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过“父母异化”的行为吗?我们来看看对孩子的影响
黄贝尔
澳大利亚女性心理治疗中心,澳大利亚联邦心理治疗协会认证临床心理治疗师。
“父母异化”,这个名词听起来有点骇人。仿佛父母双方或一方会变成外星人似的。如果大家知道这个词的英文写法——Parental Alienation——可能会觉得更加奇怪了。乍一看文字中确实出现了“外星人(alien)”这个词。那么它究竟是什么含义呢?
这个名词最早在上世纪80年代,由美国儿童心理学家Richard A. Gardner提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它指父母离异后,一方因为种种的私人因素(或自以为是的“为小孩好”),而试图离间孩子与另一位家长,甚至完全阻饶孩子与另一位家长的正常关系。近年,这个定义也被拓展到婚姻关系中,父母一方出于某种意图,利用手段或亲戚关系,让孩子疏远另一方的行为。
而且“父母异化”(又叫父母离间)的行为,有时不仅仅是父母其中一方的行为,甚至可能隔代发生,由祖辈去离间孩子与某一位家长之间的关系。这种心态与行为,也有另外一个名词,叫做“代理人家暴”。
图源 | pixabay
父母异化的具
体例子
情景示例
一位离异母亲说,原本爱妈妈的女儿,去完爸爸家回来后,变得对她很不尊重,而且有敌意。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奶奶特别疼孙子,经常问:你觉得爸爸好还是妈妈好?如果孩子与妈妈特别亲密,就会表现出不高兴的样子,并故意问:是不是不喜欢奶奶?
妻子与丈夫关系不好,于是只要是在孩子面前谈起孩子爸爸,出现的总是负面的语言。例如说他娶的不是自己,而是一部手机。
这些都是父母异化的实例。孩子在这样的经历中,会模仿采取异化行为的家长过度负面观点,并利用这些观点——好像那些观点就是他们自己的一样——然后用同样负面的思维开始针对另一方父母。这个过程,是不是有点像邪教信徒模彷邪教领导者的信念似的?很明显,孩子越年幼,就越容易受到这种有害行为的引导。
图源 | pixabay
父母异化的常
见手段和危害
学者们归纳出了常见的8种手段,这些手段经常出现在婚姻,以及离婚的双方之间。而且学者指出,父母异化的行为,不仅仅会对孩子造成巨大伤害,而且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伴侣/抚养人之间的暴力行为。
诋毁
这是最常见的手段,即一再对孩子或外界,用带有恶意的语气或形容词描述其中一方。
不间断的抱怨
用完全的好或完全的坏来看待一方家长,并把这种不公平的定义传达给孩子。
非黑即白的定义
用完全的好或完全的坏来看待一方家长,并把这种不公平的定义传达给孩子。
假性的独立思考
认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例如对另一方的看法)是经过缜密思考和推论的结果,实际上是一种偏见或臆想。
拉拢自己的拥护者
无论是非对错,只要有人支持自己的观点,就把他拉进自己的“队伍”,共同诋毁另一方。
缺乏愧疚感
对自己的离间行为感到理所当然,毫无愧疚感。
干预孩子的自主判断
当孩子有质疑时,立即打断甚至训斥孩子,并强化自己的观点。甚至让孩子重复自己说的话。
敌意扩散
除了对另一方有敌意以外,甚至把矛头指向另一方的亲朋好友或有关系的人,对这些人都怀有敌意。
图源 | pixabay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才会做出父母异化,或者说离间亲子关系这样的事情呢?有研究指出,一些善于使用上述手段的家长,通常在外界表现得很平和、冷静,甚至很有教养,所以他们的形象看起来更讨人喜欢,也导致了他们的话语和行为很有“说服力”。尤其是当他们控制了孩子的言行,使其和自己言行一致,他们的话就更显得可信。
善于离间关系的家长,自身存在人格障碍的几率其实也比较高,常见的包括了:
边缘型人格 —— 情绪过度反应、心态脆弱、极端化的思维、并有受害者心态。
自恋型人格 —— 偏执地认为自己的正确性,而忽略现实,无视孩子的感受。
反社会型人格 —— 对于说谎和伤害他人毫无罪恶感。
图源 | pixabay
父母异化的介
入和治疗
父母异化其实并不仅仅是一个涉及到精神健康的行为。它一定程度上还关乎于社会教育、社会价值观,甚至法律的完善性。
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是:
一位青春期的女孩,在父母离异后表现出对父亲强烈的抗拒,拒绝与父亲相见,甚至说父亲曾经性骚扰她。经调查发现这是母亲对女孩洗脑的结果,而这种假性记忆使得女孩产生了心理创伤,同时也严重伤害父亲。
在社会资源和心理健康资源比较完备的地区,除了必要的法律程序外,大部分治疗师对父母异化的治疗建议是:团聚。即让孩子和父母重新回到同一个生活轨道上,并且重新规划生活。如果是离异的,则应重新安排双方在亲子和养育上的时间、责任。如果还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则需要专注修正孩子(对被异化的一方家长)的认知,同时规范父母的行为。然后,让孩子与父母重新培养起温暖、信任的感觉。
除非一方家长对孩子有确实存在的暴力行为,否则每一位孩子都需要与父母双方维持良好的关系,以确保他们的自尊感、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正常发展。父母异化往往会将孩子洗脑,使其认为父母一方是全然的坏人,亲子关系被无情切割,孩子对家庭充满负能量。其实违反了先天上对于依附的需求,也会对身分认同、自尊、和未来亲密关系发展等产生巨大的破坏。
图源 | pixabay
本文的目的,并不是要把婚姻中(或者双方离异后)的矛盾,或者一些偶发的思维偏差给“灾难化”。毕竟当矛盾发生时,由于人们的自我防御意识,总会优先考虑自己的感受,并感觉到自己被对方伤害。关键是,很多时候当其中一方放任自己的情绪,并且拒绝任何形式的和解,或自我反思时,当事人的认知就容易逐渐滑向一个极端,进而陷入一个思维的怪圈和定势中,产生一种针对另一方的恶意。而这也是“异化”的开始。所以,看了这篇文章后,希望每个家长都能反思自己的行为,以及重新审视自身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力,用温暖、包容与信任来做为养育孩子的沃土。
参考文献
1.Baker, A. J., & Fine, P. (2008). Beyond the high road: Responding to 17 parental alienation strategies without compromising your morals or harming your child. Unpublished manuscript. http://www.amyjlbaker.com
2.Harman, J. J., Kruk, E., & Hines, D. A. (2018). Parental alienating behaviors: An unacknowledged form of family violenc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44(12), 1275.
3.Heitler, S. (2018, February 1). Parental Alienation Syndrome: What Is It, and Who Does It? | Psychology Today Australia. Retrieved from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au/blog/resolution-not-conflict/201802/parental-alienation-syndrome-what-is-it-and-who-does-it?amp
(可上下滑动查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