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愿意分享玩具,是因为“小气”吗?
社交能力是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能力。上一篇文章我们讲了1岁以下婴幼儿的社交发育特点,今天,我们再来聊聊1~3岁儿童在社交方面,会出现哪些表现呢?
图 源 | ssyer
1-2岁的孩子处于独自玩耍的阶段,但他开始把目光放向外界,逐渐意识到自己和其他人的不同。
他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分离焦虑、“认生”。很多家长会为此感到苦恼,其实这是孩子心理发育的正常表现。
1-2岁
1-2岁的孩子可能会出现以下行为表现:
情感表达
表现出恐惧、害怕的情绪。比如:害怕楼上地板突然砸落东西发出的响声、洗衣机甩干衣服的声音、吹风机的声音等。
会更主动地表达情感。比如:给爸爸妈妈一个飞吻等。
开始学说话。随着言语能力的提升,感情表达也更丰富。
需求表达
用笨拙的语言和肢体动作与外界交流,以解决自己的需求。比如:拉着妈妈去另一个房间拿东西,用手指出自己想要的东西等等。
开始表达自己的意愿。比如:拒绝大人的插手帮助等。
行为特点
会通过一些手段来吸引别人的注意。比如:敲打玩具、重复声音、发脾气等;
希望引起共同注意。比如:看到一只小鸟,希望妈妈也能看到等;
在判断环境安全后,可以独自玩耍;
可以玩一些简单的假装游戏。比如:用积木当作电话等;
可以听懂一些指令,并帮助大人做简单的事情。
给爸爸妈妈的建议
1. 提高父母的敏感度。父母提高对孩子需求和情绪的解读能力,及时给予孩子安慰和帮助,可以增进孩子对生活环境的信任感。
2. 科学引导孩子学说话。言语能力的水平是影响社交能力的重要因素,多和孩子说话,为孩子提供丰富的言语刺激,鼓励孩子用言语表达需求。
3. 给孩子提供机会。让孩子多参与日常生活,提供更多和人接触的机会。比如外出活动、朋友聚会,给孩子观察社交互动的机会。
图 源 | ssyer
当孩子跨过2岁,一切又会变得非常不一样。
很多2-3岁的孩子开始闹革命,尤其是一些成熟得比较快的孩子,早早就有了“独立”意识,有了“自我”。
2-3岁
2-3岁的孩子可能会出现以下行为表现:
对外界更感兴趣
虽然还是喜欢和熟悉的成人一起玩,但对外界更感兴趣了。
他可以尝试和同龄人在同一个空间共处,但要以“平行”的规则玩耍——也就是说,各玩各的。
虽然看上去,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接触较少,但这样的环境可以帮助他观察同龄人的言行。
开始变得“小气”
2岁之后,孩子好像变得“自私”又“小气”。
很多家长发现,以前带孩子出去玩,玩具可以随便给别人,现在就不行——孩子把自己的东西牢牢地握在手里,并且还想要去拿别人的东西。
其实,这是孩子的“物权”意识逐渐开始展现。
进入“叛逆期”
一部分孩子可能会提早进入“叛逆期”——非常擅于说“不”,甚至是习惯性地说“不”。另一部分孩子要3岁之后才会进入这个时期。
给爸爸妈妈的建议
1)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很多家长习惯用言语教导的方式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如“和叔叔阿姨打个招呼吧”。
但其实我们要做的是:在孩子面前示范如何与人社交。比如:遛娃的时候遇到熟悉的邻居,父母应该用规范的表情和清晰的言语同对方微笑,说“你好”、“再见”、“谢谢”等。
孩子能在父母的行为中习得更多的社交技能。
2)保护孩子的物权感
当父母带着孩子出去玩的时候,请务必保护好孩子的物权感——不要强迫孩子在不愿意的情况下分享自己的玩具和食物给他人。
在孩子抢别人玩具的时候,一方面给孩子普及“先来后到、你的、我的、他的”等概念;一方面做好物理空间上的隔离。因为孩子年龄小,没办法一下子理解这些概念,我们只能做到避免诱惑,减少矛盾。
比如,确保孩子手中总是有吸引他的玩具,这样孩子的注意力可以更多地放在自己的玩具上。
带孩子出去玩,如果发现可能对孩子吸引力很大的物品,并判断是当时无法获得的,隔离孩子的视线,不要让孩子看到。比如,你远远看到小区门口有一个孩子拿着一个气球,你猜测孩子一定会很想要,挡住孩子的视线,不要让孩子看到气球。
保护好孩子的物品。出门玩多带几个玩具,如果有其他同龄孩子看上了自家孩子手上的玩具,我们可以从包里拿出其他玩具分享给其他孩子。
当然,如果这个行为也被自己的孩子制止了,你可以再次帮助其他孩子做请求:“可以给哥哥玩一下你的车吗?”如果孩子仍拒绝,听从孩子的要求。如果这个时候其他孩子哭闹,将两个孩子在空间上暂时隔离开。
3)尊重孩子的自主意识
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给孩子充足的自主权。
允许孩子的不讲道理,允许孩子说“不”,允许孩子自己决定事情。
4)必要时求助专业医生
如果孩子开始出现一些情绪和行为问题,比如:反复打人、咬人、尖叫、长时间撕心裂肺的哭闹等,可能需要咨询专业医生。
图 源 | ssyer
3岁以后,大部分孩子都开始真正意义上的长大了。
3岁
3岁的孩子可能会出现以下行为表现:
情感表达
陆陆续续地进入自我意识的觉醒,出现高级情感、自我意识情感。比如:内疚、羞愧、尴尬、嫉妒、自豪等。
可以主动、自然地谈论自己的情绪感受。
能够表达出同理心。比如:看到其他小朋友摔倒哭了,自己也会感到难过,会主动上前关心对方。
游戏中的表现
在成人的引导下可以学会遵守游戏规则。比如:等待、轮流与暂时的分享等。
可以和2-3名孩子一起玩一会儿。
游戏方式逐渐由平行游戏慢慢过渡到互动游戏。比如:传球、一起搭积木等。
可以玩更复杂的角色扮演游戏。比如:厨师、售货员、警察等。
开始喜欢玩机械玩具。比如:塑料手枪、积木模型等。
学习与理解
更喜欢观察其他孩子的行为并模仿。
可以逐渐理解“我的、你的、他的、大家的”等含义。
可以完成需要2-3步骤的指令。比如:“请去卧室把黄色的书拿来”。
给爸爸妈妈的建议
1)引导但不强求
很多孩子在3岁半之前,可能仍会以平行游戏为主(更喜欢自己玩自己的)。这是正常现象,无需过于焦虑。
家长可以主动和其他小朋友搭讪,建立关系,引导孩子进入群体游戏中,帮助孩子打开局面。
如果孩子不愿意结伴玩,也要尊重孩子的选择,给他空间,不要强求。
2)帮孩子理解社交
如果是家长和孩子一起玩耍,我们可以多带领孩子观察其他小朋友的举动。比如:和孩子解释其他人在做什么?玩什么游戏?游戏规则是什么?他们为什么笑?为什么要重新来一次等。
3)传授正确的社交技巧
在平时与孩子的互动中,给孩子灌输正确的社交技巧。比如:动作要知轻重,什么是温柔?什么是友善的举动?哪些行为容易引起别人的厌恶与不快?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首先父母和孩子之间能够愉快地玩耍,才更有可能过渡到孩子与其他人之间愉快地玩耍。
相关阅读
阅读原文,可向医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