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蜀之亡,亡于不要碧莲的货币政策

风中劲草onf 面具之下暗黑史 2020-09-17


公元263年,曹魏大军攻入成都,刘禅出降,蜀汉灭亡。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相较而言,世人大多没有罗贯中老先生的超然心态。


小时候听《三国演义》评书,每每听到此处总深感郁闷,那个万人敬仰的刘皇叔建立的王朝,怎么也会灭亡?


长大以后,才慢慢知道了一些真相,刘备并没有那么伟大,曹操也没有《三国演义》说得那么不堪。


吴蜀两国灭亡的原因,有人归咎于连年征战和人才匮乏。实则不然,两国灭亡的种子,早在建立之初就已经种下了。


人生在世,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决定老百姓生活质量的,自然是手中的钱袋子鼓不鼓。


汉灭暴秦初期,仍延用秦制半两钱,由于可以私铸,就把半两钱剪下一圈,七八个能再铸一枚,导致货币失衡,经济一度混乱。


千古一后吕雉主持币制改革,在方孔圆钱的基础上,增加了围边(以免被剪),定五铢为计重单位,钱上有“五铢”二篆字,故名“五铢钱”。

元鼎四年 (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私铸钱币全部运到京师销毁,并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即由水衡都尉的属官 (钟官、辨铜、技巧) 负责铸钱。


钟官负责铸造,辨铜负责审查铜的质量成色,技巧负责刻范,所以“五铢钱”成色特别好,信誉度非常很高。


后来王莽篡汉以后,以“托古改制”为名,推行币制改革,实行“六泉”币制,即小泉直一、幺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壮泉四十、大泉五十。


一枚“大泉五十”,重量只及汉“五铢钱”的两个半重,却要当五十个“五铢钱”用。


后来,王莽胃口越来越大,又推行“十布”,即从“小布一百”直至“大布黄千”。


所谓“十布”,就是一种区别于外圆内方的布币,铸成铲状。一枚“大布黄千”,可以换“五铢钱”一千枚。


这种不要碧莲的币制改革,纯粹为了大肆掠夺民众的财富,王莽若不亡,那还真是没有天理了。


东汉建立之后,刘秀马上废除了王莽币,延用西汉币制,继续铸造“五铢钱”。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魏、蜀、吴相继建立,成三国鼎立之势。


曹操任丞相之时,继续延用汉“五铢钱”,并没有借机铸造新币来掠夺百姓财富,所以治下百姓安居乐业。


曹丕登基后,一度以谷、帛为币,但不为民众所接受,仅推行了一段时间后就废止了,又恢复使用“五铢钱”。


曹氏当政的大部分时间,因为稳定使用“五铢钱”,起到了平抑物价的作用,为魏国日后走向国富民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比而言,吴蜀两国的操作就比较骚了,好人你不学,偏偏学起了让千万人唾骂的王莽。


嘉禾五年(236年),吴国铸造“大泉五百”,即一枚新货币值五百枚五铢钱。


孙权觉得这种货币面值还不过瘾,赤乌元年(238年)又相继发行了大泉一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等货币,一枚“大泉五千”竟能换取五铢钱五千枚!

号称“爱民如子”的刘皇叔,毕竟不能像孙权这厮一样不要脸,铸造了“直百五铢”、“太平百钱”、“定平一百”等,都是以一当百的大钱。


“直百五铢”一开始大约重9克,相当于两个半“汉五铢”,后来越铸越轻,不好叫“直百五铢”了,叫“直百钱”,最小的大约才0.8克,其实已经相当于以一当一千了。


吴蜀两国互相不承认对方的“大钱”,仍以“五铢钱”交易,实在想用大钱交易也可,按1:1的比例,一枚大钱仍换一枚“五铢钱”。


蜀汉偏安益州一隅,不老老实实闷声发大财,老想着北伐,人家扮猪吃老虎,你根本就是一头猪还妄想吃老虎。


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无一例外都遭到了可耻的失败?国力不足是其很大一部分原因。


吴蜀两国加起来,国土面积不及曹魏一国,打仗是很费钱的,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你主动去招惹别人就等于自杀。


两国发行一当数百乃至数千的大钱,好多豪富之家就偷偷跑去魏国,不但为敌国送去了财富,还造成本国人才的流失,两国焉能不灭?


王莽当初改制之时,好多人都看好他,他通过一系列改革,想恢复西周之初的圣人之世。


可当他发行了大泉五十、大布黄千等大钱之时,他的一层层遮羞布就盖不住他的碧莲了。你让民众吃不上饭,民众就会要了你的吃饭家伙。


明明有王莽这个前车之鉴,刘备、孙权还不吸取惨痛教训,是不是觉得自己忽悠的功夫要远胜于王莽?


你看,那些“直百五铢”、“大泉五千”上分明刻着:来打我呀,不打我你都对不起我这么不要碧莲。

往期精彩文章

葱省目睹之怪现状

白龙马,一名司机晋升之路

信中医,或死于愚昧,或死于冷笑话



环境逼仄,发声不易,有需要者可买套书支持一下暗黑君:


一场声势浩大的永别,民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泪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10位日本顶尖教授写的中国史卖疯了

防失联,加作者微信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