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正浩、周伟洲丨北魏《鄯乾墓志》《鄯月光砖志》与西域鄯善国

西北学
2024-09-1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西域研究 Author 吴正浩 周伟洲

作者简介

吴正浩,1994年生,河南林州人,法学博士。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中古出土文献与西北民族关系史、文化史研究。


内容提要:

鄯善国为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在西汉时期为西域设置的“西域都护”所统属,是丝绸之路西域南道重要的门户之一。东汉至魏晋十六国时期,鄯善等国基本沿袭了西汉以来为内地王朝所统属及其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洎至公元5~6世纪,在《魏书》《北史》等史书中也有关于北魏鄯善国的相关记载。本文主要以洛阳出土的《鄯乾墓志》《鄯月光砖志》为主,进一步探讨了北魏时期鄯善及车师前部等国的历史,补充史书记载的不足。


《鄯乾墓志》《鄯月光砖志》为北魏时期所镌刻的两方墓志,二志出土后,先是为于右任先生收于其名为“鸳鸯七志斋”藏石之中。[2]20世纪50年代,著名金石学家赵万里先生编纂的《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一书中(以下简称《集释》),收录有此二志,并作了精要考释。[3]后刁淑琴、朱郑慧又撰有《北魏鄯乾、鄯月光、于仙姬墓志及其相关问题》一文(以下简称《北》文),对墓志所涉相关史事做了考述。[4]事实上,除上述外,涉及《鄯乾墓志》《鄯月光砖志》的相关研究论著还有很多,此处兹不赘述。一、有关《鄯乾墓志》与《鄯月光砖志》出土地、录文
《鄯乾墓志》(图一)于1930年在洛阳东北后沟村出土。[5]据赵万里《集释》记,与墓志同时出土的还有志盖,上“泛题《墓志铭》三字”,“志盖俱正书”。“志高56.4厘米,广48厘米。十九行,行二十二字。”[6]现据墓志拓本,录文如下:

魏故征虏将军、河州刺史、临泽定侯鄯使君墓铭

君讳乾,司州河南洛阳洛滨里人也。侍中、镇西将军、鄯鄯王宠之孙,平西将军,青、平、凉三州刺史、鄯鄯王、临泽怀侯视之长子。[7]考以去真君六年归国。自祖已上,世君西夏。君初宦以王孙之望,起家为员外散骑侍郎,入领左右辅国将军、城门校尉,出为征虜将军、安定内史。春秋卌四,以永平五年岁次壬辰正日四日薨,蒙赠征虏将军、河州刺史,谥曰定。其年四月改为延昌元年八月廿六日卜营丘兆于洛北芒而窆焉。其辞曰:

有祑斯流,濬发灡京。唯天纵昌,聿资厥声。世光凉右,袭烋慕荣。豊幹絜源,邈彼姬赢。惟祖惟考,晓运昭机。入蕃皇魏,趣舎唯时。锡土分茅,好爵是縻。灼灼章服,悠悠车旗。唯君龆节,夙禀门矩。室友廉蘓,宾无滥与。幼承秘宠,早参禁宇。暂莅西服,烋政已举。体素钦仁,端风雅正。清明在躬,昭然冰镜。文英武果,超光朝令。将加殊命,显茲华禄。高列崇班,副此朝属。远二金垞,式昭魏录。如何不淑,摧樑碎玉。岁聿其徂,爰即遐堽。泉扉一奄,永谢朝光。去矣莫留,道存人亡。列铭幽石,长述风芳。

大魏延昌元年岁次壬辰八月巳未朔廿六日甲申记

《鄯月光砖志》(图二)何时出土于洛阳何地,已难以知哓。志砖质,赵万里《集释》补遗称:“志高45.8厘米,广23厘米,四行,行九字不等,正书。”[8]据拓本,录文如下:
大魏正始二年岁次乙酉十一月戊辰(朔)廿七日甲午,前部王故车伯生息妻鄯月光墓铭

图一 《鄯乾墓志》精拓本图片[9]

图二 《鄯月光墓志》精拓本图片[10]


二、《鄯乾墓志》与西域鄯善国
根据《鄯乾墓志》记载,可知志主鄯乾为西域鄯善国主之后裔。三国曹魏时期,鄯善国仍然为丝绸之路西域南道必经的门户之一。鱼豢所撰《魏略·西戎传》记,“西域诸国,汉初开其道,时有三十六,后分为五十余。从建武以来,更相吞灭,于今有二十。道从燉煌玉门关入西域,前有二道,今有三道。”其中“南道西行,且志国(应即且末)、小宛国(在今新疆且末南)、精绝国(今新疆民丰北尼雅遗址)、楼兰国(今新疆罗布泊西北遗址)皆并属鄯善也。”[11]时鄯善国都扜泥城,即今新疆的若羌,[12]附属于曹魏的西域长史府。西晋十六国时,鄯善国先后臣属于西晋、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诸政权。[13]出土的《鄯乾墓志》反映了北凉与鄯善国的关系。《鄯乾墓志》云,鄯乾为“侍中、镇西将军、鄯鄯王宠之孙,平西将军,青、平、凉三州刺史,鄯鄯王、临泽怀侯视之长子。”上引赵万里《集释》及《北》文均考证志所记鄯乾之祖即《魏书》《北史》之《西域传》鄯善国王比龙,[14]其父为比龙世子真达。此说是。但志所云鄯乾之祖“鄯鄯(善)王宠”、父“临泽怀侯视”,内“宠”“视”又非是比龙、真达之真名,颇令人费解。《北》文云,“‘宠’是‘比龙’的合音”,不确。仔细研读墓志,笔者以为,志文“宠”并非鄯乾祖之名,而是“宠爱”之意,即鄯乾是其祖宠爱之孙。同样,鄯乾之父“视之长子”之“视”也非其名,而是“视鄯乾为其长子”之意。关于鄯乾之祖鄯善王比龙,早在十六国北凉时期,便见诸于史书记载。《宋书·氐胡传》“大且渠蒙逊”条称,永初三年(420)三月北凉灭西凉后,“于是鄯善王比龙入朝,西域三十六国皆称臣贡献。”[15]而就在比龙在位期间,鄯善国还先后于北魏太延元年(435)、三年(437)遣使入贡于魏。四年(438)三月,鄯善王遣其弟素延耆来朝北魏。[16]同书又记,永初十九年(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四月,北魏灭北凉后,北凉残余沮渠无讳、沮渠安周率军向西进入西域之地,无讳遣弟安周五千人进攻鄯善,久攻不下。于是“无讳自率万余家弃敦煌,西就安周,未至而鄯善王比龙将四千余家走,因据鄯善”[17]。关于此,《北史》卷九七《西域传》“鄯善国”条记载较为详确:

及太武平凉州,沮渠牧犍弟无讳走保敦煌。无讳后谋渡流沙,遣其弟安周击鄯善,王比龙恐懼欲降。会魏使者自天竺、罽宾还,俱会鄯善,劝比龙拒之,遂与连战。安周不能剋,退保东城。后比龙惧,率众西奔且末,其世子乃应安周。[18]

按,《魏书》卷四下《世祖纪下》,无讳据鄯善系在太平真君三年夏四月,与上引《宋书》同。而比龙之率众奔且末一事,据上引《北史·西域传》“且末国”条记:“真君三年,鄯善王比龙避沮渠安周之难,率国人之半奔且末。后役属鄯善。”[19]即是说,比龙最后下落是奔至且末,仍称鄯善王;是卒于且末,还是又投归北魏?则不得知,前者可能较大。[20]如此,则志文所记乾祖比龙之“侍中、镇西将军、鄯鄯王”封号,当为比龙子真达投归北魏之后,北魏对其父追加或卒后的封号,时间当在北魏太和时改革官制之后。[21]志记鄯乾其父,系魏“平西将军,青、平、凉三州刺史,鄯鄯王临泽怀侯”,其名为真达,系鄯善王比龙长子。上引《北史·西域传》鄯善国记其投魏事颇详:

后比龙惧,率众西奔且末,其世子乃应安周。〔其后,魏遣使使西域,道经其国,〕鄯善人颇剽劫之,令不得通,太武诏散骑常侍、成周公万度归乘传发涼州兵讨之。度归到敦煌,留辎重,以轻骑五千渡流沙,至其境……其王真达面缚出降,度归释其缚,留军屯守,与真达诣京都。太武大悦,厚待之。[22]

《魏书》卷四下《世祖纪下》,记万度归伐灭投归沮渠安周之鄯善国,真达降归北魏至京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是在太平真君六年(445)秋八月,与志所记“考(乾父真达)以去太平真君六年归国”相符,[23]内“去”字应作“昔”或过去解。“平西将军(第三品),青、平、凉三州刺史(第三品)”,仍袭其父鄯善王号,谥曰怀,故为“临泽怀侯”。[24]然其事迹及卒年等均无记载。志接着记:“自祖已上,世君西夏。”因乾父真达,在父比龙奔且末后,可能仍称鄯善王,其附安周,后入魏,虽袭封鄯善王,而不临“西夏”(指西域鄯善地),故志只云乾祖比龙以上“世居西夏”[25]。志记鄯乾卒于北魏“永平五年(512)岁次壬辰正月四日”,时年卌四(44岁),则其生于北魏皇兴三年(459)。即是说,鄯乾是其父入归京都平城后14年,才出生于平城。太和十八年(494),即鄯乾约35岁时,孝文帝由平城迁都洛阳,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志称鄯乾“初宦以王孙之望,起家为员外散骑侍郎,入领左右辅国将军、城门校尉,出为征虏将军、安定内史。”初仕为员外散骑侍郎(第五品),在京则入领左右辅国将军(第三品)、城门校尉(第四品),外出任征虏将军(从第三品)、安定内史(治今甘肃泾川,内史即郡太守)。其卒后,“蒙赠征虏将军、河州刺史(河州治今甘肃临夏),谥曰定。”这也就是志文首行所题“征虏将军、河州刺史、临泽定侯”,袭父侯爵位也。志称,“其年(即永平五年)四月改为延昌元年八月廿六日,卜营丘兆于洛北芒而窆焉。”关于鄯乾之葬于洛阳北芒山及籍贯,均与北魏孝文帝迁洛后一系列改革有关。《魏书》卷七下《高祖纪下》记,太和十九年(495)六月,“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26]这也就是墓志所记:迁洛后鄯乾卒葬于洛阳邙山,以及称其为“司州河南洛阳洛滨里人也”的原由。众所周之,洛阳邙山在今洛阳市北,东西绵延一百多公里,包括此志出土地今洛阳东北的后沟村。至今,仅在邙山一带出土的历代墓志便有六七千种,其中魏晋南北朝墓志占了很大部分,这均与上述北魏孝文帝迁洛后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有关。关于志称鄯乾为“司州河南洛阳洛滨里人也”内之“洛滨里”,历来为研究北魏洛阳城的学者所关注。其中,较早提出的是周一良先生所撰《〈洛阳伽蓝记〉的几条补注》一文,内称“墓志称鄯乾为‘同(应为“司”)州河南洛阳洛滨里人也’,这个洛滨里当即洛水南岸四夷馆一带之地。鄯乾的族姓家世,正与《伽蓝记》所述归化的异族居住在城南永桥以南之地相符合。”[27]后毛阳光撰《唐代洛阳胡坊与胡坊村考——以〈宋彻墓志〉〈田玄敏夫人李氏墓志〉为中心》一文也考证了《鄯乾墓志》中的洛滨里,认为在北魏城南之四夷里,并引《洛阳伽蓝记》记四夷馆中“西夷来附者,处崦嵫馆,赐宅慕义里”,鄯乾系西域胡人应赐宅四夷馆之慕义里。[28]即是说,志称之洛滨里“很可能是慕义里的另一较为隐晦的称谓”,因附北魏的各国贵族都以居住在四夷里为耻,故多有隐晦。此后,还有学者考证,志云之“洛滨里”在洛水北岸灵台之南等。[29]笔者以为,鄯乾父真达早在太平真君六年即投归北魏,在京师平城,后又随迁洛阳,故其居洛阳后之洛滨里,不太可能即是四夷馆之慕义里。且洛滨里之名,在隋唐时于汉魏洛阳故城基础上扩建后,仍有洛滨里、洛滨坊之名,其地北至洛水,[30]此亦可证北魏之洛滨里在洛阳城外洛水之南,虽然地在四夷里一带,但其里名应存在,并延续至隋唐。上述周一良先生所论,可能更为妥当。至于鄯乾的姓氏,赵万里《集释》云:“乾从国为氏,犹于阗之氏于(见高宗夫人于仙姬墓志),吐谷浑之氏吐谷浑(见《吐谷浑玑墓志》《武昌王妃吐谷浑氏墓志》)殆当时俗尚欤?”[31]按,上述北魏周边民族上层入魏后,大多以国或族名改其姓为汉式单姓,这也应与孝文帝迁洛后改革有关。太和二十年(496)正月,“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皇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32]鄯乾为由代迁洛的“诸功臣旧族”之一,改鄯善国之名为“鄯”氏,亦如于阗国人改为于氏等。此后,志与有关文献,再未见有关鄯乾一族事迹的记录,其后也随着北魏统治阶层拓跋氏(元氏)及其他鲜卑等族一同汉化,最终融入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之中。自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成周公万度归攻灭鄯善国,鄯乾父真达投归北魏后,北魏于太平真君九年(448)五月,“以交趾公韩拔为假节、征西将军、领护西戎校尉、鄯善王,镇鄯善,赋役其民,比之郡县。”同年九月,万度归又攻灭西域焉耆国(都员渠,今新疆焉耆)[33],“遂命度归镇抚其人”[34]。于是,北魏先后在西域设置鄯善、焉耆两个军镇,直接统治该地区。直到5世纪70年代,漠北柔然(蠕蠕)汗国强盛,与北魏争夺西域,取得胜利,“西域诸国焉耆、鄯善、龟兹(今新疆库车)、姑墨(今新疆阿克苏)东道诸国,并役属之。”[35]或于此前后,北魏撤废西域焉耆、鄯善两军镇,将鄯善镇立于今青海乐都,后改为鄯州,此名一直沿用于隋唐时期。[36]至北魏太和十一年(487),柔然统属下的高车副伏罗部首领阿伏至罗及其从弟穷奇,反抗柔然,率部由漠北向西迁徙,在车师前部(今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一带)建立政权,史称“高车国”。至太和十五年(491)高车国控制了高昌,并有强迫车师前部人迁入焉耆之举,鄯善也为其攻破,使鄯善国人分散。[37]此后,柔然、嚈哒(时建国于中亚阿姆河南)和据有青海等地的吐谷浑等展开了对西域鄯善、高昌等地的争夺。至5世纪末6世纪初,吐谷浑慕利延时,终于占据了西域鄯善、且末之地。[38]北魏神龟元年(518),北魏宋云、惠生一行赴印度,经过西域鄯善时,见“今城(内主)是土谷浑第二息(子)宁西将军总部落三千以御西胡”。[39]一直到隋炀帝大业五年(608)“西巡”之前,鄯善、且末均为吐谷浑之领地。[40]吐谷浑据有丝绸之路西域南道的门户鄯善、且末之地,故自南北朝以来,经吐谷浑入内地的道路通畅,史称为“河南道”,担负起中西文化交流的重任。[41]三、《鄯月光砖志》与西域车师前部
砖志云志主姓鄯名月光,上引赵万里《集释》及《北》文均云其原为鄯善国人。至于鄯月光身世及事迹,志与文献均无记载。志记其卒于北魏正始二年(505)年十一月,比鄯乾早卒十年,可以视为同辈之人。故其姓氏之由来,当与鄯乾同。从其适前部王之子来看,鄯月光很可能是原鄯善国王之族裔。砖志所记丈夫“前部王故车伯生息”,内“前部王”之封号,最早见于北魏所封车师前部王车伊洛,据《魏书》卷三○《车伊洛传》记:

车伊洛,焉耆胡也。世为东境部落帅,恒修职贡。……延和中,授伊洛平西将军,封前部王,赐绢一百匹,绵一百斤,绣衣一具,金带鞾帽。伊洛大悦,规欲归阙。……先是,伊洛征焉耆,留其子歇守城(即车师前部城,在今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而安周(沮渠安周)乘虚引蠕蠕(柔然)三道围歇,并遣使谓歇曰:“尔父已投大魏,尔速归首,当赐尔爵号。”歇固守,连战。久之,外无救援,为安周所陷,走奔伊洛。伊洛收集遗散一千余家,归焉耆镇。世祖嘉之。正平元年,诏伊洛曰:“歇年尚幼,能固守城邑,忠节显著,朕甚嘉之。可遣歇诣阙。”伊洛令歇将弟波利等十余人赴都。正平二年,伊洛朝京师(平城),赐以妻妾、奴婢、田宅、牛羊,拜上将军,王如故。兴安二年卒。[42]

内云车伊洛为“焉耆胡也”,误。赵万里《集释》补遗认为,“伊洛以车为姓,入魏封前部王,其为车师国人无疑。而传云焉耆者:当因车师与焉耆毗邻,其时车师国人必有徙居焉耆者,史氏不察,遂误焉耆胡耳。”[43]此说是。[44]“前部王”封号,如上传文,系北魏延和中(432~434),授与车师前部王车伊洛。伊洛子歇守车师前部城,为安周引柔然军所攻破,走奔在焉耆的伊洛。至正平元年(451),诏歇入朝,伊洛遂“令歇将弟波利等十余人赴都”[45]。次年,车伊洛也朝魏,到了平城,太武帝赏赐甚厚,于兴安二年(455)卒于京师。上引《魏书》卷三○《车伊洛传》记车伊洛卒后,又记:

歇袭爵。皇兴末,拜使持节、平西将军、豫州刺史。延兴二年卒。子伯主袭爵。

据此,知“前部王”号,自车伊洛卒后,由其子歇承袭。延兴二年(472)歇卒,由其子“伯主”袭。值得注意的是,此“伯主”显然就是《鄯月光砖志》所记之“前部王故车伯生”,《魏书》误为“伯主”,这也早为上引赵万里《集释》补遗中指出。[46]据志,知袭前部王爵的车伯生,已于月光卒时正光二年之前已去世,故志在车师王车伯生前加“故”字。[47]志又称其为“车伯生”,则其姓“车”是以“车师国”前一字为姓,与上述鄯乾、鄯月光姓“鄯”情况相同。而《魏书》之《车伊洛传》还记,与车伊洛子歇一同入朝的还有歇弟波利。此波利入魏后,于“天安二年(467)拜立节将军、乐官侯。皇兴三年(469)卒,兄子洛都袭爵。”“车伊洛”为三字译名,抑或以国名姓车,还是入魏后改姓车?则不得而知。但砖志称车伊洛孙伯生姓车,即以国名姓车,则是肯定的。据志,鄯月光系“前部王故车伯生息(子)妻”,即车伊洛孙车伯生儿子的妻子。[48]而志为何未写伯生子之名?赵万里《集释》补遗对此有考释,云“仅知月光嫔于前部王子,而不载前部王子名字仕历,亦如北齐高肱墓志称‘仪同公孙’,隋王善来墓志称‘上仪同孙’,唐梁嘉谟墓志称‘金州西城县令息’之比。盖志墓之例,凡无仕历者,多以先世官爵冠于题上。北朝有此书例,至隋唐始普遍耳。”[49]四、结语《鄯乾墓志》及《鄯月光砖志》两志,虽然字数不多,然对于南北朝时西域门户鄯善国、车师前部及其与内地政权关系的历史补证之处甚多,且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首先,《鄯乾墓志》多有补证史书之处。正如上引赵万里《考辩》所说,“史不载真达降魏后事,据志知封临泽侯,谥曰怀,平西将军、三州刺史疑皆卒后赠官,故史云‘世祖厚待之’。”此外,志还证史、校史,如其证《魏书》《北史》所记,鄯乾父真达入朝于魏京师,是在太平真君六年;《鄯月光砖志》校正《魏书·车伊洛传》记车伊洛孙“伯主”,应为“伯生”等。第二,志称鄯乾为“洛阳洛滨里人”,死后葬于洛阳北芒(邙)山,以及与鄯月光一样,改姓鄯氏、车洛生之改姓车氏,均与魏孝文帝太和时,由平城迁都洛阳及其一系以汉化为主的改革有关。由此典型的例证,说明孝文帝改革涉及到包括西域、漠北等周边少数民族之中,对当时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历史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第三,《鄯乾墓志》《鄯月光砖志》两志的书法,为书法家所推崇。如果说,被书法家称为“妙上品”的《大代宕昌公晖福寺碑》(图三)(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立,开创了北魏由隶入楷的先声,是平城时期书法代表作。[50]那么过了24年后,延昌元年(512)镌刻的《鄯乾墓志》(图四)及较早在正始二年(505)镌刻的《鄯月光砖志》,可以说已是汉魏隶书体向楷体(行书)演变己基本完成的书法作品了。

图三 大代晖福寺碑(部分)

   图四 《鄯乾墓志》(部分)


 注释滑动查阅

[1]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陕西汉唐中亚胡族遗迹调查、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21YJA850003)阶段性成果。

[2]后有西安碑林博物馆赵力光将于右任捐赠之鸳鸯七志斋藏石编为《鸳鸯七志斋藏石》一书,由三秦出版社于1995年出版发行。

[3]赵万里《汉魏南北期墓志集释》一书,较早于20世纪50年代初在台湾出版,1956年由中华书局重印出版发行,本文所引即中华书局1956年印本。

[4]刁淑琴,朱郑慧:《北魏鄯乾、鄯月光、于仙姬墓志及其相关问题》,《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第13~16页。然其中论述颇有可商榷之处。

[5]见赵力光编:《鸳鸯七志斋藏石》,三秦出版社,1995年,北魏三一《鄯乾墓志》,第31页。

[6]赵万里:《汉魏南北期墓志集释》卷五《鄯乾墓志并盖》,中华书局,1956年,第43页。

[7]上引《北》文内“临泽怀侯”,误为“临泽平侯”。

[8]上引赵万里:《汉魏南北期墓志集释》卷十一《车夫人鄯月光专志》,第114页。

[9]图片摘自赵力光编:《鸳鸯七志斋藏石》,北魏三一《鄯乾墓志》,第31页。

[10]图片摘自赵力光编:《鸳鸯七志斋藏石》,北魏二一《鄯月光砖志》,第21页。

[11]《三国志》卷三〇《乌丸鲜卑东夷传》注引《魏略·西戎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859页。

[12]《北史》卷九七《西域传》记载“鄯善国,都扞(扜泥城,古楼兰国也)”。上引《北》文云,“鄯善国位于今新疆鄯善县东”,误。

[13] 参见周伟洲:《中国中世西北民族关系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29~133页。

[14] 按《魏书》卷一〇二《西域传》原阙,此系宋人据《北史》卷九七《西域传》补,故以下仅引《北史》之《西域传》文。

[15]《宋书》卷九八《氐胡传》,中华书局,2018年,第2648页。

[16]《魏书》卷四上《世祖纪上》,中华书局,2017年,第99、102、103页。

[17]《宋书》卷九八《氐胡传》,第2651页。

[18]《北史》卷九七《西域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3208页。

[19]《北史》卷九七《西域传》,第3208~3209页。

[20] 如归魏,则此大事史书将会记载。又见《北史·西域传》“且未国”条后有“大统八年(542),其兄鄯善米率众内附。”说明鄯善王族仍统治且末。

[21] 据《魏书》卷一一三《官氏志》记载,侍中为第三品,镇西将军为右从二品,鄯善王为第一品。

[22]《北史》卷九七《西域传》,第3208页。

[23]《资治通鉴》卷一二四,系此事于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445)二月及八月,且云:“鄯善王真达面缚出降。度归留军屯守,与真达诣平城,西域复通。”

[24] 参见上引《魏书》卷一一三《官氏志》。

[25] 上引《北》文错引志“自祖以上,世君西夏。……赋役其人,比之郡县。”后“赋役其人,比之郡县”非志文,而是《北史·西域传》鄯善国条记,北魏于“是岁”(应即太平真君六年,按《北史》误,应为太平真君九年,见《魏书》卷四下《世祖记下》)以交趾公韩拔镇鄯善,即正式设立鄯善镇,“赋役其人,比之郡县。”由此,《北》文引申出一系列结论均不可取。

[26]《魏书》卷七下《高祖纪下》,第210~211页。

[27] 周一良:《〈洛阳伽蓝记〉的几条补注》,《文献》1980年第3期,第113页。

[28] 毛阳光:《唐代洛阳胡坊与胡坊村考——以〈宋彻墓志〉〈田玄敏夫人李氏墓志〉为中心》,《中国典籍与文化》2019年第4期,第97页。

[29] 王静:《北魏洛阳城洛汭里和洛滨里方位考》,《唐都学刊》2020年第1期,第76~77页。

[30] 参见周晓薇,王其祎:《隋东都洛阳城坊考补》,《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4年第2期,第116页。

[31] 上引赵万里:《汉魏南北期墓志集释》卷五《鄯乾墓志并盖》,第43页。

[32] 《资治通鉴》卷一四〇“建武三年正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第4393页。

[33] 《魏书》卷四下《世祖纪下》,第120页。万度归攻灭焉耆一事,详见《北史》卷九七《西域传》,第3216~3217页。

[34]《北史》卷九七《西域传》,第3217页。

[35]《宋书》卷九五《索虏传》,第2586页。

[36] 详见苗普生:《北魏鄯善镇、焉耆镇考》,《西北历史资料》1984年第2期,第42~47页;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第178~179页。

[37] 见冯承钧:《高车之西徙与车师鄯善国人亡分散》,《辅仁学志》1942年第11卷第1、2合期,第1~12页;周伟洲:《敕勒与柔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4~48页。

[38] 详见周伟洲:《吐谷浑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0~41页。又黄文弼《古楼兰国历史及其在西域交通上之地位》(《史学集刊》1947年第5期,第123~124页)一文云,吐谷浑兼并鄯善、且末,疑在魏文帝兴安元年(452)之后。

[39]〔北魏〕杨衒之著;范祥雍校注:《洛阳伽蓝记》卷五,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252页。

[40] 关于南北朝之后,隋唐时期西域鄯善国的历史,本文不涉及。

[41] 参见周伟洲:《古青海路考》,《西北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第65~72页;唐长孺:《北涼承平七年(449)写经题记与西域通往江南的道路》,载武汉大学历史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编:《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1979年第1辑,第1~8页。

[42]《魏书》卷三〇《车伊洛传》,第805~806页。

[43] 赵万里:《汉魏南北期墓志集释》卷十一《车夫人鄯月光专志》,中华书局,1956年,第114页。

[44]唐长孺《高昌郡纪年》一文,也持此说。见唐长孺:《高昌郡纪年》,载武汉大学历史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编:《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1981年第3辑,第19页。

[45]《魏书》卷四下《世祖纪下》也记:正平元年“六月壬戌,改年。车师国王遣子入侍。”

[46] 据《鄯月光砖志》可知,“伯主”应为“伯生”。2017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魏书》卷三〇《车伊洛传》第806页,“子伯主袭爵”句后,应出校勘记。

[47] 赵万里:《汉魏南北期墓志集释》卷十一《车夫人鄯月光专志》,中华书局,1956年,第114页。

[48] 上引《北》文将“车伯生息”,割裂为“车伯”和“生息”,且云“生息”“即长子之义”,误。

[49] 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卷十一《车夫人鄯月光专志》,第114页。

[50] 刘东平:《〈晖福寺碑〉相关问题蠡测》,《文博》2013年第5期,第86~87页。






文章来源  

原刊于《西域研究》2023年第2期,特此备注!



往期回顾(点击题目)

王楠丨伯希和与清代官员学者的交往(1906~1909年)
王冀青丨斯坦因等人在中国干了些什么?
王鸣野丨清朝及沙俄与中亚的关系
齐东方丨中亚历史名城撒马尔罕
李宗俊丨新忽热古城与汉受降城及唐燕然都护府治所关系辨
李旭东丨额敏和卓与瓜州“回民五堡”考略
袁炜丨迦腻色伽的宗教政策:分区域研究


关注请长按二维码

微信号:西北学
编辑:王常兴属地:金城府学投稿邮箱:2441053148@qq.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西北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