监测实验组与对照组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的血压、血糖、C肽值以及肾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来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价经胰背动脉、双肾动脉介入及外周静脉移植UCMSC对治疗DN的临床疗效。
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选择
实验组:干细胞治疗科收治的15例DN患者,男8例,女7例;年龄(46.40±8.91)岁,病程(5.40±1.92)年;对照组:肾内科收治的15例DN患者,男8例,女7例;年龄(46.6±7.89)岁,病程(5.53±1.41)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入选患者均为临床期DN患者,其诊断标准为:持续性蛋白尿(24h尿蛋白定量>0.5g,且连续2次),并排除其他可能引起尿蛋白增加的原因;肾功能进行性下降,可伴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水肿、高血压等其他糖尿病的慢性合并症。
两组患者均排除合并恶性肿瘤、全身感染、局部严重感染、结核感染及心、肺、肝等重要脏器的功能障碍者等,对治疗及实验方案知情同意,并且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推。
二、方法
(一) UCMSC制备 用于治疗DN的UCMSC均由福州总医院福建省移植生物重点实验室自行制备。产妇知情同意,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获取足月妊娠的产妇脐带。分离UCMSC:分离并去除脐带外膜和血管组织,取脐带基质,将其剪碎,加入质量分数为0.1%胶原酶IV消化过夜。
离心后,取下层沉淀再用0.25%胰蛋白酶37℃消化1h,过100目筛网,收集含细胞的滤液,离心后计数,接种于低糖DMEM无血清培养基中,置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
移植前所用脐带干细胞均经过检测:细胞呈纺锤状,病原学检查阴性(包括细菌和真菌等),具有典型的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表型,内毒素试验阴性。
(二)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个月,根据病情需要均给予常规治疗:糖尿病饮食,控制蛋白质摄入量,缬沙坦(80mg,口服,每天1次)控制血压,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控制血糖,并且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实际血圧、血糖情况及时调整缬沙坦、甘精胰岛素用量。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经胰背动脉、双肾动脉介入及外周静脉移植UCMSC进行治疗。
(三) 实验组患者经胰背动脉、双肾动脉介入及外周静脉移植UCMSC 每周1次,共4次。第1次行导管介入经胰背动脉、双肾动脉移植UCMSC。术前用药:仙特敏、非那根针、安定注射液。经右侧股动脉穿刺,置入穿刺鞘,肝素生理盐水间断推注抗凝,置入动脉造影导管至腹腔干,打入造影剂,保存造影图像。
定位胰背动脉,用5F导管置入胰背动脉,行造影,保存图像,确认该血管正确无误。20min内将UCMSC悬液40m1(细胞数:体质量kg×106个)输注完毕,输注过程中不断检查导管位置,保证导管不从动脉中脱出。之后行双肾动脉介入术,分别定位左右肾动脉,定位退出导管,用5F导管先后置入左、右肾动脉,行造影,保存图像,确认该血管无误,左右各20min内将UCMSC悬液40m1(细胞数:体质量kg×106个)输注完毕,输注过程中不断检查导管位置,保证导管不从动脉中脱出。
术毕拔出穿刺鞘,局部压迫止血15min后,加压包扎,患者平卧,穿刺肢体制动24h。第2~4次UCMSC经外周静脉途径输入移植,每次均输注UCMSC悬液50m1(细胞数:体质量kg×106个),UCMSC移植后均给予心电监护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
三、疗效评价指标
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监测患者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空腹C肽,餐后2h C肽以及肾功能指标,如尿素氮、血清肌酐、24h尿白蛋白定量。
四、统计学分析方法
运用R(Version3.2.2)统计软件,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空腹C肽、餐后2h C肽、尿素氮、血清肌酐、24h尿白蛋白定量计量资料以`x ± s表示,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别对实验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实验组、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差值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疗效评估 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尿素氮、血清肌酐、24h尿白蛋白定量均较治疗前下降,空腹C肽、餐后2h C肽值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2)。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指疗后3个月的各项指标差值进行比较,在舒张压、尿素氮、血清肌酐、24h尿白蛋白定量这4个指标方面,实验组患者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4);在收缩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空腹C肽、餐后2h C肽这5个指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二、安全性分析 经胰背动脉、双肾动脉介入及外周静脉移植UCMSC后,患者出现穿刺点渗血1例、乏力症状2例、低热(体温36.9℃)1例,给予对症处理后可完全缓解。
相关阅读: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肾病效果显著,临床试验已获国家备案
讨论
DN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终末期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包括:(1)氧化应激损伤;(2)晚期糖基化终产物的堆积;(3)慢性炎症反应,(4)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改变。
DN组织学改变包括肾小球硬化、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小动脉玻璃样变等。目前DN常规治疗的效果欠佳,只起到延缓病情发展的作用。
UCMSC是存在于新生儿脐带组织中的多功能干细胞,在特定的条件下可诱导分化为破骨样细胞、心肌细胞和神经元样细胞等。UCMSC生物学特性有以下几点:(1)多能性或全能性:(2)自我更新能力:(3)高度增殖能力;(4)免疫二元性,可以抑制不同物种间的免疫排斥反应,同时对同种异体屏障具有免疫耐受性。因其具有良好的多向分化潜能和活跃的增殖特性,因此,UCMSC移植为DN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本次实验结果提示:经胰背动脉、双肾动脉介入及外周静脉移植UCMSC治疗DN,与单纯控制血圧、血糖等常规治疗DN的方法均能有效控制患者血压、血糖以及改善患者肾功能。
但经胰背动脉、双肾动脉介入及外周静脉移植UCMSC治疗DN,在控制好舒张压、尿素氮、血清肌酐和24h尿白蛋白定量方面,其疗效优于单纯控制血压、血糖等常规治疗方法,尤其在改善患者肾管功能方面效果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为UCMSC移植后。
在体内分化为胰岛细胞或促进胰腺内源性胰岛细胞再生,同时UCMSC可以分化为多种肾脏细胞,包括系膜细胞、内皮细胞、上皮细胞,促进肾脏结构和功能恢复,UCMSC也可通过旁分泌/内分泌营养性生长因子,调节免疫反应,最终促进肾脏修复,从而显著改善患者肾功能。
治疗后两组的空腹和餐后2h血糖比较,实验组虽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的空腹和餐后2hC肽值比较,实验组虽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胰岛细胞的诱导分化和成熟比较缓慢而观察时间尚短有关。
本次研究的不足:(1)样本量小且观察时间短,为了得到更安全可靠的临床疗效,还需进行大样本和长期的术后随访;(2)未采取盲法,实验组患者对移植UCMSC知情同意,易产生偏移。
笔者认为,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UCMSC移植治疗DN是一种新型且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显著改善患者肾功能和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进展,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精准医疗引领健康未来想知道更多,扫码关注公众号你若喜欢,别忘了点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