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太好强,是因为自尊太强吗?可能正相反
●文文
文文是个初一的女孩子,成绩很好,但是总是担心自己有考得不好的时候。只要学习或生活中出错,又或者家人、老师指出她的错误,给她提出建议的时候,她就会委屈大哭或者大发脾气。每当家人说出欣赏的对象时,她也会拼命贬低对方。和同学一起也是显得孤单。
●乐乐
乐乐是同班的男孩子。初入中学,原来成绩优秀的他,现如今成绩却不怎么理想,但是他认为自己是因为刚刚换了环境、不太适应多门学科的学习,需要一些时间。他尝试和爸爸妈妈说起自己的情况,也在新的环境中观察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的方法,并且想办法结识同学、拓展自己的圈子。尽管这些过程中总会经历一些失败和滑稽的事情,但是他并不在意,同时还肯定自己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两个孩子年龄相近,但对自己的认识却大相径庭。
图源丨图虫创意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心理学上的两个词:低自尊和健康的自尊。
●低自尊:在意自己的弱点,遇到事情感到无能为力,适应环境困难,不认为自己对环境和他人会产生影响,容易害怕和被孤立、排斥。因此反而表现为敏感,通过贬低自己、伤害他人心理或身体的方式来保护自己,自己感到沮丧、焦虑和不适应的同时,也会给对方带来这样的感受。大家平时遇到这样的孩子常常会说:这孩子自尊心太强了!
●健康的自尊:认为自己是可爱的、有能力的,自己的行动和决定会对自己和别人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认识和接纳自己的不足。常常表现出对生活的满意和内心的幸福感。
这么看来,文文表现出低自尊的特点,乐乐则相反。
那么自尊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这里就要说到几个相关概念:自我意识、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
自我意识:就是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与他人不同,独立于环境之外。
例如,18个月的孩子知道照着镜子的人是自己;2岁时会知道自己的名字、开始使用“你”“我”“他”称呼别人,这意味着知道自己是个独立的人。
自我概念:是对自己的描述,包括身体的特征、具体的行为、生理特征、能力、态度、心理特征等等,是定义自己的全部内容。
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一直持续到青少年时期。
●2-4岁期间,他们常常会用年龄和性别特征来描述自己是谁,将其融入到当下的具体场景的经历中——例如3岁孩子骑滑板车会说:“我可以骑到上面”,以及基本的人际关系——“我有个哥哥”;
●5-7岁,开始对自己当下能做的和以前能做的进行对比。常常可以听到类似的话:“我以前要妈妈帮忙才能洗头,现在能自己搞定”;“我长大想当警察”;“等我上小学也和哥哥一样打篮球”......并且逐渐把各种特征联系一起:“我会骑自行车,还会跳绳和扫地”;
●8-11岁,能理解和说明看得见的特征——我是女孩子、我有长长的头发、我能考90分。又能开始理解和关注内在的性格和情绪因素——“我很开心”。会和同伴比较——“我跑得比tt快”。能在比较中意识到自己的不同之处——“我语文好、跑步不好”。还会描述自己的行为模式——“我很认真、以后会有进步”,“我是个不爱卫生的人,是很容易生病的”。
自尊则是对自我的评价
图源丨图虫创意
包括价值、能力和控制力。
●价值——评价和喜好他自己的程度以及领会他人对自己评价的程度;
●能力——完成任务并能达到目标的信念;
●控制力——相信自己可以影响事件结果的程度。
是孩子在意识到自己独特存在的过程中,在和环境、人物互动的情况下,逐渐获得的对自己能力、价值和控制力的理解和评价。
我们来看看孩子对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特点:
●0-1岁,开始逐渐有意识。这种意识常常是透过照顾者的情绪、语调、表情来感知的。例如挥挥手就看到妈妈的笑,发出声音就听到爸爸的夸赞的语气。
●2-4岁,整体都是正面的,不知道自己的不足,过度夸大自己的能力。
●5-7岁,整体仍然是正面的,不知道自己的不足,过度夸大自己的能力,把真实的自己和理想的自己视为一体。
●8-11岁,意识到自己的多面性,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意识到不同方面的评价存在差异,可以从不同方面评价自己,能够比较准确地自我批评,因此对自己的评价会更加准确。
●思考
回顾文章开头的两个孩子,文文在自我评价上负面居多,并且伴随负面的情绪和适应、人际社交上的挑战,而同学乐乐尽管外在成绩表现不如文文、却能够正面评价和接纳自己的现状。都是同龄人,差距为何如此大呢?
如何让孩子拥有健康自尊和积极自我意识?
前面我们提到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尊的内涵,以及不同年龄的发展特点。
我们发现,这些意识和评价都是在与人互动的过程中,通过成人的行为、态度、语言和语气等孩子获得对自己的评价,越重要的人影响越大。下面是有利于健康自尊、积极的自我意识的方法:
1、首先,接纳、真诚、对孩子表现出兴趣和尊重。爸爸妈妈给孩子营造积极、正向的家庭环境
这可能是在孩子不会说话时候的积极回应。
比如:下班到家后花时间谈论或者做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在孩子分享但是自己不得不先忙手头上的事情时,郑重说明:宝贝,你的话很重要,所以我希望能在忙完这件事后全心全意地聊天!
这会让孩子感觉自己是可爱的、被喜爱的。
2、其次,“看到”和认可孩子的独特性
避免拿孩子和“别人家的”做比较,拿放大镜看孩子的缺点。
根据孩子的特点调整期待和要求,对孩子的认可更多地放在努力、认真的态度和品质上,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特点和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有更多的信息是通过语言传递的,积极的语言环境能够帮助健康自尊和积极自我意识的发展。
图源丨图虫创意
下面是积极的语言环境和消极的语言环境之间的对比:
消极的语言环境 | 积极的语言环境 |
●带有伤害性的(指责、贬低、不尊重...) | ●鼓励的、回应的、尊重的 |
eg:你真是不讲卫生!说了几次还是不洗手就吃! 你以为自己很聪明,不需要听讲! | eg:这个菜太香了!吃菜之前一起去洗个手怎么样? 今天上课怎么样? |
●不鼓励孩子表达想法(打断、不耐烦、总是说大人自己的想法和要求...) | ●鼓励孩子就他的同伴、兴趣、经历展开沟通性对话 |
eg:爸爸看到孩子说话就不耐烦地摆摆手说:没看到我在忙? | eg:爸爸正在忙的时候孩子想和他说话,他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说:宝贝,你的事情很重要,所以爸爸希望能够忙完手头的事再好好听你说,等爸爸忙完了再聊好吗? |
●常常忽略孩子的话 | ●认真倾听并且积极回应 |
eg:孩子说今天和同伴的冲突,自己不小心推他摔跤了。 回应:和你说过几次?!不知道小心一点吗?能不能不推人? | eg:孩子说今天和同伴的冲突,自己不小心推他摔跤了。 回应:今天推了小伙伴摔跤。后来怎么样了? |
●使用目的是掌控孩子的语言 | ●通过语言和孩子建立关系,并且帮助孩子学习新技能 |
eg:3岁宝宝吐字不清地说:dudu不要dede的糖。 妈妈纠正:不是这样说,是“叔叔不要哥哥的糖”,再说一次!记住了! | eg:3岁宝宝吐字不清地说:dudu不要dede的糖。 妈妈:嗯,叔叔不要哥哥的糖。叔叔不要哥哥小颗的糖。 |
●孩子只能被动接收信息 | ●通过语言帮助孩子做出选择和决定、帮助表达孩子的需求、想法、感受 |
eg:奶奶苦口婆心地和3岁的AA说:爸爸打你是想你知道这是不对的,不能生爸爸的气,要好好听爸爸的话。要不你下次还抢小朋友东西,还打人,爸爸打你,奶奶可不管了... | eg:爸爸:你想玩AA的车子,所以用力推开他想拿到对吗? AA点点头 爸爸:想玩AA的车子,用这个办法是拿到了,后面AA受伤,他的爸爸妈妈着急,爸爸也着急和担心。原来拿到车子的办法好不好? AA摇摇头:不好。 爸爸:你还能想到其它的办法玩到这个车子,但是又没有现在这些糟糕的事情吗? ... |
●孩子大多时候只能回应大人的指令 | ●通过语言帮助孩子认识:感兴趣的事情、自己的感受、自己正在或已经发生的变化 |
eg:BB想和爸爸说布鲁伊的游戏,刚刚叫爸爸,说起布鲁伊的魔法琴游戏很好玩。 爸爸:现在就是魔法,苹果拿给妹妹,车票拿给妈妈。 | eg:BB想和爸爸说布鲁伊的游戏,刚刚叫爸爸,说起布鲁伊的魔法琴游戏很好玩。 爸爸:嗯,我猜你对这个游戏很感兴趣! BB:嗯嗯。Balabala说起玩法,邀请爸爸参与... |
●孩子没有多少机会和同伴交流 | ●鼓励孩子和同伴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并且在这个过程有更多对自己的了解 |
eg:希望孩子留在家里,少接触人和外界,减少生病。 回应:被人欺负了,留在家里,不要总是哭哭啼啼的。 | eg:和同伴起冲突,抢不到玩具哭了。 共情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引导孩子换位思考对方的需要和感受,找到问题的有效解决办法。 |
●孩子和同伴有伤害性的语言,成人没有及时纠正 | ●通过语言帮助孩子学习更多有效互动的技巧,并在他使用伤害性语言时及时干预 |
eg:真是个笨蛋!讨厌鬼! ...... | eg:真是个笨蛋!讨厌鬼! 妈妈看到哥哥在嘲笑伙伴,走过来看看发生的事情,让哥哥安静下来,引导他理解自己的想法和需要,换位思考自己说的话对对方的影响,学习有效沟通的方法。 |
详细的语言环境,我们在后面的文章慢慢细说。
如果你有心理方面的疑问,可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进入顾莉萍医生主页进行预约,专业的心理医生会为你解答~
相关阅读
专业校对:王馨医生
责任编辑:郑清湄、蒋润慈
排版编辑:向青华
封面图源: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