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自由之路提前 2 年

也谈钱 也谈钱 2022-04-30
之前我在跟大伙聊到财务自由的被动收入体系中应该包含足够家庭 3 年开销的备用金,用来股市熊市像“蓄水池”一样削峰填谷时,常会有小伙伴问我:

那如果投资的预期收益率是年化 10%,财务自由的目标本金就应该是当前开支的 13 倍,而不是 10 倍了呀?因为要把这 3 年备用金的钱也攒出来,财务自由之路不是又延长了两三年……

最近这段时间我在琢磨财务自由目标之后的具体提款策略,应该怎么从自己的投资中提取被动收入,碰巧发现了一个有点反直觉的数据。

我在用过去这些年 A 股的收益数据和通胀数据来回测自己的提款策略是否可行,思路如下:

1、投资:我找到了过去十几年偏股混合基金的全体平均收益作为投资收益的参考,这个收益很有参考性。一来,只看平均收益水平,不看个别牛基,剔除运气成分;二来,偏股混合基金也考虑到了基金经理们的主观操作和择时,数据更直接。

2、开销:然后要考虑到通货膨胀,我找到了国家统计局的年度 CPI 记录,根据通胀不断调整预期开销。

我先是假设自己没有备用金,每年直接从投资中提取生活开销。假设本金 100 万,第一年的开销就是 10 万,然后每年根据通货膨胀提高开销。

带着 100 万本金,过去这些年获取偏股混合基金的平均回报,第一年变现 10 万用来生活,以后根据通胀不断向上调整。回测结果如下 👇

一转眼 16 年过去了,当初的 100 万在花掉了 212 万以后,还剩 491 万

……

然后我把 3 年的备用金也考虑进来,并计划根据市场估值来确定如何动用备用金(我的参考是有知有行全市场温度计)

  • 市场低估(温度低于 30),我会动用备用金来生活,在备用金用光之前不变现投资;

  • 市场正常,我会变现投资来支付生活,不用备用金;

  • 市场高估(温度高于 70),我会变现投资来支付生活,并补全之前支取的备用金。

  • 备用金按照年化 6% 的收益来估算(过去这些年偏债混合基金的平均收益是 7.2%,6% 已经比较保守了)

把备用金考虑进来,我们初始用来投资的钱就只有 70 万了,但是,结果如下 👇

大伙看 👆 最后的结果,在考虑 3 年备用金以后,我们最后剩下的钱只是从 491 万变成了 483 万,区别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

这还没完,考虑到这些年过去,我们越来越发现日常生活原来也用不上原计划那么多开销,消费越来越理性,实际中可能只提取 5% 就够了,所以我又算了一下 👇

结果发现,备用金的影响更小了。

再然后,我又觉得从 2005 年开始计算情况太乐观了,毕竟从 2005 到 2008 年一直是大牛市,这是财务自由的天堂模式。

所以我又找了个比较一般的情况开始算——从 2011 年开始,随后的三年投资都没赚钱 👇 结果更有意思了

备用金的存在反而还提高了最终收益,让我们最后手里剩下的钱更多了。

这就是我想和大伙分享的第一个重点了:

虽然备用金本身的预期收益远不及投资收益(过去 16 年偏股混合基金的平均年化收益是 17.16%,偏债混合基金“只有” 7.2%),但留出备用金却不一定会影响最终收益。

资本市场本身是波动的,我们的投资也不是每年都赚钱,总有高峰和低谷,所以备用金在这个过程也间接实现了高抛低吸。

财务自由计划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规划备用金对被动收入的实际影响很小。绝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并不需要因为备用金而延长自己的计划。

情况有没有又乐观了一些 😉

但这篇想给大伙分享的内容不止这些,还有财务自由的:

天堂模式 与 地狱模式

有自己做过财务自由规划,有过相关了解的小伙伴们应该会注意到,相比于传统的财务自由 4% 法则(每年提取 4%,钱永远花不完),我选了一个更加乐观的数字 10%。

我时常会被问到,选 10% 这个数字是否合理。

但我自己很少花时间去纠结这个数字,有两个理由:

一来,回到原点,我们想要把这个数字选得低一些,无非是希望财务自由之路更加安全,把未来收益预期得低一些,可能会更加稳健。

数字不是述求,安全、稳健才是,

但实际上,能够起到这个作用的,这个数字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我们完整的财务自由计划安全体系

要把所有的安全措施放在一起综合考察,而不是孤立地考虑每个数字,因为这些方法就像我们的资产配置一样,没有非黑即白,只有相互搭配、相互互补。

二来,现实中有一个因素比提款比例重要得多——时间——相比于时间,提款比例这个数字真的不那么重要了。「时间」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带来 80% 结果的 20% 要素。

ta 会决定我们的财务自由以天堂模式还是地狱模式展开,给大伙看一组对比 👇 2005 年 vs 2008 年

同样是怀揣 100 万开始财务自由生活,2005 年开始的是天堂模式,钱越花越多。而只差短短 3 年,2008 年开始却是妥妥的地狱模式,本金会在 6 年之内飞速耗光。

我算了一下,如果想要在 2008 年这种地狱模式开始财务自由,每年只能提取 2% 的本金。这意味着我们要攒下年度开支的 50 倍本金,这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而在 2005 年,只要年度开支的 10 倍本金,甚至还可以更少一点,就足够我们未来几十年衣食无忧。

短短三年,10 倍与 50 倍的差距。

在这个背景下,纠结 10% 还是 4% 这种表面的提款比例意思真的不大了。

时间点带来的影响比提款比例带来的影响大得多:

  • 2005 年的 100 万,当时市场极度低估,此时投入,未来预期收益可以达到年化 15% 以上

  • 2008 年的 100 万,当时市场极度高估,此时投入,未来的预期收益就只有可怜的年化 2%

小伙伴们应该关注的不仅仅是财务自由的本金目标,也不是提款比例这样死板的数字,现实世界是在不断变化的。

与其去纠结应该提款 10% 还是 4% 还是 2%,然后不断给自己的财务自由之路延期,不如去提升自己的认知和投资体系,学会判断当前市场的大致情况,给自己主动构建出属于自己的“天堂模式”。

我们不需要精准地预测市场的高点和低点在哪(也做不到),但却可以选择避开最危险的高估时期,抓住低估时期的机会

这会让我们的财务自由之路更加顺风顺水。

现在一想,保守了,这绝对能让我们的自由之路提前不止 2 年。

……

另外,最后也给同路小伙伴们分享一点点我的观察。

平时我经常会收到关于财务自由计划的提问,但我发现有些留言里引用的数字居然是自己拍脑袋瞎编的,或者道听途说来源不清的,再或者听说了某个数但没理解数字背后的真正意思就直接照搬的,结果给自己增加了不少烦恼。

比如最常见的,很多小伙伴会把通胀的数字想象得非常高(尤其是在房价这个背景下),又经常把投资收益预期得特别低(身边人投资经常亏钱的现实)

  • 焦虑通胀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花一点点时间去了解现实的通胀数据到底是多少?

  • 焦虑投资收益的时候,有没有去实际了解一下各种投资方式过去真实的收益和可预期的未来收益?

真实数字和人们的第一直觉并不一致。就比如大伙看完我的这篇回测应该也发现了,如果我们能够建立自己的投资体系,理性看待涨跌,就算只是考虑公募基金的平均收益,A 股的赚钱效应还是相当强大的。

焦虑不如多了解。面对各种问题,我们还是应该更多关注客观、真实的数字,而不是被自己的情绪带着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