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唬妈”是怎样炼成的?【中篇】

黄贝尔 怡禾心理 2022-01-18

图源:pixabay


上期的文章提到了在育娃过程中妈妈的情绪控制,探寻了根源,也给出了建议。收到的反馈里有这么一句话:“唬爸同样适用!” 作者从来没有忘记爸爸在教育孩子中所扮演的角色,他的角色不仅重要,而且有时还很微妙。男性的力量运用得巧妙,可以挽狂澜于既倒;如果失控,也可以毁局面于顷刻。


01 

父亲与“父道”


如何定义男性?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又很宏观。而成为了父亲的男性,身上所附加的定义就更多了。有机构曾经概括过男性在六个维度上的属性及其对应的表现,其中包括了


1)生理,强壮且具有一定耐力

2)职责,肩负养家糊口的责任

3)性格,向往独立和自由

4)情感,坚毅且理性

5)智力,逻辑性超越了感性和直觉

6)人际,倾向于管理和秩序

 

当成为父亲后,不少男性仅仅意识到了自己身份的转化,从“丈夫”变成了“丈夫+父亲”,然而忽略了自己在应该在六个维度上再增加一个“父道”。Father这个单词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它的意思,但很多爸爸在成为father后,却忽视了fatherhood。也就是说,身为父亲,却欠缺了一些父道。

 

图源:pixabay


在谈“唬妈”或“唬爸”之前,这里先分享一下父亲在抚育孩子中的特点。诚然,父母双方在孩子成长中都非常重要。一般来说,母亲会更多地进行“目的明确”的培养,而父亲往往更多地鼓励孩子参与游戏和竞争,特别是体育运动和甚至带有“粗暴和幼稚”成分的游戏。父亲的游戏风格非常活跃,把孩子们扔在空中或在地板上滚动。母亲的游戏更多地基于教学活动和精细动作技能,如积木、唱歌或讲故事。

 

因此,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更多地会传递竞争和抗争的意识,更多地鼓励孩子去探索和冒险,更多地容忍孩子的错误和失败。同时,相对较少地感悟孩子的细腻情感需求,对自己的男性“原始特质”,如追求自由和自我兴趣爱好,也不肯轻易放弃,并时常认为妈妈应该“理所当然”地去处理一些问题。


02 

“影爸”与“唬妈”


“影子爸爸”这个词大家也许都不陌生。在这个经济压力山大的今天,爸爸多为挣钱出外奔波,那些为了工作或生计脱离了家庭,忽视了孩子的陪伴和教育的,就被称为影子爸爸。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影子爸爸的定义和表现,也有了进化。移动办公和手机社交的普及,让很多爸爸即便是在家办公,眼睛也没放在孩子身上,而是目不转睛盯着手机,对于孩子或妈妈的呼唤,经常用一两个字节回应:


“嗯”

“哦”

“好啊”

"随便……"

 

爱用手机的低头爸爸,和在外奔波的影子爸爸,在孩子和妈妈心目中都是没有存在感的,而这正成为很多家庭中一种典型的存在。中国青年报社曾经在两年前做过调查,94.0%的受访者感觉自己身边会有“影子爸爸”,而45.1%的受访者表示这样的“影子爸爸”很多。只有6.0%的受访者明确表示身边没有“影子爸爸”。

 

图源:pixabay


而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McDaniel和Radesky 教授对 170 个家庭做研究,大部分父母年纪为 30 岁出头,研究人员请受调查者自己评估在陪孩子的时间当中,如吃饭时间、游戏时间或其他活动时,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电脑与其他科技装置分散注意力的频率。48% 的受调查者表示一天当中发生 3 次以上,24% 的人表示一天发生 2 次,17% 表示一天 1 次,11% 表示从未发生过。研究发现,当科技干预家庭活动的频率增加,孩子愈容易出现呜咽、生气、不安、脾气暴躁、叛逆等行为问题,且孩子自己的对着手机或电视荧幕时间也会增加。

 

同理,男性相比于女性,不善于适用沟通和领会去面对一些问题,包括孩子的哭闹和顽皮。常见的做法就是拿手机让孩子安静下来,而懒得与孩子对话。有研究表明,大脑的额叶是负责理解社会互动的领域,这个区块的健全发展关乎于未来与他人交谈时接受非语言提示,阅读如面部表情、语调等深入现实世界关系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发展最关键阶段也是在幼儿时期,唯有透过真实的人际交往才能获得刺激,所以如果孩子如果把所有时间都花在手机上,而不是和家长或其他孩子聊天,他的“情感感受”能力将会变钝,且影响一辈子。

 

回到爸爸与妈妈的关系,成熟的“父道”理念之一,就是认同并履行抚育孩子的平等责任。而不是把某些责任认定是妈妈应该去履行的。男性的很多生理优势,是女性所不具备的,比如精力、决断力、风险抵抗能力等等。如果把抚育孩子的关系设置成不对等的状态,很多的责任都向女方倾倒,不管是不是影子爸爸,都难免会引起女方的怨言和情绪,逐渐成为“唬妈”也在所难免了。


03 

慈母与“唬爸”


前面提到,男性的特质是用逻辑、决断和秩序解决问题。当遇到阻碍时,一些男性也容易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唬爸”相对于“唬妈”所爆发出来的威力可不是一个数量级的。由于男性的对抗性意愿比较强烈,所以有时候愤怒中,也会隐含着肢体暴力的风险。

 

其实和“唬妈”一样,以成人的愤怒回应孩子的愤怒只会使事情变得更糟,并且错失探讨问题症结的机会。神经学家Michael Potegal说:“我们应该要问,暴怒是怎么形成的?”他指出,暴怒是生气加上苦恼的表现。针对尚处于认知发展阶段的孩子们,当遭遇暴怒时,幼儿多半先是表现出生气,接着是不合作,最后是哭泣。他说:


“遭遇暴怒的孩子最后都会哭,

因为他们希望得到父母的安慰。”

 

图源:pixabay


如果家庭里是慈母与“唬爸”的组合,那么慈母就应该多担当一份角色了。当孩子遭受“唬爸”的打击时,妈妈除了安抚孩子,或阻止父亲进一步伤害孩子之外,还应该在事态平息后,与丈夫做一个“复盘”。这个过程可以如下进行:

 

01


理解丈夫的辛劳和付出。通常男性不太善于表露自己所受到的压力和委屈,但有时又容易产生积压,并释放给无辜的孩子。这时他们首先需要得到认同与理解。


02


问问丈夫需要自己做些什么,做的够不够。同样,男性也不会经常去量化彼此的付出和需求。这时女方可以主动提出,是否大家可以复盘一下,在平时家庭生活中,抚育孩子上,彼此还有什么可以努力和提升的地方。


03


说说孩子的状况。很多孩子受到了比较大惊吓之后,都会处于一个情感停滞期,一下子反应不过来父母要什么,或者如何表达自己的委屈与不安。这时妈妈可以告诉爸爸:孩子悄悄跟我道歉了,或孩子含着眼泪睡着了。这样的信息容易唤起爸爸的怜悯和自责。


04


商量如何让爸爸对孩子表示歉意。一些男性的大男子主义,会故意回避这一点。妈妈应该坚持以一种平和而平等的方式,让爸爸对刚才或昨天的怒火向孩子道歉。并鼓励双方互相向对方表达爱意。


图源:pixabay


写给爸爸的几句话


首先需要承认一点,从自然生理的角度看,男性相比女性缺少了怀孕和生产的过程。有时,可能难以像妈妈一样感同身受地体会自己的骨肉所传递的感情和需求。然而正是社会的进步和演化,使得男性逐渐认识到,也逐渐在践行自己在抚养孩子和照顾家庭中的优势。所以,这里也有一些建议和观点是分享给爸爸们的:

 

1. 认识你自己。

其实爸爸们并不一定了解自己。尤其是在初为人父时,很多以前生活中没有的经历,也有诱发出一些之前没有觉察到的性格。一个人对自己的了解,既需要自省,也需要借助外界的反馈。逐渐把自己抚养孩子中的各种行为,映射到自己的性格中,从中调整和反省。

 

2. 用男人的理性,为家庭制定计划。

女性的感性思维经常会使得她们进入一种妥协、焦灼、无奈和惶恐的状态(一定程度也容易导致“唬妈”)。如果家里的爸爸是一个善于理性思维的人,应该为家庭生活制定相应的计划,从而在精力、时间和空间上分担妈妈的辛劳。如周六妈妈带宝宝参加兴趣班,周日则由爸爸带去郊野公园徒步。

 

3. 让你的眼睛离开手机。

孩子是需要大量情感关爱的生命体,不是一个毫无感情需求的冷血动物。一周有168小时,如果60个小时在睡觉,60个小时在工作和交通,那么请拿剩下的48小时与你的家人共享。爸爸与孩子互动的每一刻,都是父爱的传达,都在默默影响孩子的未来,都会在孩子心中留下记忆——而你低头看手机的行为,是无法做到这些的。

 

4. 教育孩子,切忌不教而杀。

即便是在孩子面前表达了愤怒的情绪,也要告诉孩子这是为什么。千万不能一通怒火或责打,孩子痛哭流涕却不明所以然。而且,愤怒的情绪会扰乱理性表达,也会扭曲孩子的理性思维——认为愤怒就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事先一定要制定好规则,如允许玩游戏半小时,超时了(或者偷着玩),这就是你的错,受到小小惩罚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5. 学会愤怒管理。

每一个成年人都有责任和义务管理自己的情绪。愤怒管理的方法可以参照上一篇“唬妈”的文章。在这里特别补充一点:“自然后果原则”。有时明知孩子即将犯错,其实可以试着让他继续错下去(只要不发生人身安全问题)。心理学家Doreen Dodgen-Magee说过:自然后果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去体验由于任性而带来的后果,让他们自己去领悟挫折的教训。

 

6. 请与你的妻子交流。

爸爸们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前行。家里有一个替你传递了基因和生命的伟大女性。首先,你不是超人也不是蝙蝠侠,你是一个承载力有限,能力和精力都有限的普通人。在无助和苦恼时,请把这个信息传递给妻子(或其它能帮助你的人),而不是积压在胸中最后爆发给孩子。家庭生态系统,确实需要有稳固的经济根基,但更需要温情和信息的传递。

 

图源:pixabay


其实无论是“唬爸”还是“唬妈”都仅仅是语义上的一个称谓。相信很多爸爸妈妈多数时间里都能言传身教,彰显父母的姿态。这篇文章未必能够尽数涵盖子女教育中的种种问题,更多是带给大家的是一种启发性的话题,让每个人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和进步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Balancing Fatherhood and Work: 5 Tips for Dads. (2017, January 06). Retrieved from https://dnatesting.com/balancing-fatherhood-and-work-5-tips-for-dads/


2. Catherine, S. A., &Teresa, H. B. (2013). The Big Disconnect: Protecting Childhood and Family Relationships in the Digital Age. Harper.


3. Radesky, J. S., Kistin, C. J., Zuckerman, B., Nitzberg, K., Gross, J., Kaplan-Sanoff, M., … Silverstein, M. (2014). Patterns of mobile device use by caregivers and children during meals in fast food restaurants. Pediatrics, 133, 843-849.


4. Vygotsky, L.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往期回顾


 29

-

2018-03

  原创 | 那些怒吼孩子的妈妈该何去何从?

21

-

2018-06

   原创 | “唬妈”是怎样练成的?【上篇】


黄贝尔

澳大利亚女性心理治疗中心,从业12年。擅长焦虑、抑郁、家庭冲突等问题。上怡禾健康,咨询更多医生。


END


为大家分享实在又实用的心理学,为你的心灵找到正确的疗愈之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