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树洞信箱 | 宝宝第一次发脾气,我这样回应对吗?

顾丽萍 怡禾心理 2022-01-18

昨天晚上,小小发了第一次很大的脾气。起因是这样:我记不清楚发生了什么,橡皮筋掉地上了,我让她捡起来,她不捡,而且开始哭,要拉我走。我想让她捡起来,于是我说,你捡起来给妈妈,妈妈就走。她不,哭,而且大哭,我坚持温柔的坚定,“你捡起来给妈妈,妈妈就走”。她不,哭,撕心裂肺,爸爸着急了,在旁边逗她,我说“不要管,这是我和她的事情”。爸爸走开,她继续哭,我说“捡起来给妈妈”。她不,哭,厨房的奶奶很着急,出来,叫爷爷抱出去玩,爷爷准备起来,我说不要管。奶奶一副很烦躁的样子站在厨房门口看着我们(说实话,我真的觉得爷爷奶奶这样的行为非常适得其反,最好的办法是都不管,不关注,他们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事情的严重性,我也只想奶奶带小孩儿至3岁,观念真的不一样)。爸爸过来准备抱小小,小小看着爸爸站在旁边,她就跑过去撵爸爸,一边撵还一边发出大叫的声音,非常像成年人的撒气给别人。爸爸被她一步步逼到房间里,她又跑回来,继续哭。我继续说,“捡起来给妈妈”,同时叫他们不要管。小小很凶,跺脚,哭,哭到咳嗽(在我看来有点故意咳成那样,以获得关注)。我没有理,奶奶看不下去了,在旁边开始发表意见,脸上写满了即将发火的表情。小小捡起了橡皮筋,但并不是给我(有点给我的意思,但没有递到我手上来),然后又重重的摔在地上,好像非常厌恶这个东西一样。然后开始哭,跺脚,嘴里哼哼,那一副很凶的表情吓我一跳,当时我也被她那一瞬间的愤怒惊了一下。我继续说了,“捡起来给妈妈”,尽量保持我情绪的平和,她又捡起来,然后又摔在地上。一旁的奶奶过来抱着她,但她仍旧哭,还推开奶奶,奶奶把她抱给我,她没有哭了。奶奶捡起橡皮筋,同时爷爷在旁边也觉得我做的不对,我把她抱进卧室,和她一起找书上的青蛙,她渐渐平静了下来。


我后来反省,是不是我的方式不对,一般在她平静的时候,我们说的话她都会非常接受,比如在外面玩什么,我们只要说拜拜,她也会拜拜,很少赖着不走(当然这也是要采取方法的,比如说妈妈先跟玩具拜拜,然后再是爸爸,再轮到她拜拜);例如在超市里,我们跟她说“只能摸,不能拿”,她也会挨着摸商品,并不会拿走。我在想,我当时是不是应该先满足她的要求(拉我走),然后再让她捡起来,或者当她开始闹的时候,我先转移她注意力后,再让她捡起来,而不是两个人杵在那里争输赢的感觉。 


我们平时和她相处,基本上秉持着“温柔,爱,满足”的观念,给她及时回应。就算我在吃饭,她只要喊我去,我也会跟她去她要去的地方。包括她摔倒后,或者不小心碰在哪里后(没有疼的情况下),我们也会及时反应,抱抱她,给她吹吹手。所以她现在有时候不小心摔了,就会哭,看着我们的反应,别的小朋友会自己爬起来。我在想我们这样是否正确,是否让孩子没有承受挫折的能力。在我们家里,非常宠她,“好乖”,“好棒”是时刻可以听到的赞美词(让我有一种感觉她好像很喜欢表扬)。她最喜欢的就是“找青蛙”,就是在她的书上,书上看哪些地方有青蛙,她找的速度很快,只要她找到一只,我们就会故作惊叹声“你好棒啊,太棒了吧,一下就找到了,爸爸妈妈都没有看到”,我在想,这样是不是也是一种错误的方法!


她现在一岁五个月,我觉得脾气有变大的趋势(大部分情况下还是比较乖,也可能是比较顺她),不满足她,她会发小脾气!今天早上,奶奶说,“人,是要有个性格,没有性格有什么用”。可是我真的怕助长了她,到时候难以收拾。我的性格比较急躁,在某种程度上,昨天看到了我自己的影子(但我好像没有在她面前表露出来过,一般我是最耐心的,她也是最黏我的),我也下定决心,以后要收敛,毕竟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可是以上迷茫,望能得到专业解答!

图源 :pixabay

 

回复


妈妈好,谢谢您对怡禾心理的信任。

 

来信已经展读,透过来信,小小发脾气时候您的努力、坚持与认真学习的积累都跃然于纸,应对情绪和自己努力之后孩子的变化出现的各种迷茫和担心,很多人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时都会有类似的想法和感受。看得出来,妈妈在认真地学习和实践一些科学的心理育儿的方法,例如“坚持温柔的坚定”、“ 转移注意力”,都是一些很好地、在和1-3岁孩子相处过程中提高孩子合作性的方法。


但是,有些方法的使用需要结合具体的不同年龄的心理特点、孩子的实际需要来做不同的调整。有的时候会遇到一些小麻烦和小波折,我觉得这是个学习的好机会,即便学习儿童心理多年并且一直在临床实践中,我也会有这样犯错误和反思自己的时候,我能理解你的心情,也为你学习的努力与勇气点赞。

 

图源:pixabay


首先,“小小发了第一次很大的脾气”,不管什么原因、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可以肯定的是:孩子在情绪风暴的浪尖上。这个时候,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都难以听进去更多的道理、劝慰等等,所以苦口婆心地说和劝解常常会事倍功半甚至无功而返,更是让自己倍感受挫,而孩子则会感觉到不被接纳和不知道怎么办。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生气的时候旁听的人说道理或者建议:“你就不要生气了”、“不就是买菜没买好吗、用得着计较这样的小事吗”之类的,我们是不是情绪停不下来之余、可能还会有更大的情绪?所以在情绪的当口,需要先得到理解,在合理的疏泄及平复后才能重新合作和行动。对于1岁多的孩子而言,这个时候建议家人先使用情绪策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状态、学习表达自己和管理情绪能力,同时增进亲密信任的亲子关系。具体如下:


1.尝试共情

通过共情与孩子建立联系,帮助她了解自己的想法、状态或感受。如:你现在很难受/生气/着急(根据孩子的表情和具体事件来选择可以表达孩子感受的词语),妈妈知道/妈妈理解。说的时候尽量用肯定的语气,避免疑问或责问。


2.帮助孩子找到让自己情绪合理疏泄、又能让自己舒服起来的办法。

所谓合理疏泄,就是允许孩子有情绪,发泄情绪的方法不影响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例如不会因为生气就咬人)、不影响主要活动(例如哭就跑上饭桌扔东西)。告诉孩子:我们做些什么让你感觉舒服一些。有些孩子需要抱着妈妈哭一下,有些孩子可以先练习去找到个放松的角落边哭边做一些让自己放松的事情,这里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需要和他所喜欢的方式来决定。避免说教、反复劝慰或者满足不合理要求来平复情绪。来信中,看到妈妈不断地在做这样的努力“不要管”,我想妈妈是在努力避免不合理的关注与干预的。


图源:pixabay


3.透过行动传达爱与接纳。

这里可以是在前面传达理解后安坐一旁的陪伴,也可以是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的拥抱,无声的行动常常更胜语言传达的信息。


4.在这些过程中,最重要和最难做到的是温和坚定的态度。

所谓温和坚定,就是保持语气、表情、语调、语速的平和稳定,传达给孩子安全稳定的情绪态度。


5.在面对情绪时,坚持界限仍然是重要的,“温和坚定”就是在一些规则上坚持。

在界限面前,孩子遭受拒绝和挫折,难免会有情绪,这个时候需要先使用前面的情绪管理策略应对情绪,透过行动来传递需要合作的内容,例如时间到了需要关电视,关了电视后孩子哭闹要开的时候应对情绪、坚持不再打开。避免说教、责罚、威胁的态度。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孩子有这样的情绪之时,

  • 是否有一些情况是需要急需解决的?

  • 是什么让情况变得更糟糕?

  • 能不能够让小小和妈妈陷入僵局之前能够有不一样的发展或者合作?


像妈妈提到的情形里面,小小慢慢地陷入了情绪中,妈妈也在坚持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已经让双方进入了拉锯的情况,那么可能的结果是:

  • 不能解决问题;

  • 引发情绪风暴;

  • 大家都陷入一个争执的困境。


图源:pixabay


期望提升1-3岁孩子的合作,转移注意力的办法常常能够帮助我们先解决问题。像这样:小小是想拉着妈妈走还是拉着爸爸走回家?在小小“转过注意力”选择好是拉妈妈还是拉爸爸之后,再由拉她的家人和她一起去捡起橡皮筋。

 

在应付这样的问题之余,还有需要思考的是:“她现在一岁五个月,我觉得脾气有变大的趋势”,“ 平静的时候,我们说的话她都会非常接受”,这些描述看起来,孩子是个容易与人合作的孩子,面对小小的情绪也会有着担心和困惑,很多家人遇到这些情况也会和妈妈一样。1岁多,孩子的自主意识慢慢发育,到6岁前他们常常以自己为中心,所以在遭受拒绝、被禁止、事情的发展变化和他们期待的不一致时都容易有情绪的波动,建议不妨从这些方面着手:


建议

  • 布置家庭环境,保证家居安全,减少干预的机会,给予更多的自主探索的空间。

  • 设立限制时不妨考虑这些因素:是不是会影响自己或者他人的安全?做的一些事情是不是会影响主要的社交活动的进行?

  • 对于必须禁止的行为,需要斩钉截铁地告诉:不可以…,语气表情态度温和坚定。同时尽可能用他可以行动的、替代的方式告诉他可以做的内容。像这样:不可以用这个刀(锐利的水果刀)切东西,你可以用这个到(切月饼的刀)来试试。

  • 需要孩子合作时,使用肯定的语句来让他知道做什么。试想一下,如果老板和我们说:明天去见客户,你不可以迟到,不可以背双肩包,不可以化这样的妆,不可以穿运动衣,不可以喷香水…我们知道怎么样做吗?如果这样说:明天去见个美国客户,需要穿正装,化个日常淡妆精神一些,戴个大方得体能放下资料的袋子,8点半准时到公司楼下等。哪个更容易理解与合作?所以,在希望取得合作时,尽可能用最简单的语句,如:球扔篮子里(替代球不能扔这里),停下来等等妈妈(替代不要跑那么快)。

  • 使用有限制的选择。希望孩子能够合作的目标很明确,但是可以由孩子自己决定方式或者过程的时候使用。说出目标,同时给予可以选择的方法来帮助合作。例如,“你是想先吃葡萄再洗澡,还是先洗澡再吃葡萄?”“你是想先喝奶再听故事,还是想先听故事再喝奶?”

  • 使用小幽默。例如妈妈希望小小能够做到“你捡起来给妈妈,妈妈就走”,如果孩子没有出现情绪时,或者在情绪平复后,这样说:“橡皮筋在说:小小、小小,帮我跳到你的手上”!


妈妈在来信中提到,常常会表扬小小,能够肯定孩子的努力是个很好的尝试。小小特别喜欢找青蛙,“你好棒啊,太棒了吧,一下就找到了,爸爸妈妈都没有看到”这里的表扬却与“好棒”、“好乖”有所不同。小小更喜欢的表扬里,有着实实在在的肯定和爸爸妈妈具体的感受,越是具体的表达传达了越多对她自己客观的肯定和了解。与其说表扬,不如说这样是鼓励。通过客观的反馈,让她更清楚和了解自己的能力。像这样:你能够很快地找到2只青蛙!你会和妈妈合作(你很乖)/你能够自己走到山上/你能用积木搭一个东西/你会翻书/你想办法让橡皮筋跳到了你的手上等等。


图源:pixabay


最后,“给她及时回应,就算我在吃饭,她只要喊我去,我也会跟她去她要去的地方”,很多家人也会常常误认为及时关爱和理解、回应孩子就是像这样的做法。诚然,及时理解和回应孩子的需要非常重要,但是照顾好自己、让孩子随着主流活动来去调整自己的需要、学习延时满足也是孩子社会适应的重要技能。假设我们需要上班或者如厕,我们不会因为孩子的需要就不去了。在这样的时候,不妨尝试前面说到的转移注意力、肯定的语句说明合作的建议,保证照顾自己或者不影响主流活动。像妈妈信里提到的这个例子,不妨尝试这样:妈妈知道小小叫,小小先吃两颗葡萄,妈妈吃完饭会过来和你一起玩。

 

希望这样的分析与建议都能给您带来帮助。祝愿合家开心平安!


顾莉萍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发育行为儿科硕士。擅长情绪行为问题;行为能力问题;重复刻板动作;日常儿童心理行为养育问题;常见的婴幼儿饮食养育咨询;儿童发育行为问题及家庭养育指导等。


END


为大家分享实在又实用的心理学,为你的心灵找到正确的疗愈之路。


怡禾心理重新开放树洞信箱啦,如果你有什么心里话或者心理疑惑,育儿路上遇到的难题,欢迎写信给我们。


怡禾心理每周会有一个心理小问答栏目来回答大家的问题,每个月会邀请资深心理咨询师回复一封读者的来信。


信箱地址:yaehermailbox@163.com   欢迎来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