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五禽戏预备势——起势调息(视频版)

起势调息和引气归元,是健身气功·五禽戏的起势和收势,在整套功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没有好的开始和结束,就不会有好的练功效果。


★起势调息


起势调息犹如一年之春,春主生发,蕴藏生机,通过起势调息的锻炼,使呼吸绵长,意念集中,抛弃杂念,进入到宁心安神、天人合一的境界。


很多练功者不注意练功前的准备工作,往往在听到音乐口令以后才开始站立、起势,或直接跟随口令做动作。这种做法不利于调节人体进入良好的松静状态。正确做法是在练功之前首先调整好身体姿势,收腹敛臀,含胸拔背,心无杂念,精神内守,意注丹田,使自己进入到一种安静祥和的心理境界和松沉舒适的身体状况,然后才跟随口令或者音乐翩翩而动。

--起势调息的动作难点

主要在于两臂上提下按、引气注体这个动作。动作伊始,两臂由自然下垂缓缓上提,手心渐渐翻转向上,四指并拢,拇指分开,五指自然放松,掌心内涵,两臂与肩同宽,自然前伸,肘关节微屈,抬至胸口高度时,两掌内合,掌心向内,四指相对,徐徐向膻中穴靠拢,约离胸口10厘米时,掌心翻转向下,沉肩坠肘,下按至腹部下丹田位置,继而两手还原置于体侧。

--起势中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及纠正

两掌由上提转内合时,手臂运行的角度太直。正确的做法是手臂边抬边翻转,形成一个弧形。手臂运行的角度太直容易造成身体僵硬,气息不畅。纠正这个动作需要从意识上加强锻炼,注意手臂运行的路线,注意内合的时机、角度和呼吸的自然配合。

保持正确的手型。四指并拢放松,拇指张开,以自然舒适为要。要做到紧而不僵,松而不懈,劲注其里,意显其外。

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做这个动作时,目光要平视,足若磐石,身如坚松。不要手臂一动,全身皆动。纠正的办法是练功之前首先调整好身体姿势和精神状态,然后再开始做动作,并且注意身体不要随着手臂的动作出现撅臀、挺腹、挺胸、仰头、低头等错误动作。

--起势中的“三调”

意念运用。两手上提时,意念集中在两手劳宫穴,两手犹如托起一个大气团,无形而有质;及至胸口高度时,掌心翻转,如两臂怀抱气团,两手缓缓内合,气团逐步缩小,气由两掌注入膻中穴;接着手心翻转下按,意想气由中丹田注入到下丹田。整个起势调息的动作,气息在掌心和丹田之间进行流动,形成一个圆,周而复始,流转不息。

呼吸配合。起势调息的呼吸与前五戏的动作一样,遵循“提吸落呼”的规律。两手上提、内合时吸气,下按时呼气。呼吸要细长匀深,配合动作,平心静气,切忌气躁急促。

动作意境。陶渊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而,心远地自偏。”习练健身气功·五禽戏时,也要有这种“心远地自偏”的意境。起势动作,须置周围事物于不在,如处太空之中,捧气、贯气,气由人使,身境一体,气神合一。

在每两戏之间,都有一个引气调息的动作,这个动作要求两臂侧起,与身体成45°角,手心向上,抬至胸口同高时,内合向膻中穴贯气,动作要求基本与起势调息相同。主要目的是为了调整呼吸、缓解疲劳,以便进行前后动作的衔接和动作意境的转换。

★引气归元

功法的最后还有引气归元的动作。两臂侧起,与身体平行,手心向上,举至头顶上方,掌心相对,与肩同宽,两臂伸直,然后屈肘,手心向下,徐徐下按至腹前。整个过程目光平视,但意念两掌,身体保持正直,并且遵循“提吸落呼”的呼吸规律。



练习者可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对这个动作进行幅度上的调整。肩背有病痛者,两手上举的时候莫强求高度,要适量而行,要循序渐进地增大动作幅度,以免因动作的勉强,影响内在精神和气息的统一。高血压患者尤其要注意,两手上举的时候气血容易上涌,可能会造成眩晕,因此两手上举不宜太高,要把意念向下导引,意想气血下行,降低血压。

在练习时,两臂缓缓侧起,意念集中在劳宫穴,如托重物,如揽日月,天地清气,系于双掌,形成了一个硕大的气团,随着两手的上举合拢,气团逐步变小浓缩,最后合于两掌之间,位于头顶百会穴上方,随着两手下按,气团注入百会,流经上丹田、中丹田,直至下丹田,这时候的意念要跟着气团,运转于全身。

做动作时要注意始终保持身体的正直,不要因为手臂的变化而产生身型上的改变,如后仰、挺腹等,也不要抬头或低头,只有身体正直,才能气息通畅、气流全身,达到良好的收功效果。

起势调息和引气归元的动作暗含着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观。两手上提,上接天之清气,两手内合,清气注于身,两手下按,气流于地,又从大地承接地之无穷淳厚之气。如此周而复始,谓之“天地人合一”。在练习的时候,要有天地人合一的意念,把自身与自然融为一体,和光同尘,不知身之所在。

更多精彩
点击查看
1播放2播放3播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