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公益日观察|专访贾西津:走向深度、常规化、行业化
撰文| 张一力
尽管已经迈入第八年,腾讯“99公益日”仍然是当之无愧的“全民公益嘉年华”。
1
从“数量”往“深度”的迭代
《社会创新家》:在今年“99公益日”之前,腾讯公益还推出了公益股东人大会,以及发起“透明公益助力计划”筛选100家透明公益共建机构,你怎么看这些新举措?
2
公益组织要把99当作一个切入点
《社会创新家》:从2015年到2021年,“99公益日”的参与人数从200多万变成了6800万。你怎么看这个数据的增长?
贾西津:在大众侧,人数上极速的增长,无疑很好地带动了公众参与,特别是小额捐赠。而在企业侧,“99公益日”也带动了其他互联网企业,乃至各种类型企业的公益参与。不光是参与量的增长,在参与方式和形式上,大家也在不断摸索和创新,包括腾讯公益提供了各种丰富的公益工具和玩法让大家来使用,比如以前的公益捐步,再比如今年的小红花,都是这方面的尝试。参与方式的丰富又反过来会带动更多企业的尝试的参与。所以,“99公益日”通过帮助企业和公众更好的参与了公益,自身也在更深入地在理解公益生态,这是非常重要的。
《社会创新家》:往深度走就会涉及一个问题,捐赠者的黏度。据你研究观察,互联网捐赠者的黏度怎样?
贾西津:事件性捐赠、偶发性捐赠、一日性捐赠,都是低黏度的行为,所以你会观察到腾讯的规则迭代是在不断地尝试增加深度和公益黏度,包括一花一梦想、股东人大会等等。有惯性,才有黏度。如果只是偶尔一次一天,那明年的这一天我在给谁捐款,有没有看到这个活动,那就是再说了。它就不是一个习惯性的、常规性的活动。为什么成熟公益会特别重视月捐?因为对于公益组织而言,月捐人数量的多少,是你捐赠人黏度的一个最直观体现和指标凭证。现在中国很多做得好的公益组织,都在朝着月捐、固定捐赠这个方向去努力。这也是为什么腾讯公益平台以及“99公益日”,会特别在一在要鼓励机构吸引和培养更多的月捐者。
《社会创新家》:“99公益日”承载了公益组织和公众的太多期待,可能既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贾西津:腾讯公益设立“99公益日”这样的全民公益嘉年华,推广人人公益、随手公益,的确让很多公益机构在参与中有所斩获,包括也带动了整个行业生态的升级,这些都非常有价值。
对于公益组织来说,“99公益日”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和学习机会。因为从短期来看,靠着每年几天来参加一个公益日能改变的东西,其实是非常少的。所以,我建议公益组织,要把“99公益日”当成一个切入点,寻找到自身和这个项目的共振点和契合点,比如仅仅是资金的筹募,还是品牌的放大,或者提升自身数字技术能力等。这样才有可能在持续的参与中收获最大化。
《社会创新家》:腾讯公益最近几年的探索对于公益的生态会带来哪些改变?
贾西津:腾讯公益基于公益运作逻辑、公益规律的要求,一直在进行一些很多深度化、生态化的建设。腾讯作为一家商业企业,能够愿意主动去建立公益思维,努力探寻和理解公益生态,我觉得这是难能可贵的。它在这方面确实一直非常很积极,比如每年“99公益日”会去做很多提前准备,发动专家讨论、和行业组织共同去迭代规则,活动后又会去深度复盘。这些努力最终会投射到“99公益日”上,包括理性公益、透明公益的理念提出和一系列承载方案的落地,对于整个公益行业的影响都是非常深刻的。
《社会创新家》:有观点认为,公益机构为分“99公益日”一杯羹,蜂拥而至参加,但“99公益日”的资金是有限的,导致公益机构筹款竞争更加激烈,这种情况,对公益行业的生态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
贾西津:公益组织不应该把“99公益日”当做一个蛋糕来讨论怎么分,这本身出发点就错了。对于机构而言,“99公益日”的确可以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项目,因为确实很多公众,尤其互联网用户是通过“99公益日”来了解公益、实施公益行为的。
但是一个好的公益组织,一提到资源,如果在脑海之中第一想到的是怎么在“99公益日”拿钱,这个组织在方向上就已经出偏了。好的组织一定有自己的发展与使命,有资金运作的持续性和筹款策略,然后在这个策略之下,去思考“99公益日”的作用,甚至包括要不要参与公益日等。比如有些公益组织经过判断,觉得“99公益日”投入比较高,就不在“99公益日”放太多精力;也有公益组织认为要更好地利用公益日,但目的不是为了更多筹款额,而是以筹款作为公众参与窗口,带动筹款意外的一些其他方面的目标。总之,公益组织一定要有自己的方略设计,不能被“99公益日”带着走。
《社会创新家》:未来几年,你最希望看到“99公益日”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变革?
贾西津:腾讯自己一直在非常积极地迭代规则,包括在参与人深度、伦理自律、常态公益、行业生态方面都有很多创见和想法。在多方互动的实践中演进,这样的道路就很好。END