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促进脑卒中后神经修复的3项临床观察试验
中老年人是脑出血发生的主要人群,以40—70岁为最主要的发病年龄,秋冬季尤甚。脑出血患者一般都会留下后遗症,而后遗症的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近年来,干细胞疗法的发展给神经系统性疾病带来了希望,也让临床控制脑出血后遗症成为了可能。
脑出血属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占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的20%-30%,ICH 在急性期死亡率为30%-40%。
一旦发生脑出血、脑梗死等疾病后,患者身体内上下行神经传导通路部分或全部离断,引起神经功能缺失,损伤的神经功能难以恢复,多遗留严重的后遗症,给生活带来了严重困扰。
脑出血后遗症的治疗不是简单的损伤再修复过程,目前传统的药物和手术治疗效果不明显,临床上需要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近年来,干细胞治疗给神经系统性疾病带来了希望,也让临床控制脑出血后遗症成为了可能。
干细胞治疗脑出血的作用机制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干细胞治疗能够不同程度恢复患者运动、感觉、尿便功能障碍等,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干细胞治疗不产生免疫排斥反应,治疗安全、无副作用,修复效果明显,其治疗脑出血的主要作用和机制如下:
①细胞替代,重建神经回路:体内外研究均表明,干细胞可分化为内、中、外胚层系细胞,包括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等。这些成熟的细胞能够融合并替代受损细胞、构成神经血管单元,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微环境的稳态,并最终减少脑卒中后的神经功能缺陷。
⑤促进细胞的存活:有研究表明,干细胞可延缓患者体内细胞的凋亡,促进细胞存活,减少神经功能损伤。
干细胞治疗脑出血后遗症的临床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是脑出血后遗症临床应用中最常用的干细胞类型。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广泛,存在于骨髓、脐带、胎盘,脂肪等多种组织中。
现在医学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新生儿脐带、胎盘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因为新生儿的干细胞是最年轻,质量最好、活性最高的,大量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在体外可以分化为骨细胞、软骨细胞、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和神经元细胞等。
目前,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被应用于多项脑出血后遗症的临床治疗中。
2012年,解放军第251医院的科研团队在《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中报道了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出血后遗症的治疗效果。
45例脑出血患者根据入院单双日被分为2组:治疗组22例患者,对照组23例患者。常规治疗10至18天后,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随后,治疗组接受了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康复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康复治疗。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接受了12个月的随访。
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更为明显,间充质干细胞配合综合康复治疗有协同并弥补其不足的优点。
这项临床应用表明,脐带中的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后回输治疗脑出血后遗症无不良反应,配合综合康复治疗可达到功能恢复的良好效果。
2017年9月在《中国实用神经疾病》上报道了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对脑出血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活化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86例脑出血患者,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2组各43例。统计对比2组治疗后1周、2周、3周、4周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活化度与治疗后3周、4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水平。
结果发现,对脑出血患者应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减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提高内皮祖细胞与神经营养因子水平,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
研究人员纳入280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干细胞治疗对象,这些受试者具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言语障碍、肢体偏瘫、二便障碍等临床特征;另外300例患者则作为对照组。
随访6个月,采用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作为评估指标;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行颅脑MRI、血生化指标检查,观察干细胞移植的安全性。
结果:
1. 疗效结果:移植后干细胞组与对照组比较NIHSS评分显著降低,Barthel指数显著升高;与移植前对比NIHSS评分显著降低,Barthel指数显著升高。
2. 安全结果:复查颅脑MRI、血生化结果显示,均未出现明显异常。
结论:干细胞修复受损脑部组织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后遗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结:以上案例向人们展示了,干细胞独特的细胞替代、神经营养因子分泌、血管生成、调节免疫和促进细胞存活等5大作用机制为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帮助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生存和生活质量。
你若喜欢,别忘了点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