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的世界因为新冠病毒改变了什么 ?

李晓苗 怡禾心理 2022-01-18

《致加西亚的信》的作者阿尔伯特·哈伯德(Elbert Hubbard)说过:

“生活不过是糟糕的事情接踵而至。”

Life is just one damned thing after another.







回顾我们的个人史、家族史、世界史、乃至人类进化史,可曾有一个时期人们的生活是毫无挑战、完美无缺的?或许,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曾在人生的某一个时刻不禁感慨:平安,太难!而在2020,因为新冠病毒的猖狂,万家灯火的独守,竟成了我们齐心协力的常态。


现实与情绪

的危机


孤独,调整了时差,从曾经的“悄悄在夜幕中降临”,一下子挪入了我们的日常。


饮食,从从前的“一日三餐”,进化成了随时随地。


减少了出行,增加了居家体重;丢失了睡眠,灌入了焦虑、愤怒和哀伤。


夫妻间的争吵,从谁来洗碗,到你是不是又没好好洗手。


这些由小小病毒所带来的天翻地覆,不知道你还在承受着哪些?


图 源 | pixabay


01

生活方式病毒说了算?


一件事情对我们的影响,往往可以从我们为此事件做出的种种改变中判断出来。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越大,一般就意味着事件的影响程度也越大。


新冠病毒就像一次地震,重塑了我们在危机阶段乃至危机过后的生活方式。


一天出了几次门,洗了几次手,换了几次衣服,都随着病毒的来去而不断发生着变化。车水马龙的街道,闲暇时光的去处,也都似乎只能看着病毒的脸色行事。


少了聚会的欢畅,多了对网络上每天不断变化数字的警觉。阳光明媚,却只是从窗内欣赏。而即使病毒逐渐消退,那些已经由病毒带给每个人每个家庭不同程度的身体和心理的伤害,也可能久久不能平复。


失去亲人的,餐桌上多了一副空碗筷;失去工作的,坐在家里,体验着从未有过的迷茫和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因为病毒失去健康或又恢复健康的,思量着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应对他人的询问。


当你用笔写下病毒前和病毒后的生活对比时,就能够清晰地看到病毒对你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02

情绪上的五味杂陈


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情绪也随着信息不断地爆炸。很多人把情绪反应比喻成我们生活中的风向标,这是因为每一种情绪的背后都隐藏着它特有的讯号,提示我们要留意环境和内心的变化。


焦  虑

焦虑,通常来讲是对即将来临的危险的提示性反应,帮助人们提高警觉,以最大化的降低危险。


抑  郁

从进化的角度,可以有效地帮助有机体在环境资源缺失的情况下节省能量,并企图通过循环往复地思考(思维反刍)找到有效的资源。


愤  怒

产生于我们身体或心理的界限受到侵害之时,它提示着我们需要做出适当的反应以维护自己的权益和界限。


哀  伤

暗含着人与人内心深层的联结与依恋,在寻求爱与体验丧失的过程中渐渐探索我们内在的情感渴望。


在新冠病毒的笼罩下,人们的生命、日常、经济、家庭、社交、娱乐等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威胁,我们的情绪也随之而起,提醒着我们需要不断做出适当地调整以保护自己和家人。


图 源 | ssyer


03

人们到底能不能够相互理解?


很多人理智上能够明白,情感上却不能够理解,为什么同样是人,是一个民族,一个家庭,大家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都如此地不一样。


新冠病毒的出现,更是大大地加剧了我们的怀疑。


面对病毒,有的人严格遵循洗手、消毒、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的程序,有的人却不以为然,甚至故意逆流而行;有的人希望倾诉、交流病毒带来的影响;有的人却更喜欢独处,有关病毒的话题一概回避不谈。


在家庭中,高焦虑和低焦虑的伴侣总感觉沟通不畅,一方不能理解另一方为什么每天都惴惴不安,另一方也不能理解对方为什么毫不在乎。


网络上,对同样一个事件的众说纷纭让大家对“到底什么才是对的”产生了彻头彻尾的怀疑。想法上的不一致,行为上的不一致,情绪上的不一致,导致了争吵,各自的期待都不能够被满足。


当激烈的情绪超出了理智可以控制的界限,就更会口不择言,反而加剧了原本的矛盾。


渐渐地,我们了解到,他人的一言一行并不会完全受到我们的控制,而我们,也不可能完全遵从他人的意愿。对他人的失望,对自己的挫败,对人与人之间是否真的能够相互理解的怀疑,油然而生。


04

人生价值的失控感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们存在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新冠病毒的侵扰,直接或间接地撼动了所有这五个层级。


因为病毒,人们不得不重新考虑衣食住行。生活本身的艰辛与不易和个体生命的渺小和脆弱交织在一起,成为了对人类无所不能的神话的极度挑战。


人们可供选择的应对方式,诸如洗手和隔离,也挑战了我们对“勇往直前”的认知。


在隐形的“强大”病毒和暂时有限的应对方式之间,人们很容易产生对生命无常的失落以及对自我和人生价值的怀疑:即便我们有三头六臂,也不能跨越天灾,无法阻挡亲人的离世。


如此弱小的我们,意义何在?


图 源 | pixabay


危机中的转化


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指的是能力不足的人反而更容易产生过高的自我评价,而当我们知道的越多,反而更容易陷入绝望的低谷。


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无知的时候,往往会沉浸在一种虚幻的自信中,比较容易快乐。


而因为新冠病毒,因为我们对灾难、对人生苦短的更深入的理解,很多人会渐渐变得消沉,了解到即使再强大的人类,也会有难以胜天的苦难。然而,难道知识的增长,对人生苦难的更加了解,就只是为了让我们陷入这绝望的低谷吗?在这低谷的背后,是否还有生机?


《当下的力量》一书的作者埃克哈特·托利(Eckhart Tolle)讲过,每一部你看过的电影,归根究底都隐藏着一些挫折。



而一部好的电影,是在主人公的生活被挫折打乱了之后,如何在挫折中变生出内心的成长。


而一部坏的电影,往往只是外部世界又起了变化,坏人被抓起来了,却并没有能够看到主人公的内在转变。


如果我们把新冠病毒比喻成一部以你为主角的人生影片,影片持续到现在,问问自己,你是否在新冠病毒的来去之下,成长和超越了过去的自己?


05

“我变得更有办法”


我们来列一个表格,左边一列为新冠病毒前,右边一列为新冠病毒后。


然后我们来评估一下新冠前后我们在哪些方面竟然有了进步。


比如,新冠前我不太会做饭,新冠后厨艺大涨。又比如,新冠前我并不知道锻炼身体的重要性,新冠后因为出门的机会减少,我反而在家里更多地进行了锻炼。或者,新冠前我不知道我的工作大部分都可以通过网络完成,新冠后我非常适应了网络工作的模式;新冠前我忙忙碌碌只为别人,新冠后我静下来一个人反而更能够照顾自己等等。


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工作情况和个人需要,都会或多或少地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由于新冠病毒的挑战,竟然“进化”了不少。


图 源 | pixabay


06

“我面对了自己的恐惧”


经验性回避(Experiential avoidance)指的是人们企图逃避自己不想要的想法、情绪、记忆、身体感受和其他内在体验,即使这么做往往会给人们带来更加长期和负面的影响。


我们人生的各种体验、情绪,就好像是我们的影子一样,越想逃避,我们就越是发现它们紧紧跟随。


于是,人们因为赶不走焦虑,反而变得更焦虑;因为赶不走抑郁,而变得更抑郁;因为赶不走愤怒,而对人对己变得更加愤怒。


然而,当我们回过头来面对并接纳所发生的一切,就会发现,面对之后,焦虑减少了;哭过之后,悲伤减轻了;表达之后,愤怒走开了。


在漫长的生命进化中,生物习得了“战斗-逃跑-木僵”反应,或是打败猛虎,或是夺路而逃,或是僵住装死。


这些生物本能的反应本身并没有对错,重要的是在不同的情境下哪种方式更加有效。


面对负面情绪的猛虎,如果你一直在逃跑,或者装作不以为意或压抑,却发现这些方法并没有效果的时候,不妨试一试,直面自己的情绪,化“虎”为“猫”。


07

“我找到了支持的力量”


当一个人风调雨顺、事事顺心的时候,很容易变得骄傲自满,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这时候,人们也往往更容易忽略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认为他们也“没那么重要”。


然而,危机的出现,让我们重新审视了亲情、友情、和爱情。居家隔离的孤独感,和一些人只能吃吃喝喝而无法交心的失落感,只顾忙于工作而疏于关心家人的遗憾,都被新冠病毒在不知不觉中放大了许多倍。


于是,我们开始变得更加积极主动,不仅仅是学会了我们可以主动寻求别人对我们的关心,同时也学会了为家人、朋友、甚至是为陌生人提供温暖与帮助。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平衡着索取和付出的天平,又从付出中,明白了我们之所以手有玫瑰可赠,是因为我们的背后有着强大的亲情、友情、爱情、和社会或有形或无形的支持力量。同时,我们也在这手有余香中,体验到了自我的力量。


08

“我决定过更有意义的生活”


新冠病毒的来访,给了每个人一张生活的考卷,让我们在上面回答,什么是我生活的意义。


换言之,我们这么努力地生活,应对危机,到底图个啥?


生活有时候就像一年四季,春日的风和日丽,夏日的百花争艳,秋日的硕果累累,冬日的寒风凛冽。


即便你生于春日,长于夏日,常年硕果累累,却也免不了偶尔的冷风来袭。


新冠病毒对每个人的影响有着不同的严重程度。它可能是清风、可能是严寒、可能是小雪、也可能是一场巨大的暴风雪,卷走了你经年努力建成的美好家园。


图 源 | pixabay


花开花落,潮涨潮汐,在这些外在事物的表面,你有没有想过,新冠病毒并没有能够带走的你的价值,还有哪些?你的坚强?你的勇敢?你的乐观?你的善良?你的百折不挠?你的宽以待人?你的自立?你的幽默?你对人对己的信任?你对美好生活的持续向往?你内心的平和?你对生命的敬畏?


是的,这些都可能是你生活的意义。新冠病毒猖狂的背后你仍然能够留下的,就是无论任何灾难都卷不走的,你内心的财富!


参考文献

Greenberg, L. S. (2015). Emotion-focused therapy: Coaching clients to work through their feelings.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Hayes, S. C., Strosahl, K. D., & Wilson, K. G. (2011).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The process and practice of mindful change. Guilford Press.

Mental health and psychosocial considerations during the COVID-19 outbreak.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docs/default-source/coronaviruse/mental-health-considerations.pdf

Ask the experts: Mental health and wellnes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Retrieved from: https://www.mentalhealthcommission.ca/English/ask-experts-mental-health-and-wellness-during-covid-19-pandemic

The working mind COVID-19 Self-care & Resilience Guide. Retrieved from: https://theworkingmind.ca/sites/default/files/twm_self-care-resilience-guide.pdf


(可上下滑动查看)


李晓苗

临床心理学博士,加拿大艾伯塔省注册心理学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