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
引导语:本文适合1-8岁的孩子
图片来源:pixabay
我们都知道,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让他们受益终身。我们也知道,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日积月累的去引导和培养,而不是通过上课或说教来实现。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怎么做来引导孩子的好行为呢? 下面为大家梳理了5条操作要领。
01
以身示范
父母是孩子生命中最早遇到的老师。孩子会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慢慢了解哪些行为是好的,哪些行为是不好的。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有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自己要做好示范。通过行动来展示正确的做法和良好的行为,更加有说服力。
比如,当我们希望孩子使用礼貌用语,我们就要注意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礼貌用语,想让孩子多说“请”,多说“谢谢”,我们自己就要先做到。
02
表达真实的感受
孩子的某些行为,让我们觉得不高兴或者不合理,记得真实的表达给孩子听,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感觉是什么。通过这样不断的反馈和沟通,孩子可以慢慢明白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来什么样的感受,从而引导同理心。
一般来讲,孩子三岁以后,才能表现出真正的同理心。所以,那时候当我们说话时用“我”开头,可以帮助孩子学会从我们的角度去看事情。比如,”我不高兴了,刚刚把房间收拾干净,你就把玩具扔的到处都是,没有放回原处。”
03
该夸的时候,真诚而具体的夸孩子
当孩子有好的行为表现时,及时给予孩子真诚而具体的夸奖,会让孩子有更强的意愿去做好行为。
例如,“宝宝今天表现非常棒,妈妈在讲电话时,自己在旁边看书。” 正面的反馈有时被称为描述性表扬。生活中,注意多多鼓励表扬,通过更多正面的激励,让孩子来实现好得行为。作为大概的参考,表扬和批评大约可以维持在 6:1 的比例,也就是6次正面积极的表扬,1次批评。
04
积极聆听和读懂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当他们有了十分丰富的内心感受,却又无法用语言表述的时候,就容易表现出挫败,沮丧,愤怒等负面情绪。而负面情绪爆发的时候,还可能出现一些反常和过激的行为。
为了尽量避免这些失控的场面,我们努力试着读懂孩子,注意聆听孩子,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调整情绪。如果我们能够帮助孩子把他们内心的感受重述给他们听,让孩子知道我们明白他们的感受,不仅可以帮助缓和负面情绪,同时还可以让孩子感觉受到尊重和安慰,从而减少因为情绪爆发而出现的过激行为。
05
清晰的底线
孩子总是会提出自己的需求或诉求。当他们诉求或者行为不合理的时候,比如睡觉前没完没了看电视,不给看就哭闹,大叫等行为,我们需要有清晰的底线,而不能因为孩子的抗议行为强烈就作出退让,这也就是对某些行为设置底线。
一旦我们确认孩子的某种行为不合理或某个诉求不合理,对孩子说了 “不” 那就是“不” ,而不是可能。因为,当我们说了“不”,然后又让步,孩子下次可能就会闹得更厉害,从而希望自己的行为或者诉求得到许可。
END
我们欢迎爸爸妈妈们来参与互动,养育过程中的心得体会,都可以投稿给我们,投稿邮箱:pr@yaeher.com(稿件一经选中会分享在怡禾的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同时也会有稿费哒)
如果有疾病相关的问题需要咨询,也可以搜索微信公众号【YaeHer】,关注怡禾健康,向儿童内、外科,妇产科,皮肤科的医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