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面对社交尴尬,我们和孩子都需要一个台阶

顾莉萍 怡禾心理 2023-10-13


图源:pexels

读/者/提/问

玩具是父母买的,父母能否做主送给别人?


这是一位家长在怡禾星球的提问,原文是:“玩具是我买给孩子的,为什么我不能做主送给别人?”


虽然是个疑问,但是也能感受到问者的困惑、无奈和郁闷。就这句问话,我大致就有几种情境的呈现和解读:

第一种场景

玩具确实是买给孩子的,而且也和孩子面对面地做了交接。大人把玩具拿回来,大声说明是给孩子的礼物之类的,甚至后面还和ta一起尝试玩、体验其中的乐趣。现在其他孩子想要,大人觉得可以给。


第二种场景

玩具原来是打算买给孩子的,但是孩子并不知道大人的打算,而且各种原因并没有及时出现和交到孩子手上。孩子原本不知情,但是打算送人的时候被发现。


第三种场景

这是提前和孩子约定好的玩具。放在明显的位置被孩子发现,但是还没有来得及正式交接。突然遇到朋友的娃想要,打算送给他。


图源|pexels


可能还有更多的情境,大家充分发挥小宇宙想象,也可以在后台留言分享你们的经历。现在只来看看前面这几种情况。


无论是哪种情况,在大人有这个送人的想法时,孩子都可能因为失望、不舍等哭闹、发脾气。但是换位体验,各种情境却是不一样的。


1

玩具已经送给孩子,这就是孩子的物品而不是大人曾经买回来的玩具。


换位体验:老公送了我一个吊坠,奶奶说喜欢,不给奶奶就不高兴,老公就拿来转送给奶奶。

2

玩具没有送给孩子,孩子也不知道,这个玩具还是大人的。


换位体验:老公买了一个吊坠,奶奶来了就送给奶奶,而这个吊坠是我和他逛街的时候挑的,是我一直想要的吊坠。

3

似乎有些难界定这个玩具的归属。


换位体验:老公说好送我喜欢的那个吊坠,我回来看到已经摆在桌子上喜滋滋的。这个时候奶奶来了,表示很喜欢、估计自己戴上也不错,老公就送给奶奶。

4

三种情况下,“我”都会难免不舍、失望、难过,这个时候老公还来了一句:这是我买的,我还不能送给我妈妈吗?


换位思考后,我们就会有不一样的想法和感受了。


送出去的东西和想送但是还留在自己这里是不一样的物权。如果在物权归属明确的时候,我们是需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权利的同时,再处理社交中的尴尬的。

图源:pexels


另外,在照顾到客人的需要和感受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有其它的方式和孩子平等沟通,作为学习解决社交冲突的一个机会。


在第一种情境中,我们尝试去同理到不同孩子的感受和需要。


对于想要玩具的这一方,确实会因为拿不到而感觉不痛快,但是对于另一方来说、自己的玩具也不是说送就送的。


这个尴尬对于两个孩子而言,都是学习的机会。和哪一个孩子沟通,尽量站在ta的位置上学习解决这个冲突的能力。


对于玩具的主人方,我们能理解不想送人,但是能不能借给小朋友玩一玩?或者这个情况能不能借个其它玩具给ta玩一玩?对于想要玩具的这一边,想要玩具需要问一问、得到它的主人的同意,能不能试一试?或者尝试玩其它?或者拿玩具换?


第二、第三种情境,除了同理到不同孩子的需要,还需要觉察到我们自己的感受:


是不是孩子这个时候不愿意,担心其他人说自己的孩子不好,或者觉得孩子没有尊重自己,还是这种时候没有让另一个孩子和客人愉快感觉到尴尬?


图源|pexels


这个时候能够觉察到自己的需要和感受是很重要的,至少我们就会确立了自己希望问题解决的方向,同时能够清楚希望孩子能够帮助到的地方,然后和孩子尝试平等的沟通和协商。


分享我和我们家宝贝类似的经历:


JJ

哈哈哈!这个玩具肯定是妈妈买给我的!

嗯,我也要玩!

HH

背景:长辈着急地想说客人来了就给别人玩,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三三这时候看起来有些着急,开始哭。

JJ看到这个玩具肯定也很想玩,尤其是想到是妈妈买给你的时候,是不是?


JJ

(哭声小一点)点点头。

HH也很想玩这个对不对?

HH

马上肯定地点点头。

背景:我和朋友说,这个玩具是JJ期待着到家的,估计不是那么容易和HH玩,我们试试看他们能不能学学解决问题。然后问他们俩(两个都是4岁左右的娃):你们俩都想玩,那怎么办?


HH马上转向亲爹亲妈求助,JJ不给我玩,我要玩balabala。爹妈也在努力地引导好好说、问一问之类的。


JJ,这个玩具确实很好玩,你们都很想玩,妈妈有个建议:咱们试试轮流玩,数到5就到另一个人怎么样?


(安静了一会,也没有说话,转身去拿了另一个玩具给HH)你先玩这个吧!我先拆开礼物看看。

JJ

背景:HH仍然在坚持想玩原来的玩具,对JJ拿的替代品坚决地表示不要,但是很快就被拆开的玩具吸引了。


JJ看了看,玩了一会之后打算借HH玩一下。后面他们尝试了其它不同的游戏,玩具之争也飘到九霄云外去了。

图源|pexels


这个情境和今天说到的主题有些接近,不同的是最后不是大人之间的尴尬,而是我们都站在了孩子的立场和需要上,尝试让他们思考和学习解决问题。


有些时候,面对社交尴尬的时候,不只是大人需要台阶下,也需要给孩子一个台阶,同时避免孩子成为我们尴尬时候的情绪出口。


最后成为孩子学习换位思考、社交思维和解决冲突的机会。这个时候,何尝不是作为爸爸妈妈的学习和成长呢?



如果你有心理方面的疑问,可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进入顾莉萍医生主页进行预约,专业的心理医生会为你解答~


相关阅读

客人来家里,孩子不愿意分享怎么办?

孩子不愿意分享玩具怎么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