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爸爸妈妈,我的抑郁你看到了吗?

马信诚 怡禾心理 2022-01-18

9月11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卫健委的方案,让我们看到对于青年人心理健康的关顾考虑。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认青少年人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性。


在心理诊所中我们几乎每天会和青少年咨询。他们当中有抑郁症、焦虑症,甚至尝试自残自杀。


图 源 | pexels


青少年工作中,有家长参与的会事半功倍很多。我们在得到青少年的同意后,会和父母做一些交流,甚至家庭工作。


其中家长很多时候会提出一个很大的疑惑,他们说:“马先生,我们家境也不错,孩子不愁穿不愁喝的,我们对他也没有过多的要求,只是希望他好好学习,甚至成绩也不太强求了,基本上可以就行了,我真不明白孩子怎么就得了抑郁症了?”“衣带渐宽虽不悔,奈何伊人总憔悴?”


咨询室里的差异


一般来说,父母对孩子自身以及所处环境的判断,有客观的一面,也有主观的一面。


比如说,孩子可能有学习的压力,社交上比较孤立,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生活作息不够健康等等。


但是很多时候,父母比较常见的问题是有点灯下黑,往往看不见或不能充份把握孩子的主观/主体感受,过多过急地聚焦在解决问题上,而往往忽略了孩子自身的主体感受。

如:父母对年轻人的客观环境因素描述,大多会是“打游戏打得太晚了,睡得不好,早上就精神不振,不能正常学习了。”


但是对孩子的主观感受,父母们往往会以一个外在评论的方式去思考:

“这孩子就是不成熟、不够坚强,不能面对困难,不够自律....” 

“他应该调整好心情,努力上学,不要打太多电脑,不要那么散漫......(此处省略一万字)”。


通常父母讲到这里的时候,孩子经常会殷切的看着父母,或者偷偷瞄着父母,开始转向去身体挪得远离父母,背过身后,或翻白眼生气,激烈一点的,可能愤然反唇相驳或落泪。


图 源 | pexels


那一刻父母觉得他们在努力阐述事实,但孩子觉得自己被父母批评贬低,或者觉得自己够不上父母的标准。虽同在咨询室中,相距不过1-2米,心理上却有时是咫尺千里。


对父母比较顺从的孩子,通常会表现得很低落,但仍期待着能满足父母,和父母连接:

“我想做,但是我做不来。”

“我很害怕,我觉得你跟爸爸就是一直在骂我。”


自我形象再低点,抑郁状态严重些的,可能就一言不发,只在落泪。


有些自我比较强大一点的,可能会反讽说:“是是是,都是我的错。”反击一下父母减轻自责,但对父母过份聚焦在自己有问题,甚至认为自己是问题的失落不被看见之怨怼言溢于表:“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此以后,父母再问便多数是:

“不知,没事,没什么好说的。”


这个时候有些家长会说:

“你学得那么差,你教我怎么能够不生气了?” 

“我们要你好好学习要求过分了吗?我要求你这有什么不对吗?”

 “我是说我们没有骂你呀,我只想帮你呀。”

也有些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在这刻,父母们的焦点,往往聚焦在解决问题,而看不到孩子的心理状态和对自己的情感需求了。


图 源 | pexels


我们常常听到要共情(empathy)孩子这个说法,说要去理解体察孩子的心理,很多家长也努力尝试,但因为无人指导,只能以字面意思去理解,始终不得要领,难以使孩子有被深刻理解,有共鸣之感。能不能从外围客观分析,并深化到心领神会孩子的主体感受,是产生共鸣,搭建情感连接的关键。


咨询师的解读


抑郁症的治疗大师贝克的研究发现:

1. 当一个人自我形象低落;

2. 他对这个世界和他人的看法比较悲观;

3. 他对未来比较无望,患抑郁症机率就比较大。


这个就是临床心理学中有名的抑郁症认知三要素(cognitive triad of depression)


一个人的自我形象,其实是跟我们身边人的回馈是息息相关的。人们其实部分是通过外界的反馈去认识自己的。


孩子的自我认知,很大一部分就是来自父母对自己各种的反馈。如果孩子整天觉得被父母批评的话,他的自我形象就很难好起来。


图 源 | pexels


当代的父母们,也在或多或少地学会减少对孩子的直接批评。但是实际上,父母心里可能对孩子是很失望的。


不过碍于孩子有抑郁症,甚至有自杀自残的举动,父母投鼠忌器,嘴巴上不敢说了,说只要你开心,我都能接受。


这句话对大多数孩子会有一定的帮助,使孩子安心很多。但对比较敏感的孩子,可能还不够,因为他们能敏锐的感觉到,自己始终够不上父母心目中理想孩子形象,所以他们会一直难以建立良好的自我感。


“我爸我妈都觉得我不行,我要能好到哪里去?”


图 源 | pexels


心理治疗的个人工作层面会帮助孩子学会哪怕在别人不认可的时候还是能够稳定自我,保持自我价值感和信心,增强生活的能力。


在家庭工作层面,如果父母能够学习去看见孩子的主体感受,去接纳和发现孩子的独特性,学习以孩子的自我认知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话,对于促进孩子的自我接纳、自我肯定,和提高孩子真正的发自内在的自我提升的意愿会有很大的帮助。


而且在这个过程里面,也会促进孩子对他人和这个世界会对他怀有善意的信心,从而让认知抑郁三要素中的自我感,和他人及世界观同时改善。


要看到孩子的独特性,父母要能够面对和处理自己对孩子多年来的理想形象期待不能实现的失落感,其实这对父母来讲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图 源 | pexels


因为对一些家庭,这不单只是父母自己多年的期待要调整,甚至有可能是寄托了家族里面两三代人的期待和情感投注。


要对这点抽刀断水,说着容易做着难。但是一旦做到了,很多父母会惊讶的发现,孩子往往有他们平日不太注意到的特点长处,而且相处互动会更亲近。


借着防治青少年抑郁症,很多时,可以让一家人的心拉近。


相关阅读

《孩子抑郁了,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为什么搂搂抱抱对你的孩子如此重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