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被孩子打了,我该打回去吗?

黄贝尔 怡禾心理 2023-10-13


最近遇到了这么一个案例。一位妈妈说自己前几天与家里亲戚(孩子的姑姑)发生争执,4岁儿子恰好在一旁,忽然对着姑姑说:“打姑姑!”。


妈妈于是呵斥儿子:“闪一边去”,谁知儿子反过来说:“打妈妈!”。


于是妈妈就走过来想把儿子抱开,谁知儿子一巴掌拍到妈妈脸上。妈妈又惊又怒,吼到:“你干什么?”。


结果不可收拾的局面出现了,儿子又一巴掌拍到妈妈脸上。


接下来的事情估计大家也都猜到了,无非是一顿狂风骤雨,一通怒骂哭喊。妈妈纠结的点无非在于:平时母子关系很好,孩子怎么突然敢打自己?是管教缺失,还是有人教唆?而且作为妈妈,心里无论如何过不去那道委屈的坎。



你认为孩子懂

孩子未必真的懂


妈妈的感受当然是可以被理解的——换谁平白无故挨了两巴掌心里都不好受。然而反观一下这位妈妈的心里感受:自尊心受创、孩子学会了暴力、在亲戚面前的羞耻感、没人理解自己的委屈等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


图源丨pixabay


不过,她4岁的孩子真的懂这些吗?学术上对儿童认知发展比较统一的认识,都是基于皮亚杰的“四阶段理论”。我们在这里简单称之为:


● 感知(2岁以前)

● 启蒙(2-7岁)

● 基石(7-11岁)

● 起航(12岁以后)


第一阶段的孩子拥有的仅仅是对自己和世界的基本感知能力。


例如通过一些基本动作去获得感应,碰到热水觉得烫手,看到笑脸觉得快乐等等。上文中的孩子处于认知“启蒙”阶段,这个阶段与第一阶段有个共同点,那就是“以自我为中心”。


孩子不会去理解事件背后的原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依旧是以自己本能的感受为行动的依据。


很明显,孩子在那一刻感到的是焦虑和恐惧(由于看到大人争吵)。与小婴儿不同的是,孩子开始用语言表达自己的不安,但启蒙期所表达的内容和方式,往往显得比较生硬和固执。


其实可以看到,这第二阶段会长达5-6年之久。也就是说,在这么长一段时间里,孩子都很难对一个事件产生逻辑化的理解。


图源丨pixabay



情绪的“容纳之窗”


了解了孩子的认知发展轨迹,剩下的事情就是自我情绪的控制和调适了。再回到上面那个案例,整件事情中,是否有读者想过,妈妈的情绪发展是什么样的?孩子的情绪发展又是什么样的?


也许有人会说,很简单啊,就是人受到了刺激,会愤怒,会失控嘛。也许还会有人说,道理我都懂——“臣妾做不到啊!”


试想一下,如果说一个人没有太多的心理问题,他的情绪一般都会处于平和的状态,就像是驾驭着自己情绪的小船,在平静的河川中游弋。遇到风浪,你的情绪就会被激发(愤怒、焦虑、失控、紧张)当事件平息,情绪又会跌落谷底(麻木、羞愧、自闭、疏离)


所以,正常的情绪状态,也被称为“容纳之窗(Window of Tolerance)。而在上面的案例中,妈妈的情绪在一开始就是“激发态”,也就是和孩子姑姑争吵的时候,自己的行为也是被交感神经系统所驱动。而当情绪从一个高度开始滑落时,副交感神经又会使人的情绪走向另一个极端。


因此,最理想的状态,是把自己的情绪控制在“容纳之窗”里面。情绪可以有起伏,但要避免进入激发状态,也要控制不要陷入泥淖无法自拔。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些方法。


图源丨pixabay



对自己的情绪

“了了分明”


所以说,出现了情绪,应该怎么办?控制它?逃避它?找人帮忙?其实这些都错了。古话说要知己知彼,想要控制情绪,第一步是要“观察”它。


tips

心理学里借鉴过一个从佛教里派生出来的词“mindful”。关于这个词的中文翻译有很多,例如止观、正念等等。但是近年台湾有学者把它翻译为【了了分明】,确实是神来之笔。


情绪管理所用到的第一技巧就是mindful。也就是说,我们要对自己情绪的起伏和波动做到了如指掌、细辨分明。


案例中,在孩子第一次说“打妈妈”时,其实是给妈妈传递了一个很好的信号。一向听话懂事的孩子,为什么会突然说打妈妈?


孩子的认知还处于启蒙阶段,因此他传达出来的信息都是本能的——孩子有了不好的感受——这些感受是什么?——导致这些感受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妈妈没有能够做到上面这些观察和思考,其实她还有第二次机会,那就是被孩子第一次“打脸”。


很明显,孩子采取了行动,进一步表达了他的焦虑。这时如果妈妈不懂观察自己的情绪,那么情绪就会立即上升到激发态。而如果懂得“观察”,则应该反观自己做了什么,让孩子真的动手了(她呵斥了孩子,进一步加深了孩子的焦虑)


因此,在平时心境平和的时候,可以给自己多加一些情绪观察练习。平日里很多的小事都会让我们焦虑,但未必会让情绪上升到激发态,而这些小事件都可以拿来练手。


比如家人的语气不好、孩子的哭泣、公共场合与他人的误解、开车时的路怒等等。


图源丨pixabay


这里有一个三分钟基本的情绪观察练习分享给大家,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意识


首先让自己刻意进入一个“屏息而庄重”的姿势,然后让自己的注意力专注,问问自己:我当下感受到了什么?心跳快吗?烦躁吗?耳边有什么声音?我的情绪是因为身边的事物,还是内心的困扰?身体感受到了什么?


收敛


做好几次缓慢的深呼吸。每次深呼吸时,感受空气在鼻腔内的进出。


舒展


让自己的感受和呼吸同步。例如,感觉到烦躁,试着去感受烦躁随着呼吸而流动;感到心跳快,试着让呼吸去带动心跳的节奏。同时,观察自己的姿势是否舒展,脸部表情是否平和。


那么如果当自己的情绪已经在激发态时,可以做什么呢?首先第一步要做的,如果觉得情绪正在伤害自己,而自己又无法控制情绪时,请离开现场。


然后,使用冰块或冷水,浸润眼部和脸颊,并闭气。这时会引发一个“潜水效应”(需要大概15-30秒)


然后你的心跳会减慢,血液会重新流向脑和心脏进行必要的情绪调节。这个技巧可以让你避免去做一些进一步的伤害性行为。



本文出自黄贝尔心理治疗师,于2020年1月9日首发怡禾心理公众号——《面对孩子的情绪,家长真的能控制住自己吗?》


 怡禾 心理 


如果你苦于跟孩子的关系,那你一定要留意我们这次复推的精品好课:《亲子关系——不打骂,引导孩子的情绪与行为》进阶营课程。


开营时间为11月14日(这周一),在2022年11月17日视频直播答疑课前购买即可进入课程群,之后将关闭入群通道。大家抓紧此次机会呀~


在本次课程中,你将学到:


✅【初步了解自己】

✅【看到行为背后的原因】

✅【分解管理情绪的步骤】

✅【跟随老师一个一个动作练习】


扫描二维码进入课程

进阶营有效期为三个月,到期自动下架


课程原价为699元

现仅需599



参考资料

Cherry, K. (2019, August 12). What Are Piaget's Four Stages of Development? Retrieved from https://www.verywellmind.com/piagets-stages-of-cognitive-development-2795457.


Mindfulness and the window of tolerance, (2014), Mindful Awareness

Stabilization Training, St Michaels Hospital


Raju, R., Corrigan, F. M., Davidson, A. J., & Johnson, D. (2012). Assessing and managing mild to moderate emotion dysregulation. Advances in psychiatric treatment, 18(2), 82-93.

相关阅读

为什么我在使用“温和坚定”的方法,但是情况却没有改善?
孩子的对立情绪这么大,该怎么办

专业校对:马信诚心理师

责任编辑:蒋润慈

封面图源:pixabay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