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投资账户记账的一点思考,我为什么建议不要过于精确记录
关于投资账户如何记账这个话题的讨论有很多,我本人也收到不少相关的留言和咨询。在之前我的教程中,也提出过一些相关观点,不过当时更多的集中在操作和方法层面。而这一次,希望通过这一篇把背后的思考和理论补齐。没有读过教程也没有关系,重要的内容我也一并做了摘录附在文中。
首先,对于投资账户记账,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投资账户的记账要从投资的角度思考,而不是记账的角度!记账的目的应该是为投资服务、为投资提供支持,而如果最终倒打一耙损害了投资,反而不如不做了。
暂时先不讨论利弊的问题,看看记账能够给投资提供什么信息:
已经投资的资金以及对应账户
了解跨账户的信息和资产配比
记录账户的转入转出
有多少未投资本金
就信息本身而言,其实是不论对错的,但是如何取舍和利用信息却值得好好纠结一下。在这篇文章我会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讨论:
投资中该做和不该做的事情;
针对「该做和不该做」的事情,分析投资账户的记账策略,记账应该提供什么,应该舍弃什么。
投资不应该做的事情
正确地做正确的事情其实有很高的门槛,但是少做或者不做错误的事情却要容易得多,所以我把这部分放在前面来说。
其实很多投资本是可以盈利的,比如基金行业过去十几年的平均复合收益超过 15%,但是基民的平均收益却是负数。为什么?因为投资难以维持,「拿不住」!很多投资者赔钱都是一定程度上做了下面几件事:
每天查看余额和盈亏
我相信这是大部分投资者的日常操作,我承认有的时候我也会看,但是这种行为对于投资而言并没有什么好处,反倒大大有害。
理论依据主要来自行为经济学的「心理账户」概念,这个概念由于 2017 年罗伯特·席勒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而被广为人知。
下跌 100 元所带来的痛苦,远远超过上涨 100 元所带来的快乐。根据实验,对于心理账户而言,230 元的盈利才能弥补 100 元的亏损。
两次亏损 100 元带来的痛苦,大于一次亏损 200 元。
那么这个理论我们应该怎么应用?对于基金投资而言,就一句话
少查询盈亏。
市场上平均来看上涨和下跌的天数是大体相当的,由于亏损自带放大效应,如果每天查看盈亏必然导致心理账户的亏空越来越大。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人会高买低卖的部分原因,上涨行情中,由于亏损天数少,更容易拿住投资;下跌行情中,如果每天查看,就会造成心理账户的巨大赤字,最终放弃投资。
但是,如果我们把时间尺度拉长到每年查看一次,由于大部分基金能够产生长期盈利,看到盈利的比例就会大大增加。而且由于一次亏损带来的痛苦少于多次小亏损,在心理账户中看到的是一条一路向上的曲线。
如果我们极限一点,拉长到 10 年看一次,可以说几乎每次都会看到盈利,心理账户会是始终盈余的。
对于记账而言,我们就需要在记账和投资中间找到一个平衡。不能为了少看盈亏而完全不记账,更不能为了所谓的记账而每天查看盈亏情况。稍后我会更深入的论述。
过于重视浮盈
每当市场行情好的时候,都会看到一些投资者对于账户的盈利沾沾自喜,可是等到熊市到来后,最终投资却常常以亏损收场,之前这些盈利其实就是「浮盈」。
要除去浮盈的影响,就必须看一个相对长期的时间尺度,至少要一个完整的市场周期,股票市场一般 5~7 年;房地产的周期要更长一些,平均周期在 20 年左右。
关于「浮盈」这个话题,我在教程《理财投资新手的操作指南》中有过论述,为了方便没有读过教程的朋友,摘录一部分内容:
由于市场的波动,我们的投资一定是 获得浮盈 -> 失去部分浮盈 -> 再获得浮盈,这样不断的往复循环。而每天计算收益会给我们一种错觉,让我们误以为「浮盈是真实的」。
过多关注浮盈会带来很多不利影响:
我们可能误以为自己变得富有,开始更多的消费,等到浮华褪去,才发现自己依然衣衫褴褛;
当市场由于波动下跌时,我们认为损失的是我们的钱,助长恐惧心理。但是事实上,浮盈本来就不是我们的钱;
导致我们精神过度紧张,不能更好的接受波动性,甚至由于担忧而中断投资。
不过平心而论,对于浮盈的认识和了解是「知易行难」,知道这个概念到打心底认同还是有不少的距离。只能通过长期的经验(说白了就是「交学费」了)逐渐建立起来。
对于投资账户而言,如果按照一般的记账方法,记录每一笔盈利和亏损,实际上就刚好做了上面的两件错事——过于频繁的查看盈亏并导致过于重视浮盈。在这个前提下,精确记账往往只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浪费了不少精力,最终反倒损害了自己的投资。
如何调整记账策略
根据这个理论,为了准确记录账户投资收益而挖空心思,真的没有太大必要。看到过不少对于记账软件的讨论,能否准确记录投资情况和投资收益反而被看做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因素。这其实是一种「从记账思维看投资」所导致的误区,在文章的开头我就说过,投资记账应该从投资的角度看,而不是从记账的角度。
所以说,对于 99% 的投资者而言,其实都不需要精确记录每天的盈亏情况。而对于另外那 1% 的投资者,就算真的需要每天检查仓位情况,记账软件也根本不能胜任。
我们需要的其实只是每个月甚至几个月查询一次盈亏,这就已经完全足够了。
投资该做事情
聊完了不该做的,再来看看那些对于投资有利的事,在记账和投资中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
进行有效的资产配置
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有效「分散投资」。这里插一句题外话,有时候我们会听到「要重仓,要集中投资」的说法,其实很多这些言论都是有断章取义的嫌疑。其所表达的是「在股票账户中重仓」,可是股票账户在总资产中占比是多少呢?人家没准房子几套,基金一大把,然后股票占比只有30%,即使重仓几只股票,依然做到了有效分散。
对于「有效资产配置」,记账软件可以提供一个跨账户的总体预览,可以直观看到自己投资的分布情况。而由于前面所讲过的「浮盈」的道理,投资收益并不需要非常准确(就算精确也没什么意义),每个月更新一次已经完全足够了。如果足够懒,一个季度或者半年看一次,也完全可以接受。
投资账户的重点是「有」,而不是「精」。对应的投资,在投资账户中应该反应出来,如果我有两个基金账户,但是却只记录了一个就比较糟糕。
另外,对于账户的转入和转出是必须要准确记录的。一方面,转入转出会对投资账户产生较大的影响,如果不记录容易引起麻烦,比如以为自己赚了/亏了很多;另一方面,如果转入转出不记录,必然导致其他账户的金额错误,最后整个记账系统就乱套了。所以说,转入转出资金的记录还是不能放松的。
关于账户的分组
从这个话题其实又引申出了一个新问题,账户应该如何划分才能更高效的分析投资?
我把账户划分为如下几种:
日常使用:比如支付宝、信用卡、工资卡等;
稳健投资类:对应货币基金,固定收益理财,(靠谱的)P2P 等;
波动类投资:对应股票资金,股票账户等;
其他类投资:比如房产等其他投资品(或者也可以不记);
不同类型的账户应该尽可能区分开,不要一个账户既有货币基金,又有股票基金,会增加分析成本。
买入之前深入了解
一个有效投资策略应该是,在买入之前对于投资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而不是买入之后天天看,期待着上涨,正所谓「收入产生在买入的时候,而不是卖出的时候」。
那么所谓的深入了解应该考察一些什么呢?这里以选择指数基金为例,希望给大家一些启发。
自己所投资的究竟是什么?指数究竟是啥?指数基金又是个啥?
打算投资多久?时间永远是投资的第一参考要素,如果少于 3 年,并不应该投资指数基金。
在什么情况下自己可能赔钱,自己是不是承受得起。
上面的这几条问题,并不一定要自己费劲的百度,也可以准备好类似的问题去请教专业人士,比如理财顾问。不过也要小心,也有不少不靠谱的砖家,一门心思只想赚你的佣金,他们提供的意见一般都有下面几个特征:
只说盈利多少多少,但是对于赔钱的可能绝口不提;
他自己也没搞清楚,这个投资到底是什么……;
常常把「稳赚不赔」挂在嘴边。
判断投资策略的正误
说实话,这个问题其实挺玄的。要判断一个投资方法是否有效,至少要经历一整轮市场周期,而这个周期一般都要 5 年以上。要我们用自己的真金白银去当炮灰试错真的不太现实,最有效的方法只能是研究历史,研究各个方法在历史上的表现如何。
毕竟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经济周期的一轮又一轮重复。
记账要为投资服务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认为对于投资账户记账,应该保持下面几个原则:
对于盈亏,放弃精确记账的想法,每个月记录一次(或者多个月);
对于转入转出资金,还是应该准确记录的;
不同类型的投资账户尽可能做到有效区分,方便分析;
最后再强调一遍,记账是为了投资服务,应该尽可能符合投资的原则。如果某些记账行为(比如精确记账)对于投资本身不利,那就果断的舍弃,不要犹豫。
另外,对于投资该做不该做的事情,进行了一番剖析,最后的结论也挺无奈。记账对于投资而言,该做的事情上很多都帮不上忙,而对于不该做的事情,反而倒是一把好手,熊孩子一枚…… 所以说,记账不是万能的,如何应用还是应该好好纠结一下的。
讲到这里,大家对于投资账户的记账方法应该有个大体的思路了吧。什么?你还没有投资,那也许这篇文章能够成为你开始投资的起点 😊,那我也算是功德一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