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舍己“就”人——你的爱为何那么卑微?

黄贝尔 怡禾心理 2022-01-18

曾经有一位男士这样回顾了自己十多年前的恋爱经历。那时两人异地恋,每次想见面,总是男生坐3个小时的高铁去另一个城市看望女生。


有一次他希望女生过来看看自己,却遭到了拒绝:“一直都是你过来,为什么要我过去?” 可想而知这段感情最后的结局并不是太好。


然而,最让这位男士刻骨铭心的,并不是这位女生,而是自己在这段感情中那些殚精竭虑的付出。


图 源 | ssyer


01


舍己“就”人的一方



这位男士在年轻的时候,为什么会以一种持之以恒的态度,单方面地向女友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呢?


可能很多人会想:那是因为他觉得付出就会有回报啊,这样就可以留住女友的心啊。


人们对于“付出——回报”之间的关系,通常会存在一个理性期望。


比如用功读书,人们会期望在下一场考试中有个好成绩;或者努力工作,期望在年底换一部好车等等。


然而在上面那段关系中,男方究竟有没有一个具体的期望呢?也许在不断的付出中,男方的期望也在不停地摇摆,甚至说从一开始,期望就是模糊的。


在很多案例中,不难看到有些人在一段关系中,处于一种“持续付出”的状态。


不得不说,这种行为,在对方眼里,可能已经成为了习得性的接纳;而在自己身上,也成为了一种习得性的付出。


这就是心理学中常说的「登门槛心理效应」。


Tips


美国心理学家弗里德曼指出:如直接向一个人提出不合理请求,通常会遭到拒绝。但是人们通常不会拒绝一些微小的要求。


但是当人们逐渐接纳这些微小请求,就会构建起一种自我形象,以及认知上的不协调。当自己想从中抽身时,就变得很困难,从而形成了一种惯性的付出。


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在比较亲密的关系中,往往有人深陷这种「舍己“就”人」的状态中不可自拔,而自己又痛苦万分的状态。


  • 婚姻:老公喜欢呼朋唤友,在家的时间越来越少。自己不断为家庭付出却总是无法换来老公在家的时间多一点。

  • 婆媳:婆家持续性地向自己索取,而家里又有一个愚孝的老公。自己的收入不断在补贴婆家的开销,却没有人认可自己的行为。

  • 职场:同事总以“请教”为借口,让自己帮她完成一些琐碎的事情。久而久之,这些工作变成了自己本职工作的一部分。


图 源 | ssyer


02


舍己“就”人的成因



上面提到了心理学家弗里德曼指出的一种微妙心态。其实当一个人不断为他人付出时,自己并不一定有着很明确的期望,但是同时构建了一种自我的形象,或者说自我的存在感。


这种自我形象,是在不断向对方付出的行为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也就是说,付出方和接纳方之间,其实有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付出方可能存在以下几种心态:


  • 1)“我不信任你,你办事哪里有我办事牢靠?还是我来吧!”

  • 2)“我不这么做,别人会怎么想?做了别人就会认可我多一些。”

  • 3)“我付出了,对方就会服软,对方就要听我的!”

  • 4)“我也不知道怎么样才能让Ta开心/满意,多做一些事情Ta总能看到吧。”


不得不说,这些思维模式很可能都是从原生家庭中慢慢形成的。


比如小时候自己有情绪,家人是直接给你零食和玩具来安抚你,但不会通过共情、安抚的方式来平和你的情绪。


那么在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当对方出现情绪了,自己可能也会用做家务、带孩子等等方式让对方开心起来,但是对方的情绪还是没有解决。


图 源 | ssyer


也有可能源自于童年时家人与外部社会关系相处的模式。


例如在生活的某个阶段,自己的家庭在社群中处于“劣势”,比方说刚刚从外乡搬到一个新的城市,家长可能会拿出一些妥协或讨好的姿态去处好邻里关系,孩子也会耳濡目染,认为这是解决矛盾的必要手段。


最后,还有一种情况是“假想的罪恶感”。有些人不断付出,看起来他们好像总是在受委屈,但实际上他们内心会假想:“对方受了我这么多好处,内心难道不会愧疚,难道不会有罪恶感吗?”


于是会凭借着这种假想的罪恶感,来认为对方理所当然应该对自己好。


03


学会索取,告别卑微



无论是亲密关系,还是普通的人际关系,都不应该令一个人变得卑微。


在一段关系里面,一个人的自我形象首先应该依赖于自己内心的价值和认知。


生气的时候,自己的内心会呐喊;伤心的时候,自己的内心也在哭泣。


但是,如果每一个行为动作都要先考虑眼前的人,那个体形象就会逐渐湮灭——换言之,你在对方心目中根本没有留存下任何地位。


图 源 | ssyer


如果在对方心中没有地位,那么何谈尊重,何谈爱情,何谈共赢呢?所以至少要做好以下三点,才能让自己不再爱得卑微:


1. 不断审视自己内心的需求和情绪


在不断付出的同时,即便自己未必有一个明确的需求(例如在特定事情内要获得多少回报),也要不断审视、不断量化自己内心的能量。


例如:我是不是累了?我是不是生气了?对方真的需要这些吗?我给自己留了多少时间和力气?等等。


2. 学会索取和界限


要记住,这个世界上自己并不是最能干的人,对方可能也很有能耐。自己的不断付出,除了讨好之外,是不是也禁锢了对方施展自己能量的机会?


学会索取,学会让对方表现自己,同时,在自己和对方同时施展“才华”的时候,彼此之间也要有明确的界限。


3. 不必担心争执


有人会觉得,一直以来自己都在习惯性付出,突然有一天要索取了,对方会不会出现反感、愤怒或抗争?


其实即便出现争执,也是两人量化彼此关系的好时机。与其两人稀里糊涂地愿打愿挨,还不如明明白白地争执一次,理清关系,各司其职。


图 源 | ssyer


不想在关系中成为最卑微的那一个,就请刹住舍己“就”人的车,别再透支自己的爱。


参考文献

1.Chambers, D. (2012). A sociology of family life. Polity.

2.Lopez, H., & Servén, L. (2006). A normal relationship? Poverty, growth, and inequality. The World Bank.


相关阅读

当我拒绝别人时,怎么还会特别内疚?

你是传说中的讨好型“人格”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