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见艺思迁 | 巴洛克的恶魔(上)

王婧媛 全球知识雷锋 2019-07-04


“小雷锋~~全球知识雷锋,是只有建筑类的知识吗?”


 

见艺

思迁

知识雷锋艺术馆

开馆啦

 



今天,全球知识雷锋艺术馆开馆啦!


这将是一场将你拔离现实的时空旅行,

直接穿越回数百年前的欧洲。

请戴上耳机,舒缓心情,

跟随我们的馆长,

从充满文艺气息的意大利走出的,

米兰理工大学建筑系的艺术女神

——王婧媛,   


听婧媛温柔而浪漫地讲述

那些改变世界的艺术家的一生,

目击艺术史上一个个动人心弦的片段。



王婧媛

米兰理工大学,建筑设计与历史专业硕士在读。个人公众号“沉世札记”。一个被艺术家们感动的人,不幸得了严重的分享癖,了了千行字,把我想说的,都告诉你吧。



婧媛的开幕词


1969年7月20日

德沃夏克创作的《第九交响曲》乘着阿波罗11号

与人类一起第一次登上了月球

从这一刻起艺术再也不单单是艺术

它是定义人之为人的独特趣味

它的历史映射着人类感受世界并改变世界的历史


那么你愿意吗?


拥有一双温暖的眼睛

从15000年前在西班牙石洞中画下野牛的猎人看起

看向中世纪里挣扎于宗教与建筑之间的石匠

看向在文艺复兴中带着光芒与遗憾远去的先贤

看向科技颠覆传统之后艰难的重新寻找意义的先锋

一直看到弥漫着爆米花味的电影院里


终于有人在一帧帧的画面中看到似曾相识

在热泪盈眶中看到那些远去的身影又重新走来

那一刻我们看到艺术从来没有死去

相反

所有来自时代的误解与不容

终于不复存在



卡拉瓦乔的恶魔(上)



-前言-


一位天才画家,也是一个奔逃流亡的死刑犯。他是巴洛克艺术之父,用短暂39年的一生改变了世界艺术史。生前放荡不羁受万人追捧,却在死后的两百年里被人彻底遗忘,甚至被后来的艺术家Nicolas Poussin蔑视,被批评家John Ruskin嗤之以鼻。一直到1951年,意大利艺术史学家Roberto Longhi在米兰策展,才将他重新还给世人。


1.“三个卡拉瓦乔”,知识雷锋原创


他是米开朗基罗·梅里西(Michelangelo Merisi), 世人称为卡拉瓦乔(Caravaggio)。



2.卡拉瓦乔画展,图片来自现场


1. 卡拉瓦乔之死


3.图片来自电影《卡拉瓦乔》(1986)


卡拉瓦乔死于1610年7月18日,在埃尔克莱港(Porto Ercole)一家医院里发着高烧,孤独地死去了。那一天之后的二百多年里再无人问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想要回到罗马去,回到那个曾让他尽情挥霍生命与天赋的地方,那个给过他财富与名望的城市,回到那个被所有同行画家苦苦仰慕的,他的黄金时代。



2. 从黑死病说起 


4.黑死病肆虐下的意大利,图片来自medium.com


16世纪末17世纪初,这似乎就是一个关于人的意识觉醒的时代,整个欧洲已经被蔓延了二百多年的黑死病伤的千疮百孔,虔诚的信徒们从教廷一张张买着赎罪卷,却似乎也没有得到上帝的宽恕。于是一批像马丁·路德的早期新教徒发起了宗教改革,开展着教派分离,组成新教与传统教廷分庭抗礼。于是从神职人员到市井小民都开始有了挣扎改变的意识,整个时代等待着,一个枷锁的敌人出现。


5.教皇保罗三世举行Trent会议,重申了天主教信仰的基本教义,并反对宗教改革,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这一切似乎都为一个卡拉瓦乔的诞生准备好了温床。


1571年9月29日,卡拉瓦乔出生在米兰。父亲是当时米兰的建筑师,为统治米兰的贵族斯福尔扎(Sforza)家族弗兰西斯科一世大公服务,母亲也出身富庶的家庭。他的父母都是被授予荣誉的市民。


这样平静的日子过了5年后,黑死病卷土重来,席卷了米兰大公国。全家迫不得已逃出米兰,来到米兰附近一个叫卡拉瓦乔的小镇。一年后父亲还是因为感染了黑死病而去世,母亲一人抚养着三个孩子。



3.师从彼得扎诺


6.电影《卡拉瓦乔》中当时的街景


时间来到1584年,当时13岁的卡拉瓦乔已经开始自己摸索着,尝试用画画的方式描绘他看到的人间,是酒馆外醉酒闹事的暴徒,是用小聪明在巷子里谋生的妓女,是街上只会巧言令色的庸医,也是巷口转角慢慢枯萎的乞丐。


7.彼得扎诺(Simone Peterzano),1589,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当时整个意大利都知道威尼斯大师提香(Tiziano Vecellio)。彼得扎诺(Simone Peterzano)作为他最得意的学生在米兰备受瞩目。在这年春天一个崭新的日子里,卡拉瓦乔终于决定来到米兰,找到彼得扎诺,请求做他的学徒。在一番交涉后彼得扎诺终于答应了卡拉瓦乔的请求,于是在这里,一学就是四年。


8.《最后的晚餐》,Leonardo da Vinci,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在米兰的这四年中,他除了跟随彼得扎诺学习威尼斯画派的技法,更经常一遍遍的去参观先贤达芬奇的作品《最后的晚餐》。走在街上的卡拉瓦乔是嚣张的市井暴徒,总是惹是生非。而在先贤的作品面前,他会掩去身上的戾气,安静地去体会,去理解。在他后来的作品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这些先贤对他的启发,他是一个懂得向先贤学习的天才。


9. 16世纪的威尼斯,此时的威尼斯正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争夺着塞浦路斯


离开彼得扎诺工作室后,卡拉瓦乔先去了威尼斯。去看真实的提香,乔尔乔内,甚至他们的老师贝里尼的作品。他似乎受乔尔乔内影响很大,也许因为那也是一个浪子,他们有着相似的敏锐的灵魂。这一切都对卡拉瓦乔个人风格的形成至关重要。


后来当他在罗马凭借《圣马太蒙召》一夜成名时,文艺复兴时期名扬一时的画家及建筑师费德里科·组卡里(Federico Zuccari)走过教堂看到那幅画时,冷漠地给出了艺术史上第一个“专业”的评价,“我只看到了乔尔乔内”。尽管这一评价充满了轻蔑,却郑重而永久地留在了美术史中。当然这些是后话,此时的卡拉瓦乔还一文不名,追捧他的,还是只有他那些一起在社会底层讨生活的朋友们。



4.逃离米兰


对一个平凡的人来说,放纵不羁宛如灵魂深处的恶魔,是那么轻易的就能摧毁一个人。但对于一个天才而言,也许放纵是良药,平凡才是恶魔。


卡拉瓦乔的身体里就像是有一个随时会出来张牙舞爪一番的恶魔,他总是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平静地过完一天,当然除了画画的时候。只要他走在街上,就一定会跟别人起冲突,他还爱为朋友出头,总是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跟别人争吵斗殴。他在米兰最后的记载来自于警察局,1592年7月1日,从威尼斯回来的第二年,据记载他在米兰杀了一个人,不得不逃离米兰。此后的四年里近乎人间蒸发,关于踪迹一片空白。


10.《酒神巴克斯》(Young Sick Bacchus),图片来自www.caravaggio.org


在销声匿迹的四年里,他东躲西藏,似乎过得并不好。从1593年他画的这幅《酒神巴克斯》(Young Sick Bacchus)里可以看得出来,此时疲于躲避追捕的卡拉瓦乔独自生活着,没有模特的他只有一遍一遍对着镜子临摹自己。在这幅画中,卡拉瓦乔贫病交加,嘴唇苍白,皮肤蜡黄,眼神倦怠。但作品本身已经有了卡拉瓦乔个人画风的初期体现——他关于写实的理解与表达。

11.《酒神》,Michelangelo,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在大多数大师的描绘中,酒神都是红润的,陶醉的。比如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酒神巴克斯》,身体飘飘欲仙,让你感觉他举着酒杯的手下一秒就会晃动起来。再比如提香笔下的《巴克斯与亚里安妮》(Bacchus and Ariadne),四处流浪的巴克斯在爱琴海的小岛上遇到了被忒休斯抛弃,正欲跳海的亚里安妮,巴克斯丢下酒杯情急之下纵身一跃,悬在空中试图施救,其他人站起身来却还未从酒醉里清醒过来,所有人沉醉着,摇晃着。 


12.《巴克斯与亚里安妮》(Bacchus and Ariadne),提香,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相比之下,卡拉瓦乔的酒神充满了病态,佝偻的身体让你甚至不相信这是一位神。直到今天这幅作品依然会被人诟病。但我认为这恰恰就是卡拉瓦乔在当时理解的酒神,在《希腊神话》中那是一个在孩提时就失去母亲的孤儿,成长的过程中充满了忧郁,偶然有一天尝到了葡萄酿制的酒,在昏昏沉沉摇摇欲坠的感觉里他暂时忘记了所有的悲伤,从此爱上了葡萄酒。


此时的卡拉瓦乔,母亲也已经去世,他一个人孤独的活在世界上,东躲西藏。他不能想象富足美满的酒神模样,相反他却在酒神的身世里看到了当下的自己,也许绘画就是他杯中的酒,他也想在暂时的沉溺中,忘记漂泊无依的悲苦。


13.《酒神巴克斯》水果部分的细节


画面中除了对酒神的写实,此时我们已经能够看到卡拉瓦乔在后期的作品中经常表现的,赋予画面中事物走向真实世界的张力。这就是桌子右下角,耷拉出桌面的一簇葡萄叶,它就像是生长在画面里一样,探出了桌面,探出了画面,侵入到我们的时间与空间,参与到我们今天的体验,这簇叶子就这样垂落了4个世纪,在绘画与现实之间,在他与我之间,四个世纪不曾枯萎。



5.初到罗马


14.波波洛门(Porta di Popolo),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销声匿迹四年之后的1596年,那是一切的爱恨与杀戮都尚未开始的一个三月。阴冷的冬天刚刚过去,在一个阳光温柔的日子,那个25岁的天才满怀希望又小心翼翼地走过波波洛门(Porta di Popolo),走进永恒之城罗马,也走进了他一生的黄金时代。


15.纳沃纳广场(Piazza Navona),图片来自http://www.osteriadellanima.com


这是一个他只看一眼就会爱上的城市。这里包容着一切世俗却最神圣,庄严的城市上空永远笼着一层隐隐的奢靡气息,纳沃纳广场上随处可见怀揣着干净而纯粹的理想的年轻人,而连接广场的,是一条条最市井不过的乱糟糟的巷子。这些都完全满足了卡拉瓦乔内心冲突而矛盾的憧憬,甚至是他体内的那个关于救赎与自戕的恶魔。


在罗马最初的时间,他短暂地居住在Pandolfo Pucci教士的家中,并开始了他长达三年在纳沃纳广场上卖画谋生的生活。在这期间他画了许多风俗画(Genre Painting),著名的《被蜥蜴咬伤的男孩》(A Boy Bitten by a Lizard)就是其中之一。


16.《被蜥蜴咬伤的男孩》(A Boy Bitten by a Lizard),图片来自www.caravaggio.org


这个20岁的男孩本来安静地坐在桌前,突然被一只蜥蜴咬到手指,惊声尖叫。卡拉瓦乔被这个本能的惊恐表情打动,将它记录了下来。这是卡拉瓦乔第一幅记录动态行为的作品。当蜥蜴突然咬住男孩的中指,他整个人惊恐地向后仰去,张开嘴尖叫出声,花瓶中的水也跟着晃动起来。这也是卡拉瓦乔第一次尝试全暗色背景的作品。在这之后的创作中他沿用并深入了这一风格。


他在Pucci教士家中只住了很短的一段时间,据记载因为这位教士每天给卡拉瓦乔吃的东西太糟糕了!可能因为每天给他吃沙拉,于是当卡拉瓦乔离开Pucci教士家后,还给他起了一个戏谑的绰号“沙拉教士”,充满了嘲讽QAQ。


这段时间,卡拉瓦乔一边继续在纳沃纳广场上卖着风俗画,一边辗转了几个不知名的工作室,直到后来进入切萨里(Giuseppe Cesari)的工作室,做着为切萨里画鲜花果盘的工作。


17.《水果篮》,Caravaggio,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这是卡拉瓦乔画过的一个水果篮。在卡拉瓦乔的眼中,事物与人物一样应该被细致对待。于是在这样一个简单的果篮作品里,都一样透露着卡拉瓦乔式的写实。画面中水果的枝叶已经开始变得干朽枯黄,有的葡萄已经干瘪腐烂,甚至在苹果上还被画上了虫洞。这就是人间真实的水果!


在他之前似乎画中的水果永远都不会腐烂,但卡拉瓦乔笔下的生命却皆有荣枯。


18.《水果篮》,Caravaggio,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另外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果篮的边缘,像我在前文提到的《酒神巴克斯》中那簇探出的葡萄叶一样,它就像一个不安分的篮子渴望着移出画面,你甚至会觉得边缘上方的那串葡萄随着篮子的外倾,已经成功伸了出来。这幅作品尽管简单,但已经能够反映早期的卡拉瓦乔在6年辗转米兰威尼斯的学习中,受到当时米兰威尼斯等北方写实风格的熏陶,以及早期的卡拉瓦乔,对用画面叙事的渴望。


19.战神广场区域(Campo Marzio),图片来自google


在这期间,卡拉瓦乔开始混迹于粗犷混乱的战神广场区域(Campo Marzio)。他经常酩酊大醉摇摇晃晃的从酒馆小巷经过,邂逅着赌徒,劳工,妓女,乞丐,等等一切世人眼中不堪的形象。在这段时间里他就像喂养了身体里的那个恶魔一样,他会暴躁地与人争吵,拳脚相向,也会在某个瞬间突然平静地凝视起某一个画面,就像是13岁时在家乡的那条凌乱巷子里遭遇的一切一样。后来这些在其他画家看来粗鄙不堪的人物,都以令人震惊的圣人形象出现在卡拉瓦乔的作品中,并始终活在卡拉瓦乔的精神世界里。

不久之后卡拉瓦乔离开了切萨里的工作室 ,尽管他会像对待人物一样去细致地描绘水果,但他确实不想画一辈子水果,他要开创自己独立的事业。


20.《飞向埃及的途中》,Caravaggio,图片来自www.caravaggio.org


离开切萨里后他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件大作。《飞向埃及的途中》(The Rest on the Flight into Egypt)。这是卡拉瓦乔极少数的画在全日光下的作品之一。作为他非常早期的作品代表,背景不同于之后作品中浓重的黑暗,而是有着丰沛的水草。但即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已经体现了卡拉瓦乔对用光影刻画人物、写实行为的意图。在后期作品中,背景与人物之间,主与次之间深刻而强烈的对比更是把这一意图推向了极致。


画面中,明亮的光线打在天使的身上,天使缠绕着丝绢,拉着小提琴的优美背影立于画面的中左位置,使整个布局显得灵动而协调。同时,天使的位置将构图分为两部分,左边是为天使举着乐谱的约瑟夫与身后的驴子,右边是沉睡的圣母与孩子。天使背对着观众在画面中出现,约瑟夫举着乐谱,炯炯的视线落在天使身上,一瞬间天使与约瑟夫之间的空间感立刻被营造出来,整个画面在左右平衡的基础上,更有了前后的深度感。这种非凡且大胆的布局构思在当时前无古人。


21.《维纳斯的诞生》,提香,2016年拍摄自佛罗伦萨乌非茲美术馆


我们可以对比,尽管提香在《维纳斯的诞生》中也将维纳斯放在中间作为核心,创造了分割左右两边的布局,但整体布局依然采用着文艺复兴时期最常见的平衡方式。卡拉瓦乔尽管受威尼斯画派影响,却处处体现了他对整个时代的绘画构思大胆而动人的创新思考。



6.卡拉瓦乔与红衣主教


在纳沃纳广场卖画的第二年, 此时的卡拉瓦乔正在尝试着相比早期更为复杂的作品,《算命师》(The Fortune Teller)就创作在这段时间里。它所展示出的伟大创意,在当时的罗马前所未有。


22.《算命师》(The Fortune Teller),Caravaggio,图片来自www.caravaggio.org


画中,一位吉普赛女性伪装成算命师,佯装要为画中的男孩看手相,其实是要摘下他手上的金戒指。女人的脸上透露出狡黠,对比男孩满脸的不谙世事,整个画面充满了戏剧性,满含着谴责欺骗的道德隐喻。背景的光线与打在人物上的柔和光线来自相同的角度。卡拉瓦乔就是在这样的处理中实现着他对自然与写实的极致追求。我们可以对比乔尔乔内的人物画《三个年纪》(Three Ages)。

23.《三个年纪》(Three Ages),乔尔乔内,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在乔尔乔内的画中我们隐约可以感觉到他对于卡拉瓦乔的影响,这种利用光线将人物从黑色的背景中凸显出来的方法,的确是乔尔乔内的风格。而很明显的是,卡拉瓦乔在《算命师》中极力地刻画着真实的光线,这束自然光从左上方照进来,照亮了人物,也照亮了背景,在人物身后创造了极其真实的空间感。


这幅作品成功地改变了卡拉瓦乔的命运。在好友Prospero Orsi的牵引下,红衣主教德蒙特(Francesco Maria Del Monte)在一个阳光普照的日子里来到纳沃纳广场。德尔蒙特此时刚好需要一个画家来帮他绘制几幅复制品,他本人也是一位卓越的艺术鉴赏家。当他在广场上见到卡拉瓦乔的作品《算命师》以及另一幅著名的风俗画《老千》时,很快便决定资助卡拉瓦乔,并为他在自己的玛达玛宫(Palazzo Madama)提供了住所。这是这位来自伦巴第的年轻画家,正式踏入罗马艺术圈的标志。


在26岁这一年,他终于结束了在罗马的广场上,默默无闻穷困潦倒的卖画生涯。


24.《老千》,Caravaggio,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一直到1601年,这期间的四年里,卡拉瓦乔一直受雇于德尔蒙特主教,并一直住在玛达玛宫。在这段时间里他的生活似乎好过了不少。从《弹琵琶的人》(The Lute Player)这幅作品中可见一斑。


25.《弹琵琶的人》(The Lute Player),Caravaggio,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画中是一位与卡拉瓦乔一样受德尔蒙特主教资助,住在玛达玛宫的西班牙歌手。画中的女孩面泛红晕,姿势柔美,乐器都泛着华丽的光泽,让我们觉得这段时光里的卡拉瓦乔,也过得香温玉软。卡拉瓦乔的写实达到什么程度,经过技术辨认,桌上的那张乐谱,就是当时大街小巷流行的一首歌《你可知我》,连音符都一字不差。


在这幅画中卡拉瓦乔继续深化着自己的风格,背景光线与照在人物身上的光线角度、方向都一致,没有被光线照到的部分,全部隐在了黑暗中。还有桌子边缘那个不安分的小提琴。


除了生活方面,在事业上,得益于德尔蒙特主教的慷慨资助,卡拉瓦乔终于不用像以前一样,将所有时间都用在创作大量的风俗画上来讨生活,他现在终于可以画一些宗教主题的作品,因为卡拉瓦乔,是一个真正研读过《圣经》的人,在他后来成为祭坛画家之后,大量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卡拉瓦乔真的读懂了《圣经》,也用他的理解,描绘了《圣经》。


26.《圣弗朗西斯受难》(St Francis in Ecstasy),图片来自www.caravaggio.org


这幅《圣弗朗西斯受难》(St Francis in Ecstasy)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卡拉瓦乔早期创作的宗教故事画。很显然卡拉瓦乔已经成功地将他在风俗画上形成的个人风格运用在了宗教故事里。这幅画清楚地表现了通过处理明暗对比来凸显画面主次的想法,他成功地摒弃了前人在宗教故事的画面中,将人物与细节统统用光包围的做法。他只用一束强烈的光,只照亮他想要表达的东西,其余所有都渐渐没入黑暗。


这幅画描绘了众所周知的圣弗朗西斯在1224年的夏天,在Verna山上受难升天的经典情节。在画面中,天使一手托抱着奄奄一息的弗朗西斯,一手轻扣在他的衣服上,脸上充满了宁静与忧郁的神色。弗朗西斯一手捂着伤口,另一只手缓缓垂下,在画面中这只缓缓垂落的手,甚至还未触到地面。整幅画面就是记录了弗朗西斯在天使怀中生命陨落的一瞬间。它那么真实,那么揪心,让观者甚至想上去托住他瞬间垂落下去的手。


这样的作品无疑会打动一个时代。


不出所料,它一经问世便被银行家Ottavio Costa看中买走,Costa作为为教皇打理资产,发放贷款,同时也向其他欧洲强国发放贷款的银行家,从此成为了卡拉瓦乔的忠实粉丝。之后又高价买走了卡拉瓦乔的《Judith Beheading Holofernes》与《John the Baptist》两幅作品。


27.《Judith Beheading Holofernes》,图片来自www.artbible.info


受雇于德尔蒙特主教的期间,他为主教画了许多画,主教会将它们送给各国各地的贵族们,卡拉瓦乔的名字也因此逐渐传播开来。


著名的《美杜莎》(Medusa)就是其中之一,完成之后被送给了托斯卡纳大公国的费尔迪南大公爵。后来一直留在佛罗伦萨,现在保存在乌非茲美术馆。


28.《美杜莎》(Medusa),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卡拉瓦乔所有头颅的绘画,尤其是美杜莎,充分表现了他渴望抓住瞬间表情的意图。为了强化这种瞬间表情传递的冲击力,他甚至把头画成斩断的一样,将头与身体割裂,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刻画着人最真实,最具张力的情绪瞬间。这一极端的做法,也是顺应了当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所普遍崇尚的平衡感,只是这种近乎惊人的平衡塑造力震惊了当时的罗马,没有任何一所学校能教出这样惊世骇俗的表达方式。由此,卡拉瓦乔彻底在一切循规蹈矩的套路中脱颖而出。


在这个作品中,我们似乎已经能感觉到,此时的卡拉瓦乔与在初到罗马时画下《被蜥蜴咬伤的男孩》时的那个卡拉瓦乔,对捕捉痛苦已经有了更复杂的情绪。他身体里的恶魔,似乎也被在罗马的生活激发出来,他开始嗜血,开始自戕,也开始了卡拉瓦乔的时代。



7.一夜成名


终于,在1599年,在德尔蒙特主教的帮助下,他接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委托,为Contarelli教堂绘制《圣马太蒙召》与《圣马太殉道》两幅壁画。


29.《圣马太蒙召》(The Calling of Saint Matthew),图片来自www.caravaggio.org


这幅便是让卡拉瓦乔声名鹊起的《圣马太蒙召》(The Calling of Saint Matthew)。从它开始人们才意识到,原来蒙主召唤可以没有天使,没有云彩。马太就是从充满了烟火气息的生活场景里,蒙召成为圣徒。


马太,是一位住在迦百农城的普通收税人,蒙受耶稣的召唤后成为了一名圣徒,并写下了《马太福音》。在书中他写道:“基督啊……我看到一个男人,名叫马太,他坐在收税处。主对他说‘跟我来’,于是马太就站起身跟上了主”。卡拉瓦乔捕捉的,就是这个别人都注意不到的细节,这寥寥几句中包含的神秘主义与宗教神圣感,以及浓浓的生活气息,正是卡拉瓦乔渴望在画作中表达的东西。


30.《圣马太蒙召》布局分析


在布局上,卡拉瓦乔一反常规地将主角放在了画面的两端而不是中间。基督与圣彼得站在右边,从基督头顶投下的光与圣彼得背上照到的光,我们可以想象在基督的头顶有一扇窗,身后有一扇门。而基督几乎被隐在了光线死角的黑暗里,半个身体甚至都被圣彼得遮挡住,充满了神秘感。基督缓缓地抬起手指向马太,这一次基督没有飞在天上,更没有被云彩包围,甚至都没有强光烘托,仅仅是一抬手,居高临下的感觉立刻就呈现了出来。


在画面的最左边,一个男孩聚精会神地数着钱,身侧的老人扶着眼镜认真地盯着他。老人旁边,一脸惊慌犹豫的就是马太,他疑惑地举起手指着自己,瞪着眼睛看向基督,似是在问“谁?我吗?”。基督身前的圣彼得也举起手,似是在回答马太“对,是你”。在观看这幅画的时候,我们要不停地从右边转向左边,再从左边转向右边,就像是在阅读他们的对话一样。


31.《犹大之吻》,乔托,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32.《圣马太蒙召》中基督眼神细节


仔细观察基督的表情与马太的表情,基督的眼神坚定而犀利,让我们想到了文艺复兴初期的大师乔托(Giotto di Bondone)在《犹大之吻》中,基督看着使他蒙羞的犹大时,阴冷犀利的眼神。而马太则歪着身子,一脸的惊疑,充满了世俗感。在这两种表情的对比中,更在这样浓郁的生活气息里,耶稣的仁慈,马太的救赎,被生动地塑造出来。

33.《圣马太蒙召》手势细节

34.《创造亚当》,Michelangelo,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同时,从基督手势的画法,我们不难发现,卡拉瓦乔的灵感很可能来自于他的先贤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教堂所绘的《创世纪》系列中,《创造亚当》那一副画里的场景。


35.今天的Contarelli教堂,图片来自pinimg.com


当这幅作品在1600年盛夏七月的罗马展示的那天,位于罗马城,法国国家大教堂中心位置的Contarelli教堂中挤满了人,人们摩肩接踵,争先恐后地为了看一眼这幅新颖大胆,耐人寻味的作品。我在前文提到过,当时在欧洲名扬一时的建筑师及画家祖卡里正巧走过教堂,看着沸腾拥挤的人群,他也好奇地凑上前去参观这幅作品。看了一会儿之后,对身边的民众撂下一句“你们这么大惊小怪干什么,我只看到了乔尔乔内”。然后背着手,勾着嘴角轻蔑而得意的走出了礼拜堂,走进了阳光普照的罗马城。







敬请期待

《巴洛克的恶魔——卡拉瓦乔》下篇,

明晚8点,不见不散




编排策划:陈余胤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