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国全国性宗教团体联席会议以视频形式召开第十三次会议。除了强调“持续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切实维护宗教领域和谐稳定,积极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等内容外,“低风险地区在落实防控措施前提下,采取预约、限流等方式,有序恢复开放宗教活动场所”、“陆续安排宗教院校复课”的决定乃各大宗教人士关注的焦点。包括本人在内,很多人看过后难掩复杂的心情感叹说“至少,门要打开了!”
其实,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亚洲和欧洲一些国家逐步得到控制,海外许多宗教活动场所,包括梵蒂冈伯多禄大殿在内,已经在严格管控的前提条件下开放并举行公开活动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许多宗教人士和专家学者,纷纷就“疫情后”的宗教生活提出了不同的分析和展望。鉴于本人是天主教会的“孩子”,在此仅就这些天来两则与天主教会相关的新闻报道做个简述,并谈谈我的感想。
马里奥-格莱赫主教
即将就任世界主教会议秘书长的前马耳他戈佐(Gozo of Malta)教区主教马里奥-格莱赫(Mario Grech),日前在其个人社交网站这样说:“在这次疫情之后,如果我们回到我们迄今为止一直实行的同样的牧灵模式,我们就是在自杀。我们发现了一种新的教会学,可能甚至是一门新的神学,和一种新的牧灵服务。现在是我们作出必要选择的时候了,以建立这种新的牧灵服务的模式。”无独有偶,就在昨天圣神降临节前夕,教宗方济各写信给罗马的司铎们,鼓励他们“别再缅怀过去,却要发挥创意另辟蹊径,开创新的生活模式。”
想到圣神降临前宗徒们因“害怕犹太人,门户都关着”(若20:19),教宗首先分析了因疫情而给包括教会和社会生活在内的各个方面造成的冲击和痛苦。但他也以复活后的耶稣对躲在房屋中的门徒们说的“愿你们平安!”这句话,敦促大家“质疑裹足不前和认命心态”,“ 抵制并揭穿各种怀疑论和宿命论”,并“愿复活的主用祂带著伤痕的手安慰我们的悲伤,重燃我们的希望,催促我们改变习惯,走出自己的避难所去寻求天主的国”。虽然格莱赫主教和教宗方济各的写作动机与读者人群都不一样,但他们二人所表达的观点和看法却如出一辙:疫情后的教会,虽然还是进出同样的教堂、还是采用同样的弥撒礼仪、还是有同样的机构和运作程序,但蕴含在这一切中的思想观念、作风态度、精神愿景却千万不能再照搬照抄过去的,否则,后果将是严重的,至少是事倍功半,甚至是无用功!
假如等到圣诞节,所有教堂的门都打开了,弥撒也能照常举行了,在隔离状态中熬过了差不多一年的中国教会,还会是原来的样子吗?……但,我真不希望看到的是,不论是主教、神父、修士、修女还是平信徒,又变成了围绕着祭台的教会,又回到了按照瞻礼单和圣事礼仪过信仰生活的模式。那样的话,将是对疫情期间所受煎熬和苦难的轻易忘记,更是对可以提升和改变教会生活这一机会的主动放弃!
如今,我们离打开所有教堂的门的日期似乎已经不再遥远,但这一问题却依然值得整个中国教会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我们是简单地恢复原来的牧灵、福传、圣事、管理、培育等模式就皆大欢喜呢,还是要像上述格莱赫主教和教宗方济各所提醒及敦促的那样,让因疫情而带来的各种停滞、不便和痛苦,变成“天主化了妆的祝福”,成为推动教会“划到深处去,撒网捕鱼”的号角声呢?我们是为了强调“创新”就不顾教会的训导权威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呢,还是要一边做一边谦逊认真地学习、交流、进步呢?我们是要自我保护与“隔离”,形成一个貌似清洁并与世无争的“独立王国”呢,还是要和普世教会及社会人群同甘共苦呢?……如此这般的问题还可以问很多,但我想谁都不可能用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解决掉所有的问题。然而,正如教宗方济各曾说过的那样,有时候,问问题比找答案更重要,因为,在好的问题中包含着改变和提升的种子!鉴于此,本人只是以“我们终于看到了重开教堂大门的希望,但开了以后呢?”这样的问题为标题,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最后的结果,相信今天降临的天主圣神已经胸有成竹、运筹帷幄。我们需要的是积极追随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