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能逆风翻盘吗?我们来谈谈“逆商”
不得不承认,今年在媒体上曝光的负面事件,相对于往年似乎会更加频繁一些。尤其是关乎于孩子和青少年的话题,不乏充斥着欺凌、抑郁、暴力、自杀等关键词。
在大家触目惊心的同时,也会产生很多疑问和争论,比如:究竟是这个社会和家庭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忽视,让他们更加焦虑和脆弱了?还是社会和家庭给予的资源过于丰富,反而导致了孩子们恃宠而骄,或者薄志弱行?
图 源 | ssyer
现在很多面向孩子的教育和培训,除了强调智商,还会引入情商,甚至财商。近期似乎还有个新名词被引入,叫做“逆商”。
虽然说这个词看起来有点拼凑的感觉,但其实背后的核心思想,却是心理学一直在研究的话题:复原力。
复原力是怎么
被定义的
无论是来自于大环境的不可抗力,例如今年的疫情;还是生活中偶然的无奈,例如被别人误解或批评,这些都属于生活中的负面事件。
大家希望生活中没有负面事件吗?当这种想法一旦产生,心里面的失落感可能会更加强烈——是的,生活的本质就是起伏的波浪,负面事件的发生概率永远存在。
图 源 | ssyer
但是,这里有个很微妙的点,所谓的“负面事件”,真的从头到尾都是绝对负面的吗?
从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说起:
有一天去健身房,开始了常规的健身训练,比如上跑步机。正在跑着忽然发现今天的状态很不好,脑袋有点眩晕感,人也感觉有点乏力。这时,大家的大脑里会怎么判断这个事件呢?
很明显,这并不是一个负面事件——它充其量就是一个身体的感知。
但这个时候,人们的思考和应对方式就产生了分化:有人停下来做放松运动,并决定让自己好好休息一天。但有的人却开始埋怨,认为自己的眩晕是昨晚与家人发生争吵导致的,进而开始回想当时的不愉快气氛。
图 源 | ssyer
面对压力事件,是否能够选择正确的应对技巧,并让事件或局面的发展对自己最有力,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一个人的“复原力”。
这个词的英文是:resilience。从个人角度来看,我认为这个词的最佳翻译为:“韧力”。很多媒体和书本把它翻译为复原力——显得更加通俗易懂。所以它的定义是:
面对导致自身心理压力的社会、家庭、生理或环境事件,以及它们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一个人凸显出的应对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
复原力为何
要从娃娃抓起
其实从上文那个例子就可以看出,即便是面对这些最微不足道的所谓“压力事件”,诸如手指割破了、饭忘了做、家人没回你的短信、被人误解了、钱包掉了……每个人的认知都是不一样的。
很有意思的是,如果有机会让这些人彼此产生对话,他们往往无法理解对方为什么会对某件事产生如此大的情绪反应——或者为什么有人对这么一件事毫无反应。就上面的健身房事件,也许他们的对话是这样的:
哎,头晕嘛,休息一下就好啦。
喂!你知不知道我为什么头晕啊?昨天晚上我和老公吵到凌晨两点啊。
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每个人发展出的“认知能力”存在很大的不同。认知能力是每个人从婴儿开始,在原生家庭,尤其是父母的照料下,发展出的对周边世界的感知、思考、规划和反应能力。
图 源 | ssyer
“依附理论”大家都不陌生,根据约翰鲍比的理论,宝宝一出生就会去依赖身边的亲人(尤其是父母),从而使自己免受伤害,并由此发展出探索世界的能力。
根据依附理论,哈珊和薛佛两位心理学家认为,长大成人后我们和他人互动的方式,就是婴幼儿时期和父母互动关系的延伸。那么,从“互动”这个词我们可以分析出来,当宝宝遇到压力事件后,父母是怎么响应宝宝的,宝宝也就逐渐学会了如何去理解并处理这个压力事件。
看了下面这两个例子,也许大家会更加清晰:
场景一
宝宝把汤洒在了手机上。家人有点惊慌失措,但重点是把桌子清干净,看看手机有没有损坏,以及给宝宝换上新衣服。
但没有人在意宝宝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受到惊吓,所有的事情办完了,事情也就过去了。
宝宝在这件事当中,感受到了什么呢?他也许会认为:其实“外部”的事件才是最重要的,比如手机、衣服。而自己的感受其实并不重要——因为没有人在意过。
场景二
孩子想去同学家留宿一晚。家长问他为什么要留宿呢?
孩子说:因为他是我的好朋友啊,我想天天和他在一起。
这时家长说:有这样的友谊,真的很难得哦。那么你知不知道对方的家庭情况呢?比如家里有没有老人、病人?第二天如果要爸爸去接你,爸爸是不是已经有其他安排了呢?我们不如这个周末,约你朋友出来,一起去游乐场,你看行不行?
在这个例子中,孩子的需求首先得到了肯定。进而家长给出了自己的分析,孩子也从中学到了换位思考,并且知道了可以用灵活多变的方案满足同样的需求。
图 源 | ssyer
构建复原力
的模型和技巧
既然我们知道了良好的依附关系是培养复原力的基础之一,那么是否还要满足其他条件呢?
圣克拉拉大学的教授伯恩斯和她的学生们构建了一个“复原力三角模型”。她们指出,除了安全的依附关系占据了一个角外,还需要留意“执行功能训练”和“压力管理技巧”。
“执行功能训练”
“执行功能训练”指的培养孩子解读信息、集中注意力、面对困难、及时转换思维模式的能力。
例如,当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怎么帮助他去解读这个困难,从这个困难中是否能够理解出自己擅长的地方,或者找到其他方法去突破?
图 源 | ssyer
“压力管理技巧”
“压力管理技巧”则更倾向于去帮助去感知和理解自己的情绪。例如此刻的情绪是低落、愤怒、焦虑,还是慌张?
然后,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一起来完成一些压力管理的训练。例如自我表达、呼吸练习,甚至正念静坐等等。
在短短的文章里面,我们不可能尽数列出每一个具体的技巧。但是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个人生导师,说出口的每一句话,往往都会微妙而深刻地影响着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感知。
这里分享给大家也许可以在育儿中经常用到的8句话,帮助大家从亲子交互中培养孩子的复原力:
“别着急,我们先休息一下。”——让孩子理解到,事情不需要急于求成,可以暂停、可以等待、可以休息。
“有没有对谁说过这件事?想对爸爸/妈妈说说吗?”——让孩子知道,有人愿意聆听和帮助ta。
“哎呀,好像有点小麻烦,但是我们一定可以克服的!”——让孩子知道,随时随地都有希望。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补偿?这样下次就不会再犯错了。”——让孩子理解,责任感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等等,别着急,先观察一下再说。”——让孩子不要急于判断,先观察,后理解,再行动。
“虽然这个事情没做好,但不会影响我们今天/明天的计划哦!”——让孩子明白,任何事情没有做好,都不代表着世界末日。
“你是对的,不过我们还要再考虑另一点……”——让孩子懂得换位思考,以及灵活变通。
“那么你(我们)下一步该做什么?”——让孩子知道,只有行动才能解决问题。
图 源 | ssyer
所以,当生活中的事件,触发了孩子的负面情绪,或者负面行为,未必ta只是“任性”,也许仅仅是由于缺乏了“韧性”。
参考资料
Diamond, J., Burns, B. M., Haynes, L. D., Bauer, A., Shetty, A., Mendoza, J., ... & Arellano, B. (2013). Strengthening children's resilience through parenting: a pilot study. Therapeutic Communitie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rapeutic Communities.
Masten, A. S., & Barnes, A. J. (2018). Resilience in children: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s. Children, 5(7), 98.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