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在剪断孩子的翅膀
一篇由孩子精心撰写的作文,被老师改得面目全非,最后诱发了悲剧的事件,这两天在不断被刷屏。压断孩子内心的最后一根稻草也许还有其他因素,但是不少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时常都会经历类似的打压和否定。也许不同的孩子,对这些负面刺激有着不同的反应,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的生命中,就理应经历这些。
图 源 | pixabay
自尊感是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中无数次被提及的概念。简单来说,它代表了一个人对自己有着明确而积极的评价,而这种较高的自我评价通常能够赋予人们稳定、坚实、进取的性格。
加拿大健康与经济研究院的学者,曾经对227位18-46岁的成年人做过调查,评估他们的自尊感和自杀倾向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自尊感越低的人,自杀指数越高,反之亦然。尽管还不能得到直接的因果关系(也许还有其他因素存在),但至少可以表明,自尊感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用良好心态面对生活的必备要素。
图 源 | pixabay
诚然,无论是师长还是父母,都是有血有肉,有着各自性格和经历的人,这也意味着每个人的性格、价值观、交流方式都存在差异,也都会犯错。但需要谨记的是:允许自己犯错,并不代表就可以忽视对孩子的伤害。这里分享对孩子自尊感的四类常见的打击,和四个提升自尊感的技巧。
偏离方向的
四大行为
狮子吼
怒吼就像一颗在孩子身边引爆的炸弹——没有人能从爆炸中获得什么益处。大人们可能会感觉到,在怒吼中,孩子会变得十分听话,由此而找到一种掌控感。但是只要想想,自己的怒吼,就像落在居民区的炸弹,伤及的都是无辜,宣扬的都是野蛮。
更大的问题是,怒吼会造成一种停顿感和抑制感,使双方都没有机会再进入理性的对话空间。怒吼并没有对孩子的行为产生正确评估,孩子们也无法正确评价自己。
翻旧帐
每一次的犯错,基本上都是“孤立事件”。孩子基本不可能处心积虑去筹划延绵长达几年的“连续作案”。因此,当一件事结束后,请不要再去提及它。要让孩子知道:即便是犯过错,他的自我也应该一直处于上升轨道中。
而且,当孩子知道某个事件已经“结束”了,其实就会形成一种“问题已经被解决”的心理暗示。这种心理暗示会让他们感觉到:其实所有问题都是有解决途径的,并且不会觉得自己的过去是一塌糊涂的。
图 源 | pixabay
存内疚
很多父母喜欢让孩子进行深刻的表态或反省,或者试图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而感到内疚。这种行为无异于先把孩子从泥潭中拉出来后,再把泥水泼在孩子身上,并问道:“看看有多脏?知道脏了吗?”
当一个孩子心存内疚时,其实是他自尊感最迷茫的时候。因为在那个时刻,他急需要一种力量来帮助他确定正确的方向,并把他的自尊感抬升到正常的水平。但是,如果大人的行为(再次)进一步加深了孩子的内疚,你们觉得孩子该做什么才算是正确的呢?
乱讥讽
不得不说,讥讽这种能力,很少是先天形成的,多数来自于对原生家庭和社会的观察。所以,经常讥讽孩子的大人们,可能自己的生活和成长环境里,也有很多阴霾。
讥讽是一种非常无效的沟通。它用一种极其扭曲语言,去传递了一种幸灾乐祸、自以为是的心态。仿佛告诉孩子:“不服从我就没有好下场”或者“我从来就没有看好过你”的态度。这不但打压了孩子的自尊感,更容易让孩子在将来模仿同样的交流模式。
图 源 | pixabay
巧用你的
四大法门
医务室
“医务室”代表了给为孩子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的机会。当孩子犯错时,本能上可能已经收到了惊吓和不安,这时如果大人能够成为孩子的精神堡垒,就好像告诉他:“来这里,不仅安全,还可能有解决方案哦!”
所以,重视孩子的安全感,拥抱他们,稳住他们受惊的小心脏,他们也会更加信任这个世界,同时更加信任自己。而且,有足够安全感的孩子,会把安全感带到他的社交群体中,传递给他人。
广播站
“广播站”代表给孩子倾诉的空间和机会。不是每个孩子天生就是自信的,但即便是不自信的孩子,也值得拥有表达自己的机会。就好像并不是每个人都要去争马拉松冠军,但是每个人都有跑步健身的权利。
通过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当孩子听到自己说出的话,并由大人们进行复述,再次回到孩子耳朵里面,形成的二次反馈是非常有价值的。它让孩子听见了自己的内心,并且感受到了自己表达的权利。
图 源 | pixabay
修理厂
“修理厂”代表了大人应该积极引导孩子去解决问题。这里面包括了两层意思。第一,首先要让孩子知道:问题存在,而且有解决的途径。面对问题,无需去隐瞒或苛责,问题的出现往往不是由孩子,甚至不是由大人所能控制的。孩子需要知道,问题随时会出现,而且要着手解决。
第二,孩子还应该知道,问题的解决不止有一个途径,而且并不一定能完美解决。站在大人角度,在给予引导后,就应该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当再次失败或者有瑕疵时,也应告诉孩子:这些是问题的一部分,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练兵场
每次从“修理厂”出来后,其实就进入了更全面更丰富的实践阶段,这就是“练兵场”。不要指望孩子能够一次通关——你不是天才,你的孩子也不是。学到了新技能,通关打怪的过程才是最有意思的。通关次数越多,孩子的自尊感才会越强。
图 源 | pixabay
其实仔细想想,家长和老师在孩子成长中究竟是个什么角色?他们既不是饲养员——孩子不是等着被屠宰的;也不是审判长——孩子不是等着被惩罚的。他们更像是教练员,引领着孩子们从无知到自信,从中也完成了对自己的修炼。
参考文献
Thompson, A. H. (2010). The suicidal process and self-esteem. Crisis.
相关阅读
黄贝尔
澳大利亚女性心理治疗中心,澳大利亚联邦心理治疗协会认证临床心理治疗师。
长按二维码,可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