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联名之外,策展、办市集、做快闪、开创意工作坊……年轻人爱去哪儿玩,他们就有多少种打开办法。说“跨界”甚至不完全准确——很多新消费品牌自创立起,就有很强的艺术文化基因。他们借着创新的艺术表达、鲜明的美学风格自成一派,一定意义上,这也是新消费品牌“新”的体现之一。并且,同样是走艺术范,新品牌各有各的考量。有人借艺术化玩法圈粉年轻人,给城市生活添点彩;也有人借有质感的内容,输出品牌的美学追求。花样百出的玩法背后,跨界艺术圈,正在成为新品牌的破圈新思路。
一
出艺术联名产品:
好看有品,给剁手来点儿新理由
在“搞艺术”这件事上,备受资本青睐的咖啡赛道,“内卷”得有点明显。今年10月,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品牌10周年,Seesaw开启了一场为期两个月的“Seesaw艺术季2021”。艺术季上,芬兰国宝设计师品牌Marimekko打起了头阵,与Seesaw共同推出“花市”主题特调饮品与联名周边。绚烂花朵从杯身延伸至包袋,也在3家“秋日万花筒”快闪店内盛放开来。
紧随其后,MANNER在“成为安迪·沃霍尔”开展之际,与主办方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合作,提取安迪·沃霍尔最为人熟知的香蕉标识,奏响香蕉三重奏。所谓“三重奏”,指的同样是联名饮品、周边产品与主题快闪店“三件套”。
两大超级艺术IP的加持,不但让两个品牌的形象多了一圈艺术光环,也给咖啡爱好者又一个充足的剁手理由——Seesaw数据显示,与Marimekko的联名,让品牌营业额在国庆期间同比增长42%的基础上,再涨20%。品牌想借艺术跨界出圈,不一定只能找Marimekko与UCCA这般重磅嘉宾。奈雪的茶就给出了另一种思路。从去年到今年,奈雪的茶接连与6位艺术家合作,尽管相对而言他们尚属小众,但品牌创新地将奶茶杯变成一种沟通媒介,在邀请艺术家创作的同时,也在杯身上适时地融入品牌表达。比如元旦跨年之际,奈雪的茶与新锐艺术家AKI JIANG携手推出“跨出去杯”,鼓励年轻人有“跨出去”的勇气;春节期间,再邀岭南画派代表陈永锵创作国风浓郁的“奈雪年味杯”。灵活的主题和不变的载体,让“奈雪CUP美术馆”IP渐渐成型。
吃吃喝喝要有调性,用在脸上的也不例外。今年双11,新锐成分护肤品牌HFP推出日本插画家Noritake联名系列。印在主题包袋上的那个黑白小人,仿佛在拍拍脸促吸收,变得精致起来。
美妆品牌Girlcult构奇,则用“生命万岁”系列彩妆,致敬墨西哥画家Frida Kahlo。品牌怪诞浪漫的美学风格在合作中得到了强化,因为无论是画作风格还是生命历程,Frida同样以炽烈多彩著称。
在艺术联名上,不少品牌抱的是试水尝鲜、偶尔为之的心态,彩妆品牌玛丽黛佳则不同,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与话剧、音乐剧、艺术展的高频合作。展览戏剧或许仍算不上大众化的爱好,但在这件事上的专注,足以让品牌获得特定“窄众”的好感,不失为一种艺术化营销策略。举例来说,今年9月,玛丽黛佳与舞蹈剧场《大饭店》合作,成为其指定彩妆合作品牌,联名角色口红也于同期上线;5月,品牌从青年艺术家陈抱阳的作品《算法百花》中获得灵感,推出联名彩妆;还有早前与UCCA毕加索大展合作的眉笔、与话剧《麦克白》联名的唇膏“麦克白夫人红”。可以看到,在艺术联名中,新品牌一方面寻求的是用颜值和新意吸引用户、撬动销量,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有契合度的合作,给品牌形象带来更丰富的层次和高级的调性。
二
造线下艺术场:
打卡、购物、体验艺术,
假日多了些新去处
● 借办展参展与用户强沟通,融品牌理念于展中
沿着“与艺术展联名”的思路往前一步,不少品牌开始尝试自己办展或参展,在展览中的角色渐渐多元起来。完美日记赞助的《人参果》摄影展就是一例。展览由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创始人刘香成和周迅共同发起。在帮助代言人周迅进行自我表达的过程中,品牌同时促成了自身关于美的理念传递。展览的沟通功能,在逐本的“东方疗愈之道”艺术展中也表现出来。这场展能落地,是因为品牌本就有一套比较整全的“东方养生智慧”理念。在这个前提下,艺术展既是一趟感受品牌生活理念的“疗愈”之旅,也是一次观众试用逐本产品的机会。对于目前主攻线上的逐本来说,这样的线下沟通入口无疑是重要的。
有品牌办展是为锦上添花,也有品牌,日常工作的重要环节就是发掘艺术家、运营艺术IP、举办艺术类活动——说的正是泡泡玛特。以泡泡玛特旗下新IP小野Hirono为例,9月,小野上线;半个月后,品牌即携IP创作者、艺术家Lang在北京松美术馆举办了Hirono首次线下艺术展。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展览的协办方inner flow是泡泡玛特今年特别成立的艺术推广机构,旨在“与全球画廊、艺术家联合打造高端艺术衍生品”。11月,inner flow就带着多位艺术家的画作与雕塑,亮相上海ART021艺术博览会。从inner flow的成立中也能看出,艺术推广是泡泡玛特的基础工作,而非特别的营销手段。翻看品牌微博,各类主题特展与快闪层出不穷,这也是品牌的业务模式使然。
● 是门店也是艺术空间,塑格调亦能卖货
除了在“别人的地盘”上办展,还有不少新品牌,直接将自己的门店变成了艺术空间。“仓储风美妆集合店”話梅,就将空间美学贯彻到底。五家门店不仅内外设计各有特色,今年話梅还携手多位艺术家,在店内举办了三次大展。春天,艺术家张颖的「情绪线索」展落地于話梅北京三里屯店;夏天,艺术家赵赵的个人艺术项目「黑光BLACKLIGHT」在三地门店巡展;年末,延续“创造者”的品牌表达,話梅携五位艺术家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创造者嘉年华」。从借门店为艺术家提供展览场地,到与艺术家携手“定制”品牌大展,話梅对艺术化商业空间的探索越发前沿。
在门店设计上尤为用心的新品牌,还有观夏。观夏将在三里屯的两处门店,分别打造成“客厅”和“庭院”概念,“客厅”的内部展陈常换常新。今年3月,观夏与木木美术馆推出联名莫兰迪色香挂,同期在观夏客厅推出以莫兰迪为灵感的陈列装置;新香“裸”上市时,与艺术家常玉、许静合作的「观镜自在」东方艺术展如期上演。
这些“长期选手”之外,也有品牌会在店内举办特定主题展。为了呼应品牌的小王子联名系列,无性别服饰品牌伯喜bosie在上海淮海路门店的7楼天台,打造了一场「B0513惑星」展。原著中小王子倾力照顾的那朵玫瑰在现场得到瞩目还原,观众争相与它同框。
对这些新消费品牌而言,门店绝不只是一个销售场。对门店设计自有想法的新品牌能将它改造为一个打卡点,吸引年轻人来探店。探店之余买不买不一定重要,能帮助品牌提升社交曝光和口碑也很好。门店也能成为品牌气质和形象的具象化身。当消费者流连在如艺术空间一般的品牌店内,对抽象品牌的认识会落到一件件装置、一个个细节上,这种感官上、审美上的愉悦,或许将会转化为对品牌的一整套好感——不止对产品,也对品牌的美学追求、设计理念。
三
办艺术市集与同城活动:
在城市漫步,才是正经事
“赶集”正在年轻人中悄然流行开来——此处特指,赶市集。据《2020商业地产志年度报告》中的不完全统计,2020年全国多个商场空间,举办了超过1000场市集相关的主题活动。市集究竟有什么魔力?来看看永璞今年国庆举办的“灵感艺术节”吧。62个品牌与独立创作者齐聚现场,聊天、休息、买新奇玩意、认识新朋友,市集的好玩之处正在于这些地方——它为各类兴趣群体提供了一块聚集地、一个节假日的一站式玩乐基地。泡泡玛特携手伍德吃托克举办的独立艺术市集也是如此。有趣的灵魂在这里遇见彼此,而将有趣的灵魂召集起来的品牌,也成了一个有活力的青年文化icon。玩泥塑、冲咖啡、做烘焙……现代生活方式类市集层出不穷,古色古香的市集同样不乏年轻人追捧。七夕之际,花西子在杭州打造了一场“七夕锁爱节”,现场复现了南宋集市胜景。从节点、主题到现场布置,这场以“溯源东方浪漫”为特色的市集,都称得上是花西子品牌文化的一次集中落地。
这些市集还有一个共性:它们往往与所在社区和城市有着良好的联动——“永璞灵感艺术节”所在的上海晋公馆花园住宅、花西子特地挑选的南宋御街,都颇有城市特色,体现出社会学者强调的“在地性”。“在地”的活动是重要的,一方面,它们能为城市文化注入活力;另一方面,也能将品牌和当地居民、尤其是年轻人连接起来,让习惯于线上生活的年轻人有机会走到线下,认识并亲近那座城。包括市集在内,新消费品牌确实也在纷纷探索各种城市活动。目前这些活动多集中在一线城市,上海更是遍地开花:精油个护品牌乐若曾和1862时尚艺术中心一起,在黄浦江旁开了个为期6天的音乐房;前面说的“Seesaw艺术季2021”上,品牌还和好朋友们来了场别开生面的“超业余乒乓球赛”。
上海之外,杭州同样有新锐冒出。新式草本果汁气泡水品牌好望水持续在做的“好望水地图”活动就新意十足。双11时,好望水发起“应急玫瑰”线下快闪,为城市制造浪漫;最近,其又和20家杭州咖啡馆联动,推出“望山楂”特调。品牌足迹布满杭州城,这也能帮助好望水进一步拓宽线下餐饮渠道。
四
出品牌杂志:
捧在手里的仪式感,可以沉淀的品牌文化
以艺术为名,新消费品牌的触角还延伸到了品牌杂志上。自去年起,“办杂志”在新品牌间流行开来。这股流行,或许是从奈雪的茶开始。去年10月,奈雪的茶与全球创意风向标设计杂志BranD推出《Tea, please!》联名杂志。该期以茶文化为主题,奈雪的茶“承包”了其中“茶日常”的版块,同期双方还举办了“奈雪书店”线下书展。其后,茶饮咖啡品牌纷纷推出自己的刊物。三顿半的《咖啡、街区与对话》与52座城市的咖啡师对话,灵感来自品牌“返航计划”中途经的咖啡馆与遇见的人们;永璞的《岛民月刊》则是传达永璞小岛生活和态度的一本杂志,每一期封面都会与一位独立插画师合作,目前已出至第8期;
Seesaw的《三杯不过岗》报纸,在11月迎来第5期。它以“动不动”为主题,品牌在其中和朋友们一起讨论“运动与不运动的自由”。
如果说《岛民月刊》治愈,《三杯不过岗》调皮,那么观夏的《昆仑KUNLUN》则十分厚重。“厚重”既指杂志承载的文化含义与主创用心——这本用一年时间做出的“纸上艺廊”,是观夏与10位艺术家、累计深度交谈100小时所得;“厚重”也是实指,巨幅开本捧在手里,都是沉甸甸的分量。
此外,HFP也在去年推出品牌杂志《实验》。《实验》第一期,HFP以主题“秩序”回答“混乱失序”的2020。出纸质杂志本就有点反直觉,更何况品牌还都不以盈利为目的:永璞随快递赠送《岛民月刊》,Seesaw将《三杯不过岗》放在门店,《昆仑KUNLUN》也被置于观夏客厅,供用户翻阅。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将纸质读物捧在手里,会产生一种逆数字化主流的仪式感,这种仪式感构成了用户体验的一个维度;出杂志这件事,也会提升品牌的文化气质。更重要的是,杂志刊物会沉淀为品牌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它不一定要有明显的品牌宣传导向,品牌尽可以在其中加入自己对特定主题的思考,提供穿搭参照、丰富生活想象、激发艺术灵感,都是已有品牌尝试过的可行切入口——与其将杂志做成品牌宣传册,一本有格调、有态度的文化刊物或许更能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这也体现出品牌在搭建内容体系上的两个共通趋势,一是媒介创新:纸质刊物是一例,新品牌相继入局播客是另一例;二是将自己打造为一位特定文化的引领者、生活方式提倡者:就以咖啡为例,当消费者钟情某一品牌时,可能并不是因为那家咖啡好喝到天际,而是因为它在与生活方式相关的很多事情上,都很懂你——爱阅读、了解艺术、是露营爱好者、关注身心灵健康…… 五
这届新品牌,
为何对艺术化营销如此青睐?
在营销上,新品牌向来不缺新意。深谙流量之道的他们,会为线下店这个“传统”渠道,开辟出线上新价值;做跨界联名时,常能牵手一些有反差、却又意外和谐的合作方,更不用提办杂志、开市集之类的新鲜玩法。可以说,新消费品牌正在用原生感更强的艺术化玩法和内容,打破我们对营销的想象。所谓“原生感更强”,指的是品牌确实致力于做出优质的活动与内容;相比于商业性,它们的艺术感和文化特质会更突出;品牌在其中的“露面”比重不一定很高,但品牌角色往往至关重要。这背后,离不开文章开头提到的新品牌团队的自我追求——或是创始人就是带着特定的美学态度、设计理念出发,或是在审美与创作上,团队的素养和要求都颇高,这些构成了品牌故事的一部分,也直接使得新品牌从产品设计、门店陈设到创意表达,整体“赏心悦目度”和艺术浓度都高了不少。新品牌玩转艺术化营销,也是出于亲近年轻人的需要。面对一群文化水平、艺术修养与消费能力都不俗的年轻人,品牌需要多方位承包他们的休闲娱乐、融入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用表达赢得认同的过程中,品牌自己的形象也能渐渐丰满起来。这就涉及到新品牌各种艺术化玩法的根本价值——能不能用有厚度、有思考、经得起审视的内容,沉淀出独特的品牌文化。毕竟一波销量高峰和讨论热潮之后,谁在追流行、借热度,谁在一步步用心丰富自己的品牌文化库,立见分晓。2021抖音数据报告(完整版)
【年度盘点】:2021年度TOP50优秀包装作品
2021年12月份优秀原创作品盘点(上期)
2021年12月份优秀原创作品盘点(下期)
GAOAD高树品牌设计案例分享
高树品牌策划--打造品牌,提升销量。
策划&供应链 13501979518
品牌策划、快消设计、读者互动请扫码
分享、点赞、在看,3连3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