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到来,为什么会有取之不尽的谣言?

黄贝尔 怡禾心理 2022-01-18

黄贝尔

澳大利亚女性心理治疗中心,澳大利亚联邦心理治疗协会认证临床心理治疗师。






谣言会把人们所恐惧的敌方军力增加一倍,正像回声会把一句话化成两句话一样。

——威廉·莎士比亚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这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大家都比较在乎并珍惜自己的生命;第二,一个人不可能在每个领域都成为专家。这两者一叠加,其实就给人们带来了莫名的焦虑:既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又欠缺专业的知识来武装自己。


就好像想开车找不到方向盘,想揽瓷器活手里没有精钢钻一样。当人们缺失一种“确定性”的时候,意识上是虚弱的,而如果此时若干条消息、新闻或建议从天而降,就好像几根突然出现的救命稻草一样,让人们感到了瞬息的“安全感”。


然而,谣言,就是这样出现和传播的。


图源 | pixabay


你真的相信“自己”吗?


可能不少人在小的时候都玩过这样一种游戏:大家排成一列,第一位想一句话(或一个姿势),然后扭头告诉后面的第二位(或表现这个姿势)。按顺序传到最后一位,结果发现,话或者姿势都变得面目全非。


这个关乎于谣言的小游戏看似很有趣,但实际上体现了社会上谣言传播的其中一些特质。例如信息在传播中的曲解,以及从中有人刻意扭曲信息等等。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这个游戏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几乎每一个传达信息的人,都会“坚信”自己的传达是精准的。而且,在这个游戏中,人们被安排站成一列,形成了一个临时的、有顺序的群体,而且被告知要把信息转达给后者——这又出现了两个特质:封闭性和义务性。


回归到现实,当谣言出现时,不同的人会对同一社会事件出现不一样的解读。加州大学的社会学家H. Taylor Buckner早在1965年就归纳了人们在面对谣言时可能采取的三种态度:评判(critical set)、不评判(uncritical set)或是传播(transmission  set)。但是就像上文提到的,由于人们往往缺乏评判谣言的专业知识,多数人的行为都倾向于后两者。


图源 | pixabay


谣言出现与传播的机制


互联网的出现,让传统的谣言传播模式出现了进化。从前谣言多以口耳相传,散播范围有限,且会随着时间逐渐淡化。网路谣言不仅即时快速且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同时可以携带文字、图像、影片等多媒体,使得网络谣言比起传统谣言有更“完整”的信息备注,也造成了网络谣言的散播情形愈加严重。


而对于谣言在传播中出现的变化,早在上世纪40年代Gordon Allport和Leo Postman就观察到,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会经历:

  • 删减(reduction)

  • 强调(accentuation)

  • 同化(assimilation)


这三个演变阶段,他们认为当信息开始传递时,大部分的细节在第一阶段中就被忽略,而信息的长度和形式在此阶段便大致成形。而在删减后的信息中,某些细节会特别被夸大。尤其是关于数字、行动、情绪的说明。最后在同化的阶段中,所有的细节都会融入某种特定的情节(例如与个人生活相关)中。


与很多人的想象不同,谣言的传播并不是滚雪球模式的(附加信息会越来越多)。相反,它像是一个逐渐被磨尖的利刃。当信息逐渐越来越收敛,并且直指人们心中的痛点时,它就能轻而易举地刺穿一道道心理防线。


图源 | pixabay


网络谣言的若干类型


网络谣言的基本类型大致可分为:


1. 恐怖型

指的是利用人们无知以及恐惧的心理作用来传播的谣言,例如:“大家小心,如果近期出现了xxxxxx症状,小心你已经感染了xxxxxx!”


2. 阴谋型

企图动摇人们对于某机构或组织的信心,或基于报复心态的谣言,例如:“这几张图片说明了一切”、“请转起来,让xxxxxx曝光于天下”


3. 教导型

通常是警告你最近有什么病毒(病症),并拿一些毫无根据的处方或方法来谋求点击率或传播率的谣言。例如:“一招就教你远离xxxxxx病毒!”


4. 怜悯型

通常出现在发生社会事件或自然灾害时的骗捐谣言。例如:“紧急,这才是正确的捐款途径!”


5. 贪心型

这类谣言往往容易在封闭的网络社区里流传(如微信群)。例如:“只要转三个群,就免费送你xxxxxx”。


图源 | pixabay


对抗谣言,自己可以做些什么?


审视自己的情绪

当你发现自己已经在传播谣言,或者由于谣言而产生情绪困扰时。可以多问自己几个问题。例如:我怎么了?我现在的感受是什么?我担心的人和事是什么?此时此刻我(家人)的情况是不是真的很糟?


请避免把这些想法放在心里,请把它们写下来,并暗示自己:为这些想法和情绪暂时找个地方寄存,让自己的有个更清晰的头脑去做该做的事情。同时,让你同时觉得有好几件事困扰的时候,请选出一件,并用最专注的精力完成它,再去碰其他事情。


寻找安全的知己

容易焦虑的人,其实即便是没有谣言,或者没有经历社会事件,也会在日常的人际关系中出现焦虑情绪。这一定程度上和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依附类型有关。当自己出现焦虑时,如果身边的人无法给予正向的响应或支持,那么请尽量看看身边是否有安全型人格的家人或朋友。


交流时,除了表达自己的感受外,同时可以告诉对方:其实只需要对方做个“积极聆听者(active listener)”就可以了。所积极聆听,就是能够共情、理解、包容倾诉者的感受,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方感受的过程。


接触靠谱的资源

如果发现社交网站或社交软件的信息让自己焦虑,或者伤害了自己。请坚决远离这些资源。例如退出某些社群,屏蔽某些网站、账号等等。另外可以通过谣言查证网站,来验证谣言的真伪,以及寻求可靠的信息来源。



参考资料


1.Allport, G. W. and L. J. Postman (1947). The psychology of rumor,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

2.Ambardekar, N. (2018, February 13). How Rumors and Gossip Can Actually Make You Sick.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ebmd.com/balance/health-rumors-gossip#1

3.Buckner, H. T. (1965). “A theory of rumor transmission,” 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9(1), 54-7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