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涨下跌都舒服
最近这几天市场又有波动。不知道是不是巧合,我发现从上周五市场下跌开始,后台问我啥时候回来的留言一下就变多了……
前两天我在知识星球里分享自己 2021 年投资上的一些心得,有位小伙伴表示,经历过今年的下跌才发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远没有以为的那么强,正在不断减仓,增加固收类投资的比例。
意识到自己的真实风险承受能力,这是个好事儿。
填问卷时我们可能看着「下跌 30~50%」这样的数字没啥感觉,但真到亏钱的时候,常常没到 10% 就已经开始难受了。
但我也提醒他,下跌时我们常常容易过度减仓,这样下跌的时候是舒服了,但涨起来又可能后悔。
减仓的时候要想着,这个仓位如果市场涨起来了,我会舒服吗?
反过来,加仓的时候也要想到,如果现在市场开始下跌 20%,我会舒服吗?
一定要找到一个上涨、下跌都舒服的仓位。
不过道理如此,不知道大伙有没有这样的困惑——
上涨时舒服的仓位,跌下来总是很难受;但下跌时舒服的仓位,上涨去踏空又会焦虑。
我自己在投资上有过这个阶段,上涨、下跌都舒服,仿佛永远也不可能兼得。
到后来我一点点发现,仅仅试图通过仓位来实现上涨、下跌都舒服,可能是还不够的。
我找到了一个更适合自己的方法,分享出来,也许能帮到一些有同样疑惑的小伙伴们。
……
我们先不考虑下跌,只考虑上涨。
假设市场一年上涨了 50%,比如像 2019 年、2020 年,多少仓位会让我们觉得舒服?
先别着急给出一个具体的答案,我们退后一步想,有 10 万本金的人,和有 1000 万的人,他们的答案会一样嘛?
显然不会。
如果只有 10 万本金,就算投入 90% 很可能依然不满意,涨了一半也才 4 万多,所以恨不得直接拉满甚至上杠杆。
但如果我们有 1000 万本金呢?就算只投入一半,500 万本金赚到 250 万的收益,也是非常舒服的回报。
关键因素不是仓位的比例,而是我们投入资金的数量。正所谓“熊市才看收益率,牛市要看本金”。
上涨行情中让我们舒服的不是仓位的「比例」,而是我们投入本金的「数量」。
想要在上涨中舒服,我们应该先想清楚自己要投入的钱的数量,然后再来确定仓位,而不是依靠仓位来确定钱的数量。
举个例子,我自己投资的目标是财务自由,希望每年获得超过 20 万的被动收入。在当前的环境下,估值比较适中,我对未来的收益预期是年化 10%,那么我应该投入的资金就应该在 200 万以上。
而如果我的总资产有 400 万,对我来说上涨舒服的仓位就是 >50%。
有的小伙伴看到这可能有些郁闷,那如果我算出来应该投入的钱比有的钱还多,那咋办?别着急哈,后面我会说到这个问题,还有第二个思路。
……
但虽然上涨舒服的仓位是 >50%,这个数字却并不是越大越好,因为我们还要考虑到下跌时的问题。
满仓上涨虽然爽,但跌起来关灯吃面也是够难受的。
怎么让自己下跌时也舒服呢?
对我来说下跌时最舒服的事儿莫过于,满眼都是便宜货,而我,刚好还有大把现金可以用来买入。
所以为了确保下跌时舒服,我们就需要留出购买力来在熊市中捡便宜。
假如我们留出 20% 的现金,等市场跌了一半再涨回来,就有可能带来额外的 20% 收益。
当市场大跌时,我们希望自己有多少资金用来补仓,这就能帮我们确定出下跌中舒服的仓位。
这里我就拍脑袋想个数,留 20% 资金吧,那下跌中我们舒服的仓位就是 <80%
所以两个问题的答案放在一起,在这个例子里,比较舒服的仓位就是 50~80%。至于中间这个数字具体取多少,那就看我们自己的风险偏好和当时的市场环境了。
……
当我们总也找不到那个上涨、下跌都舒服的仓位,上涨爽了、下跌又难受,下跌舒服了、上涨又焦虑,问题的根源很可能不在于仓位,而是我们的可支配本金太少了。
还是前面的例子,假如只有 200 万本金,想要上涨舒服仓位就是 100%;想要下跌舒服,仓位又是 <80%,我们当然不可能找到那个上涨下跌都舒服的仓位。
但如果本金数量不够,就做不到上涨下跌都舒服吗?
其实也不是,我们还有个思路。
回想起 2018 年熊市,一起走过的小伙伴们也不是都有很多钱,但大家的状态普遍都是极度舒适的。因为我们除了本金,还有工资带来的无限现金流来实现持续买入。
当我们考虑仓位问题时,「未来的现金」也应该考虑进来。
如果本金数量有限,想要在上涨中舒服,就要尽可能充分投资,仓位会保持得比较高。
但在下跌中,虽然我们手头的现金并不充裕,但只要能够通过自己的现金流实现持续买入,依然是个非常舒服的状态。
如果我们有 10 万本金,满仓投资,当市场腰斩时我们的投资亏损时 50%。
但如果我们还有每月 1 万的现金流呢?那么用这些钱持续买入,一年后我们的亏损幅度就会缩小到 25%,并在下一轮上涨中赚到更多的收益。
这样一来,找到适合的“仓位”就要容易得多。
想要在上涨、下跌中都舒服,我们要关注的不仅仅是仓位的比例,更要关注本金数量和现金流。
上涨中舒适的根源不是仓位比例,而是投入本金的数量,以此来确定合适的仓位。
下跌中舒服的根源同样不是仓位比例,而是我们依然有现金能够买入、捡便宜,并在下一次行情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把这两个问题想清楚,我们才更容易找到投资中适合自己的位置。
(end)
大伙肯定注意到啦,这次我没有像往常一样选习惯的 13 点发文。
每次休假或者旅行很有意思的地方,它会把我们原有关于时间、空间的习惯彻底打乱,帮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总能看到一些自己以往视而不见的东西。
我突然意识到,原本这样的发文节奏其实是我还在上班时遗留下来的习惯。
但从上班中脱离出来,我早已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来决定生活的节奏,也许这个习惯早就不是最好的那个选择,只是我一直没有意识到。
所以后面这段时间我也会去试试不同的更新节奏,多去看看各种不同的可能。
关于生活我有个观察,屡试不爽——那些我们觉得自己要等到某个时间点才会做的事儿,往往到了那个时候也不会做,或者做不成(所谓的「年度计划」往往就是这么失败的)。
而那些我们真会做的事儿,常常也不用等到那个时候就会自行开始。
上个月我在财务自由实证中给大伙分享,2022 年我想彻底放松过一次没有计划、充满变化和随机的生活。既然这件事儿我真的会做,其实也没必要等到那个时候,回头想想,也许这次休假对我来说就已经是个开始。
2022 年计划,如果我们真的会做,又何必要等到形式主义的 1 月 1 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