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霞丨武威磨嘴子东汉壁画墓百戏图浅析
作者简介
王丽霞,甘肃武威人。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主要从事武威汉晋历史文化研究,著有《武威雷台墓及其研究》,在《丝绸之路》《甘肃日报》等刊物发表论文数篇。
目前所知河西地区最早的百戏图发现于武威磨嘴子一座东汉晚期壁画墓内。该墓由于历代均有盗扰,墓葬破坏严重,经抢救性发掘,发现墓中有保存完好的近16平方米壁画。百戏是此墓壁画的主要内容。
百戏,是我国古代对乐舞、杂技等表演的总称,这种表演艺术在秦汉时期就已出现,西汉武帝以后百戏得到长足发展,内容已相当丰富,具体表演包括杂技、幻术、徘优侏儒戏、驯兽等多种表演形式,另外还有一种“象人之戏”、即使用面具或假形衣等手段装扮各类神仙、人物、动物做乐舞表演的假形装扮等。出土于今河南、山东、内蒙古、江苏、四川等地汉代的石刻、墓葬或祠堂中的百戏图就充分体现了汉代兴盛的百戏表演艺术,使我们对当时的百戏以及丰富的娱乐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
河西地区汉代、尤其是魏晋壁画墓发现众多,但以百戏作为壁画墓主要内容的较为少见,汉代墓葬中更是罕见。这里,对武威磨嘴子东汉壁画墓中的百戏图像做一简析。
一、壁画内容概述
墓葬发现于1989年,为多室土洞墓,由墓道、甬道、横前堂、双后室组成。壁画集中于前室,其制作方法是先在墓壁上涂一层白垩,然后再在其上绘制壁画。内中人物、动物均采用墨线勾画,未施彩色。顶部绘天象图,左侧为太阳,内中绘一黑色金乌;右侧为月亮,内绘蟾蜍,日月周边绘流动的云气纹;前室西壁、南壁、北壁各绘表演百戏的场景。
正对墓门西壁的壁画保存最为完整,共有三组内容,最左侧为一表演倒立的伎人;中间两人,一人拱手作揖,作迎客状,旁边一人右手抬起,似在卖力邀请众人前来观看(图一);右侧有一表演鼗鼓的胡人、一戴尖顶帽的走索伎人与一大鸟形象,走索伎人与大鸟画面部分有脱落。
南壁为一羽人装扮的伎人与一大角山羊,山羊仅余前半部。
北壁壁画脱落严重,仅存一动物臀部及部分前段画面。从动物短尾,圆壮、平直的背部反映出这应是一头大象,象背有羽类装饰,上坐一人,前方还残存一钩状物。
二、磨嘴子壁画墓中百戏图像的艺术表演形式
上述磨嘴子东汉壁画墓所描绘的百戏图,涉及到了汉代百戏表演中常见的一些杂技表演形式,另外还有鼗鼓表演以及称作“象人之戏”的假形装扮等。
(一)杂技 汉代百戏中杂技是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其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倒立,翻筋斗、柔术、走索、叠案、驯兽表演等。
1.倒立 西壁最左侧为一表演倒立的伎人。倒立,是一种双手据于地或案上,双腿上舞或者连续前后空翻的形式。其表演形式有很多种,有单手倒立,双手倒立,倒立行走等。画面中表演倒立的伎人头顶束髻、仅着长裤,上身挺直,下肢与头部前伸,在表演倒立或者“逆行连倒” (以倒立的姿势连续向后反转)(图二)。
2.走索 西壁两位迎宾者右侧为一表演走索的伎人。走索,又称“陵高履索”,是将绳索的两端固定,伎人在悬空的绳索上表演杂技,类似于今天的走钢丝。汉代的杂技艺人不仅可以在绳索上行走自如,还能表演很多高难度的动作,如旋转,折腰跳跃甚至舞蹈,技术相当娴熟。走索伎人头部及身体部分画面已大部分剥落,但仍可见他头戴尖顶帽,双手高举,右足踩在一绳索之上,舒展的双手以及轻盈的踩索姿态显示了其良好的平衡性。尖顶帽,为典型的胡人服饰,表明表演走索的伎人当为胡人(图三)。
3.驯兽表演
汉代人们对马、骆驼、虎、象等动物进行驯服和调教,使其掌握一些技能,与艺人密切配合,一起进行表演,以达到供人观赏娱乐目的。墓中南、北两壁表现的正是驯兽表演中的羊戏与象戏。
(1)羊戏 南壁壁画中描绘了驯兽表演中的羊戏。壁画中绘有经过训练后与人配合表演的山羊。山羊大约是在新石器晚期传入中国西北地区的,但究竟是在什么时候人们开始对山羊进行调教,进行表演的,暂不可考。磨嘴子东汉壁画墓中的这幅羊戏图应该是结合了驯兽与舞蹈于一体的一种百戏表演。画面中长着大角的山羊前腿已经抬起,呈立姿状态,旁边装扮成羽人的伎人手持一柔软的枝条,正边走边舞以逗引山羊做出各种表演动作(图四)。
(2)象戏 北壁壁画中残存的大象与骑象人,表现的当是汉代百戏中的驯象表演。驯象表演,也称象戏,与羊戏同属于驯兽表演的一种。象戏是汉代一个颇具特色的表演节目,自宫廷到民间,文献记载和出土的文物史料不在少数,可见其相当普遍。汉代西北的象一般是由西域进贡而来,参与表演的驯象师也多来自西域,他们对象进行驯化和训练后,大象便可配合人的指挥和口令进行相应的表演。驯象普遍会使用长钩以制服大象,令它甩鼻晃耳,便于听从指挥。如《论衡•物势》中就提到:“十围之牛,以牧坚所驱,长仞之象,以越僮所钩”,此壁画中大象背上有一人,当是驯象者,画面前方露出的一截钩状物,正是驯象用的长钩(图五)。
(二)鼗鼓、徘优戏
鼗鼓是中国古传的一种乐器,其器型是两面蒙皮革,有柄,鼓身两侧各系一带圆球的短绳,类似于今天常见的拨浪鼓。早期鼗鼓主要用于战争、祭祀等,发展至汉代,鼗鼓不仅在雅乐场合演奏,还作为舞蹈百戏中的道具出现在了杂耍者手中,其形态也不再拘泥于竖直演奏的单一状态,如当时百戏中的鼗舞戏,就是集播鼗、舞蹈、百戏三者于一体的一种表演。表演中的艺人可边舞边摇,使鼗鼓随表演者的姿态而改变,灵活变换着其演奏的形态。西壁壁画走索伎人旁的胡人就在做鼗鼓表演。胡人深目高鼻、下巴尖出,披发,头戴平顶帽,上身袒露,足蹬皮靴。他腆肚翘臀,两只手臂向外扩展开来正在播动鼗鼓。鼗鼓鼓腹边系小球的短绳飞跃于空中,呈演奏状态,生动地再现了胡人播动鼗鼓进行表演的场景。
另外,在汉代画像石或壁画百戏图中,经常可见有徘优谐戏的形象。徘优,是古代以滑稽杂耍技艺为生的艺人,多是五短身材、上身赤裸,形象和动作均较为滑稽可笑的男伎人,他们表演夸张生动,艺术表现力极强。磨嘴子壁画墓中播鼗胡人上身袒露,腆肚翘臀,露出乳与肚脐,表明他极有可能是一位表演滑稽戏的徘优(图六)。
(三)象人之戏
“象人之戏”,也称假形装扮,是指使用面具或假形衣等手段,装扮成各类动物、神仙人物等角色,表演动物戏,神仙戏和人物戏,以达到模拟实物形态从而使表演具有逼真的效果。壁画中羊戏伎人与鼗鼓胡人旁的大鸟装扮成羽人与大雀表现的正是汉代“象人之戏”之类的表演。
1.羽人 据《山海经》记载,“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一曰在比翼鸟东南,其人为长颊”,南壁壁画中羊戏中的伎人长头长颈,头上装饰有长形羽饰,身穿及膝紧身羽衣,杨柳细腰,与《山海经》中描述的羽人基本一致,说明其装扮的正是汉代传说中的神仙“羽人”(图四)。
2.大雀 汉代假形装扮一般有两类,一类是上述的乔装神仙戏,还有一类是乔装动物戏。沂南北寨汉墓乐舞百戏图中就有乔装动物戏的形象。其中有一只栩栩如生的大雀,扮相十分精美,雀腹下露出两只人足,表明是由人来扮演。磨嘴子东汉墓西壁壁画中,在鼗鼓胡人右侧的大鸟虽仅存上部,但其体形较大,圆眼,长有长而弯曲的喙,部分羽翅可见,与旁边表演鼗鼓、倒立等的伎人高度相当。现实生活中如此高大的鸟极为少见,推测这一大鸟与沂南汉墓中的大雀一样当是由人装扮。相同的鸟形装扮还见于河南郑州“象人射凤图”画像石中,画面中的凤凰下半身露出了人的腿与脚,表明了此画像石中的凤凰也是由人扮演(图一)。
三、磨嘴子东汉壁画墓百戏图像浅析
西汉在经过文帝与景帝休养生息的政策后,到武帝时国力增强,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保障以后,开始积极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百戏艺术便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发展和繁荣,成为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而随着汉代厚葬之风的兴起,一些官僚贵族和平民百姓,有的会在墓葬中刻画自己生前生活状态或者所见所闻,以及体现当时主流神学思想的画像。百戏作为当时比较流行的一种娱乐方式,不仅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更是平民百姓谋生和娱乐的手段,因此被广泛地刻画在墓葬、祠堂、石棺以及石阙之上。磨嘴子东汉壁画墓中百戏图正是受到这类葬俗的影响,并且通过墓中的百戏图我们还可以有以下几点认识:1.图中的鼗鼓、倒立、走索、驯兽、象人之戏等百戏表演广泛见于汉代文献与画像石、壁画墓中,说明了汉代流行于中原地区的百戏艺术至少在东汉晚期已传入了远在西北的河西,并在当地有了一定的传承与发展。
2.除一些传统的百戏表演之外,图中还有一些外来因素,如表演鼗鼓舞、走索的胡人;象戏中的大象等。张骞出使西域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内地与西域的物质文化交流得到了加强,除了外来技术和物种的输入,外来人员对百戏的表演以及外来乐器的传入都为百戏表演增添了异域色彩。磨嘴子壁画墓百戏图中的胡人、大象等外来因素的出现正是汉代西域与中原地区艺术交流后的反映,同时也使我们了解到了来华胡人与河西当地民众生活的场景和状况,这是河西地区胡汉民众和睦相处的历史见证。
3.根据目前国内对汉代百戏中的驯兽表演的考证,汉代的驯兽表演有马戏、象戏、虎戏、猴戏、骆驼戏、犬戏、蛇戏、斗鸡等等,而磨嘴子东汉壁画墓中的羊戏,在以往汉代的百戏驯兽表演壁画、画像石中未见,这为研究汉代百戏提供了新的内容。
四、结语
尽管由于坍塌的原因,目前武威磨嘴子东汉壁画墓中所见这些百戏图并不是该墓中的全部。我们注意到在西壁鼗鼓与走索伎人的下部明显仍有壁画的痕迹,惜已无法完全呈现。但这并不影响此墓所保留下来的生动的百戏图景。图中表演鼗鼓舞的胡人;倒立、走索的伎人;羊戏、象戏等驯兽表演中人与动物的互动场景;装扮成羽人、大雀等的假形装扮以及穿插于百戏表演中拱手作揖、迎来送往的迎宾等,其人物、动物姿态各异,整个画面质朴生动,不仅再现了东汉时期河西地区百戏表演艺术的动人场景,还折射出汉代河西地区娱乐文化变迁的信息。
作为目前河西地区发现的、最早表现汉代百戏图像的壁画墓,武威磨嘴子东汉壁画墓中多个百戏表演场景反映了汉代河西地区百戏的流行情况,该墓中的百戏图对于研究这一时期河西地区的百戏艺术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文章来源
感谢作者赐稿!
往期回顾(点击题目)
李旭东丨额敏和卓与瓜州“回民五堡”考略邵如林丨关于武威雷台墓主人之我见
沙武田、陈国科丨武威吐谷浑王族墓选址与葬俗探析
程对山丨凉州“十大历史名人榜”及入选理由
汪受宽丨汉代:凉州之畜为天下饶
关注请长按二维码
微信号:西北学编辑:鸿翾属地:金城府学投稿邮箱:244105314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