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给孩子的真的是“抗挫折能力”的教育吗?

王 馨 怡禾心理 2022-01-18

最近热议的天才花滑少女和她的虎妈的故事,让人感慨良多,看到比赛中因纯熟的花滑表演而脱颖而出的安香怡,不禁为之赞叹,但再读回文章看到她成长的过程又确实让人心疼。


在养育孩子的路上,我想很多爸爸妈妈都有着同样的纠结,我该不该给孩子挫折,让他在挫折中经历成长?又该不该让孩子面对挫折时狠心的坚持,让他收获成就呢?


其实这就要回到“抗挫折能力”的问题上,因为生活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关键是孩子能否具有与之相匹配的抗挫折能力。


图 源 | ssyer


一、抗挫折能力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


抗挫折能力(resilience),或称为“韧性”、“修复力”,“抗压能力”,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包括威胁到我们的功能、生存或者发展的各类困难),我们能够动态调整、成功适应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社会环境中保护性的因素和我们自身高反应性的生物系统之间多重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在经历困难和挫折时,我们自身会出现生理反应,同时还要外界环境提供支持,那我们就能够去调节和适应。


二、抗挫折能力是天生的吗?


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确实和他本身的个人特质有关,这是面对挫折时孩子所产生反应的基础,随访性的研究显示具有以下特质的孩子更容易具有良好的抗挫折能力:

  • 良好的智力和注意力

  • 成就动机高

  • 责任心强

  • 较低的压力反应

  • 积极的自我认识

    ......


但抗挫折能力也不完全是由以上特质所决定,孩子成长的环境也是同样重要的。


大量的研究已证实,健康的大脑结构发展受到孩子与其主要照顾者之间的需求—回应模式的影响。


当孩子始终能够从爸爸妈妈那里获得支持和适当的回应,他就能够更好的发展;但是当爸爸妈妈给与的支持不稳定或者反复中断,那身体会将这种“缺席”视为严重威胁,而出现应激反应,这种反应过度或者持续时间过长,就会成为“有毒”的压力,那这种亲子关系对于孩子来说本身可能就会成为一种挫折。


图 源 | ssyer


三、抗挫折能力是要给孩子设置挫折环境才能提升的吗?


很多时候我们总会有一个误解,认为孩子要经历困难、经历挫折才会产生抗挫折的能力,所以有的家长会刻意让孩子在雨雪中出外受冻,会让孩子去尝试和坚持那些高于自己能力很多倍的事情,或者让孩子摔跤、难受后不许哭,以此来给孩子提升抗挫折的能力,亦或者会认为以上的能力就是抗挫折能力的体现。


然而在成长过程中,孩子本身就是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只是很多时候我们用自己的思维和能力去定位和判断,认为那对孩子来说不算什么,根本就不是挫折。


比如上幼儿园对我们来说是顺其自然、理所应当的,但对孩子来说,入园意味着他要面临着和熟悉的家人、环境分开,到陌生的地方和陌生的老师相处。


他在幼儿园需要学会去遵守规则、照顾自己;有时还要学会去面对玩具被抢、不小心的磕磕碰碰等种种困难。比如面对孩子说怕黑、怕鬼,我们总会告诉孩子“没什么好怕的”、“你都那么大了有什么好怕的”,而不能去理解孩子在面对这些时就是很恐惧。


图 源 | ssyer


再比如孩子上一年级,开始学写字了,在我们看来这么简单的东西怎么教就是教不会,但是对孩子来说,他要学习握笔、控制笔,还要去学习从来不曾接触过的字和笔画笔顺,就是一件困难的事。


所以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他们都需要去面对成长给他们出的难题,其实都是挫折的体验。


并不是一定要把孩子置身于艰苦中,或者是让孩子提前去体验超前的压力才是挫折,而我们抗挫折的能力也是要从孩子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难题入手去帮助他提升的。


换个角度来看,如果家庭和父母本身就是孩子挫折的来源,比如压力性的养育环境,父母虐待、忽视、家庭矛盾、父母情绪调节不良,或者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不能理解和支持反而雪上加霜的打骂,这也是一种挫折的来源。


所以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不够不是我们给的压力不够大、设置的挫折不够,而是我们在孩子经历挫折时是否能够给孩子提供所需要的支持,和他一起抵抗住挫折,从挫折中走出来。


图 源 | ssyer


四、面对困难和挫折容易有情绪就是抗挫折能力差吗?


有些孩子一遇到点事就容易哼哼唧唧、哭泣、难过,也容易生气或者直接放弃,这样的孩子是不是就意味着他的抗挫折能力不足呢?


其实并不一定的,我们了解有些孩子天生就比较敏感,可能对环境中的声音、光线敏感,也可能对他人的脸色、语气敏感,这样的孩子在接受到外界刺激时也是容易产生情绪反应的,那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高敏感的孩子也自然容易产生情绪,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敏感的孩子也容易在积极的、支持性的环境中获得支持。所以孩子在困难中有情绪的表达,并不代表着他没有能力去克服这个困难,只是他需要我们爸爸妈妈在旁更多的帮助他去调节和疏导情绪,接纳和理解他的表达,然后再陪伴他去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所以其实生活中爸爸妈妈容易被孩子的情绪所迷惑,认为孩子太娇气,遇到事就放弃,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在过程中没能找到孩子的点,给他适当的回应,所以才容易被情绪所裹挟而难以继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向。


图 源 | ssyer


五、如何给与孩子面对挫折时的支持


1. 最基础的其实是稳固的亲子关系


爸爸妈妈或者是主要养育人能够和孩子建立稳定而坚实的关系,给孩子提供适当的回应,是对孩子抗挫折能力发展最关键的基础。


稳固的亲子关系能够在孩子需要时给他支持、帮助和安慰,也能够在孩子需要探索时给他鼓励、认可和相信,能够缓冲各类困难对孩子造成的影响,还可以帮助他们发展关键性的能力。


比如计划能力、自控能力等,让孩子能够对逆境做出适应性反应并茁壮成长。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要做到这种稳固而安全的亲子关系其实并不容易,因为这种稳固不仅仅是需要爸爸妈妈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更重要的还是要保持亲密和联结。


但有时候我们眼中孩子身上的一些“坏毛病”或者是上学后的各类学习和教育,会让我们把注意力都集中于去“矫正”孩子、要求孩子或者是去不断的跟上学习而教孩子,甚至可能还会去打骂孩子,所以不自觉中我们就会忽略和孩子保持亲密和情感上的联结,那孩子可能会听话也可能会害怕我们,但并不一定和我们亲密。


图 源 | ssyer


2. 适应性技能的培养和脚手架式的支持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需要各种的适应性的技能去在生活中支持孩子适应和发展。


比如上幼儿园,孩子需要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包括自己吃饭、上厕所、洗手、洗脸等,还需要有一定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懂得去和老师、同学沟通和交流。


此外,社交和社会适应能力也非常的重要,他需要懂得理解和遵守幼儿园的规则,去适应集体的生活,去跟随老师进行相关的活动和学习。


如果孩子具备了良好的和年龄以及环境需要所相符合的适应性技能,那孩子就能够更快的去应对环境中的困难,因此爸爸妈妈们需要去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一想孩子在一个环境中可能需要面对哪些困难、又需要哪些适应性的技能,孩子本身的能力和发展是否能够与之匹配,然后要适时的给孩子提供帮助和支持。


比如刚开始上幼儿园的孩子,由于年龄的发展以及既往社交经验的不足,他可能想和小朋友玩,但是又不太擅长交朋友以及与小朋友相处。


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通过一些蕴含社交故事的绘本,或者和孩子在家里通过角色扮演的游戏,教给孩子一些社交技巧,让孩子先对社交有可模仿的经验。


图 源 | ssyer


然后在生活中多创造孩子和同龄孩子相处,并且在他们玩的过程中适时的在孩子有困难时提供帮助,那一点点的积累起来,孩子在社交方面的适应性能力才会得以提升,就能够支持他在幼儿园去适应。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个孩子的能力是多维的,包括体格运动能力、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社交能力、自理能力等,这些能力是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所以给孩子的适应性技能的支持是需要从多个方面去考虑的。


3. 共情性的理解和回应


共情其实就是感同身受,对孩子的情绪、体验和感受去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要做到对孩子共情性的理解和回应非常的不容易,需要我们自己提高对孩子情绪的感受能力,并且去接纳他的情绪,然后再从言语和情感上回应。


比如孩子比赛输了,很难过,这个时候我们可能更多的会去鼓励孩子“没事的,下次我们再继续努力”、“妈妈相信你下次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在妈妈眼中你就是第一名”。


图 源 | ssyer


鼓励诚然重要,但是试想一下,如果是你自己比赛输了,你此时的心情如何、感受如何、想法如何,你会感到失落和难过,会去想自己中间哪里没有做好,也会想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些情绪和想法是无法即刻消失的,这时候就想大哭一场、就想难过一下。


所以如果在这个时候我们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和感受,我们就能体会到孩子当下的心情,就能给与孩子共情性的理解和回应,让孩子去释放ta的情绪,陪伴孩子去总结经验和调整,让孩子在挫折和困难中去寻找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就能从挫折中成长起来。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共情性的理解和回应不是只在孩子有挫折时给与,更需要的是在日常中孩子有情绪时都适时给与回应,这也是增进亲密的亲子关系的重要方法。


图 源 | ssyer


4. 合理和恰当的预期


曾经接诊过一个不愿上学的孩子,就诊时哭诉妈妈要求一定要每次都考100分,就是因为有一次考了95分,ta就感觉到难以承受而拒绝上学。


其实对孩子有高的要求是无可非议的,但是“高要求”本身就是有个体差异的,我们要结合孩子本身的情况给孩子设置适当的目标,也要给孩子留出可以努力和进步的空间,那孩子才能够去体验成功和收获,这种成功和收获本身就可以驱动孩子去学习和进步。


如果要求超过孩子的范围或者没有空间,孩子就会没办法去体验成功,也没办法去容忍失败。


图 源 | ssyer


抗挫折能力并不是把孩子放进挫折中让孩子自然生成的,而是需要我们在孩子一次次置身挫折时去看到孩子的困难,并且去理解和支持的,这是没有捷径的过程,但有了爸爸妈妈的陪伴,相信孩子们总会独立和坚强的长大。


参考文献

The National Scientific Council on the Developing Child. Supportive Relationships and Active Skill-Building Strengthen the Foundations of Resilience: working paper 13


相关阅读

“挫折教育”过时了!别让“试炼” 成为孩子的“毒药”

孩子输不起怎么办?


王 馨

中山大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在读博士,从事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和儿童保健相关工作。


长按二维码,可咨询医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